劉霞
[摘 要]主題式教學模式目前已逐漸進入語文課堂中,幫助許多學生克服了閱讀教學中的難點問題。這一模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了學生的自學意識。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質量,我們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挖掘情感主題、強調閱讀技巧、精選閱讀內容,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主題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6-012
近年來,主題式教學以其獨特的模式特點和價值,被廣泛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中。主題式閱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技巧,進而一一解開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克服“閱讀恐懼癥”。合理運用主題式教學模式,能夠增添閱讀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愉悅有趣的學習氛圍中,自覺參與閱讀教學,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遵循閱讀教學規(guī)律,逐漸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探究閱讀主題
小學生還處于身心發(fā)展階段,認知能力有限,注意力較難集中。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先探究文章的情感主題,進而深入研讀文本內容。
例如,在學習課文《草原》時,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描繪草原的美麗。這雖然增加了文章的文學性,但對于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小學生而言,顯然有一定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草原的視頻與圖片,這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渲染閱讀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挖掘出這篇文章的情感主題。再如,在學習課文《觸摸春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郊外去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并要求學生回憶與春天有關的自然景物,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感受春天特有的魅力,進而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又如,在學習《扁鵲治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模擬課文中敘述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章主旨。
二、運用知識遷移,深化文章主題
好的閱讀教學模式要懂得延伸擴充,而非只局限于某一篇文章的講解。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立足于優(yōu)秀篇章,根據文章主題,延伸擴充閱讀內容,并加強閱讀技巧的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運用從某篇文章中習得的閱讀技巧,研讀理解類似的文章。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素材,擴展閱讀容量,另一方面又可以鞏固學生已經習得的閱讀技巧。
例如,認真閱讀葉圣陶先生的著作《藕與莼菜》就可以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緊緊圍繞“鄉(xiāng)愁”這一主題展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運用了許多有關鄉(xiāng)愁的詩詞,極大地增添了這篇文章的思鄉(xiāng)意味。教師可以將這篇文章作為立足點和切入點,引導學生總結與“鄉(xiāng)愁”有關的文學作品,加以閱讀鞏固,并分析探究這類主題文章的閱讀技巧。同時,教師還可以圍繞這一主題布置相關的閱讀作業(y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主題內涵。學生經過這樣有針對性的練習和鞏固,再見到類似主題的文章時,就會迅速確定閱讀技巧,進而提高閱讀效率。再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提煉出“親近自然”的文章主題,并讓學生根據以往的游玩經歷搜集整理資料,以游記或導游詞的形式,向大家生動講解其游歷過程。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種類型文章的主題內容。
三、精選閱讀內容,豐富文章主題類型
閱讀內容直接決定了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在主題式閱讀教學中要精選閱讀內容,為學生選擇多種主題的文章,讓學生深入體會每種主題的不同內涵,豐富學生的主體感知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安排學生閱讀《但愿人長久》《鄉(xiāng)愁》《靜夜思》等思鄉(xiāng)主題的文章,引導學生明確這一主題類型文章的內涵韻味和抒情技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理解思鄉(xiāng)之苦,進而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刻。再如,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狼牙山五壯士》《邱少云》《劉胡蘭》等文章,讓學生切實體會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以及革命先驅為爭取和平生活勇于獻身的寶貴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季節(jié)和天氣,安排學生閱讀相關的文章,如《植樹的季節(jié)》《四季》《秋天到》等,增強學生對季節(jié)與天氣的認知感。
總之,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必須結合實際,挖掘情感主題,強調閱讀技巧、精選閱讀內容,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恩娟.基于數(shù)字圖書館的小學語文導讀式閱讀教學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 陳環(huán).淺談如何實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整合[J].課外語文,2015(2).
[3] 韓紅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初探[J].讀與寫,2013(3).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