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峰 王明怡
[摘 要] 復調作為一門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作為學習多聲部音樂的基礎,綜合大學音樂專業(yè)復調公共課教學應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復調思維能力,克服以往由于分析能力不足而產(chǎn)生的作品理解誤差,以“科學引領,重在應用”為教學目的,進一步推動復調課的規(guī)范教學。
[關鍵詞] 復調教學;分析;寫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085-02
0 引言
自復調課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設以來,漸已成為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教學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課程之一。“復調既是一門作曲技術,又是一種幫助人們深入地了解音樂的內部結構,以最終達到理解音樂的不可缺少的理論工具?!盵1]這門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邏輯思維、音樂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正確演唱和演奏音樂作品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據(jù)筆者了解,我國綜合類大學的音樂院系還沒有統(tǒng)一開設這門課程,而在已開設復調課的音樂院系中,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課程設置、授課內容與方式也都各不相同、良莠不齊。筆者根據(jù)自身教學經(jīng)歷,結合對一些學校復調課教學情況的了解,試圖探討有關復調課規(guī)范教學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
目前,我國多數(shù)綜合大學音樂院系的復調公共課僅開設半學年(36學時),其授課普遍具有“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特點,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提高學生的整體專業(yè)素質,一直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自身應認識到,綜合大學音樂專業(yè)學生學習復調的最終目的并非或極少應用于創(chuàng)作,而是熟練掌握多種復調技法后,應用于更好地詮釋演唱或演奏的作品。因此,授課的側重點以及方式、方法要與專業(yè)音樂院校作曲、指揮、音樂學等專業(yè)有所區(qū)別[2]。怎樣讓復調這門課程在學生各自的專業(yè)領域變得實用是教學的目的所在。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對象,從學生的學習目的出發(fā),以“科學引領,重在應用”為教學指導思想,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1 科學把握和分配復調寫作訓練和分析訓 練的課時
在當下的復調公共課教學中,針對復調寫作訓練與分析訓練這兩個方面,有兩種教學模式是不可取的,一種是照抄照搬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授課模式,在教學中過分重視對復調寫作技術的訓練,復調分析相對受到忽視,這并不符合學生學習復調的目的。對位寫作技術固然重要,尤其對培養(yǎng)學生深刻掌握復調中各種對位技法來講,進行二聲部多種對位手法的寫作訓練是必要且明智的,而過分強化這種寫作訓練可能會導致學生覺得這門課枯燥無味,缺少實際音樂作品的藝術性,而減少學習復調的信心和熱情;另一種是不對學生進行對位寫作的訓練,直接講解各種對位手法并結合實際作品進行單純的分析訓練,這種做法的目的也許是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盡可能多的接觸與復調相關的各類音樂作品,并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經(jīng)過一定的對位寫作訓練則很難建立起學生的復調橫向思維,并熟練掌握各種對位技巧,對作品的分析可能會很難深入。所以綜上所述,教師應該科學把握、合理分配復調寫作與分析的訓練時間與作業(yè)量,才能真正讓學生達到其學習目的。
2 教學內容要突出重點、層次分明
簡而言之,復調課的教學內容為“寫作+分析”,它們各自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寬泛復雜的,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應對授課內容劃分層次、突出重點,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
在復調的對位寫作訓練中,如果對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的對位手法進行逐一練習,不但會造成學時上的浪費,亦偏離了教學目的,缺少實用價值。三聲部、四聲部的對位寫作技術是二聲部各種對位手法的復雜化,并無本質區(qū)別,所以筆者認為,對于寫作部分的訓練,只要二聲部寫作訓練就可以了??梢韵葟母?怂贵w系的五種二聲部對位開始訓練,進而再進行二聲部的單對位和復對位寫作訓練、對比復調和模仿復調多種技法的寫作訓練。訓練過程要有的放矢,留作業(yè)不必過多,但要具有針對性以達到訓練效果。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寫作訓練,能使學生認識到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區(qū)別,并真正建立起對于復調思維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熟練掌握部分常用的對位技術。同時,在二聲部對位寫作訓練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音樂作品進行相應對位手法的分析,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寫作思路,又能事半功倍地培養(yǎng)學生對復調思維的感性認識,為分析各類復調作品打下良好基礎。
在經(jīng)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復調教學可以進行到以分析為主的階段了。掌握了之前對于二聲部多種典型手法的寫作訓練與分析訓練,教師可以舉一反三地講解三聲部或四聲部的各類復調現(xiàn)象和技法,并結合實際作品進行分析,不必再進行三、四聲部的寫作訓練。此時,教師可從相對簡單并具代表性的作品入手,同時結合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需求來選擇相應的音樂作品。如歌曲《瀏陽河》中間的輪唱部分,聲樂專業(yè)的學生或彈奏過鋼琴改編曲的學生都不會覺得陌生,分析其中所運用的復調模仿手法就很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再如,對巴赫平均律鋼琴曲片段的分析,能讓學生接觸到具有典范性的復調經(jīng)典作品,使得彈奏此類作品的學生會更好地處理聲部之間的關系和層次,準確把握每個旋律聲部線條的處理。通過類似的分析,能加深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更加深刻地認知復調音樂的魅力,提高其對音樂的鑒賞力和演奏、演唱作品的能力。
3 合理選用教學資源,理性與感性共發(fā)展
教學資源包括在課堂教學中所能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如教材、教具和多媒體等。合理篩選教學資源并將之有效利用,便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了。
綜合大學復調課的教學,緊扣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出版的有關復調的教材多數(shù)是以寫作訓練為主的專業(yè)課教材,具有代表性的如于蘇賢著《復調音樂教程》、孫云鷹編著的《對位法復調音樂教程(上下冊)》、陳銘志著《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等等。專門講授復調音樂分析的教材只有張韻璇編著的《復調音樂分析教程》,是目前被很多院校選擇的公共課教材。該教材有較為完善的復調音樂分析體系,并對復調音樂的發(fā)展及風格演變梳理了一個清晰的脈絡,讓學生在學習復調對位技法以及進行作品分析的同時,能夠從復調歷史不同時期與風格的角度出發(fā),對所學內容更為透徹和全面的認識。所以,筆者認為應該選擇合適的復調寫作教材,有選擇地進行寫作訓練,同時再結合《復調音樂分析教程》進行分析訓練,是相對合理的教材搭配模式[4]。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參與者。在傳統(tǒng)復調教學中,教師習慣一個人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成了知識的被動接收者,這樣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消極倦怠的心理,加深他們內心對復調學習的距離感。復調是不同于和聲課這種主調多聲部思維的一門技術理論課,而絕大多數(shù)音樂表演專業(yè)和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生自學習音樂以來,所接觸的多是主調音樂形式的作品,即便是鋼琴專業(yè)的學生對于所彈過的復調作品,也并不能完全準確地詮釋其中復調技法的具體運用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音樂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師生之間尋求到教與學的默契,使學生對復調音樂的學習更為順暢?;谏鲜鲈?,教師在訓練學生二聲部對位寫作和進行作品分析時,可以在不同學習階段根據(jù)所學內容,更多的讓他們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他們取得更大的學習收獲。根據(jù)之前所談到的課程內容安排,學生在學習復調之初要練習二聲部對位的各種寫作手法,為了讓學生對不同對位手法從理性到感性協(xié)調發(fā)展,在學習之初就建立起一個嚴格的評價標準,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隨機選定幾名學生在鋼琴上彈奏自己的對位作業(yè),其
(下轉第97頁)
后,由教師作為向導,其他學生均可參與品評,如此便能發(fā)現(xiàn)作業(yè)中的不足之處并作及時的糾正,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個事半功倍的好方法,能夠讓學生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音樂本身成為檢驗作業(yè)好壞的標準,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寫作的原則。此外,還可運用試唱的手段讓學生分聲部演唱作業(yè),讓他們對于各聲部之間的縱橫結合方式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復調音樂的感性認識。
在進行到以分析為主的教學時,“聽”的戲份就更加重要了。有時,尤其對于運用較復雜對位手法的作品,僅用鋼琴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就略顯單薄了,改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是更為省時、有效、直觀的教學方式。教師備課時可將準備講授的作品以音響、譜例、文字講解等形式做成課件,課堂上便可對應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靈活運用,這種方式能使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增強授課內容的多樣性、趣味性也有很大幫助。
4 結束語
復調公共課作為我國綜合大學音樂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技術理論基礎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這雖不需要以技術性很強的視角去教授這門課,但要抱著正本清源的教學態(tài)度讓學生在宏觀上把握住復調音樂的風格脈絡與技術內涵,這對教師的教學是一種挑戰(zh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培養(yǎng)方案,結合教學對象的實際專業(yè)特點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要劃分不同層次,突出重點。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多樣化、趣味性的教學,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協(xié)調發(fā)展,均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高校復調公共課規(guī)范教學應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這對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也是一大挑戰(zhàn)。只有無懼艱辛,通過不斷探索,運用日漸合理化、科學化的教學方法,才能在復調教學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我國培養(yǎng)出更為合格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通八.憂患中的慰藉——評首屆“全國高等音樂院校復調音樂學術會議”[J].中國音樂學,1989,(2):48-51.
[2]張韻璇.復調音樂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黃洛華.音樂學系復調教學探索[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1):53-55.
[4]謝爾蓋希普.復調課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及中國作曲專業(yè)學生的理論教育問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