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語文新課標強調:教師應進行反思性教學,要通過對日常的教學反思,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本文對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反思;作用;方法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114-01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自己的"學會教學"與學生的'學會學習'有機統(tǒng)一起來,不斷提升施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研究型的新時代教師,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語文教師怎樣進行有效的反思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努力。
1.武裝自己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fā)。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學就是通過教師把握教材,選擇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呢?
教師由于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tài)度及自身的個性素養(yǎng)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因此,我們必須在執(zhí)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進行教法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擇。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別人的成功經驗不可以借鑒,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于教學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就認為是好的,就應該借鑒,并根據(jù)教學實際消化,借為己用,完善教學。當然,我們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 所以,在教學首先要武裝好自己,以便教好別人。
2.認真反思教學行為,對實踐進行理性升華
2.1要反思教學態(tài)度與行為。為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已有態(tài)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教學是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認知、達成教學目標的師生共同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行為的合理與否。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學行為是否明確;教師的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的;教師能否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等。
2.2要反思自己的整體教學策略。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lián)系實際的結合點,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教學改革發(fā)展的目標。語文教學策略反思,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策略,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質量的教學策略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強調要背誦某些詩文,但收效不大。我認為可以采用"復背"的教學策略,通過反復背誦熟記一批優(yōu)秀詩文,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做法應該是:一是復背的材料要精選;二是復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復背的過程納入課堂;四是集中時間進行復背訓練;五是開展背誦競賽,寓"背"于樂,及時做好復背情況的反饋。從學生的收獲來看,選取抓好復背的教學策略,的確有利于語言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讀寫能力,最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2.3反思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fā)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于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后來,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學生朗誦,有的學生表演動作,有的學生擺設小道具,有的學生參與評價等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既體驗了語文學習的快樂,又學習了語文知識。
3.講究策略,訓練學生自主學習
3.1學習內容——讓學生自選。現(xiàn)代教育觀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而主體性地確立,離開了自主選擇就難以成為可能。因此,小語新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編入"你喜歡讀哪幾句?"的類似思考練習題,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閱讀,學生的"自主"權得到體現(xiàn)。
3.2學習疑問——讓學生自辯。古人曰:"學貴有疑。"而疑問,該由誰來解答呢?顯然,學生應是解難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多讓學生討論、爭辯,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的深入。"辯"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智慧,使思維迅速發(fā)散與集中,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如教學《凡卡》一課,學生質疑:"假如爺爺收到凡卡的信,他會來救凡卡嗎?"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fā)言。"我認為爺爺會來救凡卡,因為他自己已經很老了,冬天那么冷,還要給老爺家守夜,可見他維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難"。"我還從課文'做甜蜜的夢'可以看出爺爺不可能來接他,因為'夢'就暗示我們不可能實現(xiàn)的。""我也同意這個意見。因為作者用'夢'來結束課文,是要告訴我們凡卡要想擺脫痛苦生活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一場夢。這就是更揭露當時沙皇黑暗統(tǒng)治下窮人的悲慘命運。"……這不能不說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疑問讓學生多爭辯,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顯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總之,通過反思總結,自己的綜合素質必然會得到穩(wěn)步提升,這是我們成為研究性、創(chuàng)新型、學者型教師的根本途徑之一,對此我們務必要高度重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