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霞
【摘要】語文學科的性質一直是語文教育屆爭論和研究的焦點和難點, 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關乎語文教育的全局。準確把 握語文學科的性質,是正確提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正確選擇語文教學方法,提 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對轉變語文教育觀念,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更具有 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以后,這一問題倍受關注, 本文針對新課改以來對語文學科性質闡述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回顧了關于語文學科性質認識的歷史變遷,指出如何理解并貫徹語文學科的語言性性質成為當今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工具性 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語文的本質 語言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042-02
抓語文學科性質是進行語文教學的根,是進行語文教學的本,是進行語文教學的源,使老師不跪著教書的燈。
學科特點對語文課堂教學有著深厚的影響,中國的語文教學,從“思想性”到“工具性”,再到現(xiàn)在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經歷著自身變革的“陣痛”,不同時期的學科性質特點影響著不同時期的語文教科書與語文課堂教學流程。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本質區(qū)別在哪里呢?所謂語文課程性質,指的自然不是語文課程的所有的屬性,或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共有的屬性,而是指語文課程的最基本的特征,指語文課程的特殊屬性。作為一門學科的本質屬性,毫無疑問應具有排他性,是該學科獨有的,而非其他學科共有的。
葉圣陶基于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反思與革新,提出: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是“養(yǎng)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語文教育是切合生活實際的“真知”、“真能”培養(yǎng),是面向全體國民特別是廣大勞動者的大眾化教育;是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
黃厚江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語文課。語文課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為目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諧。是人與人的和諧,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是相關內容和語文的和諧。一切恰到好處,一切渾然天成,一切順其自然;應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都沒有,是為至境。在不斷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前進。洪鎮(zhèn)濤說,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阮翠蓮說,語文教學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它植根于民族語言文化的豐田沃野,以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習慣的長足發(fā)展為巨大樹冠。語文教師要讓每個學生擁抱這棵參天大樹。
北京十四中校長王建宗在《防止教學的兩個缺失》中說,對所教學科本質的認識,該怎樣深入思考呢?以語文學科為例,問起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老師大多脫口而出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是語文教學多年來形成的認識常識,也是語文課標中明確表述的。但如果深入分析,這樣的理解,對把握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別是開展具體的語文教學,有多少幫助呢?顯然,僅僅認識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是遠遠不夠的。在人類的不斷進化中,產生出了語言,語言是對存在的表達。在語言的表達、使用中,逐漸形成了語文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疇,語文的本質是語言的表達及其使用的意義。語文教學,是讓學生體驗、感受、理解、運用語言,其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出語文知識的核心內容——文法與文學的有機統(tǒng)一。語文教師如能循著上述思路,層層剖析,反復思考,就會豐富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理解,抓住語文教學的本質,形成教學的深刻認識,進而對教學實踐產生更為強力的主導作用。
筆者認為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本質區(qū)別是語言性。語文的本質是語言的表達及其使用的意義。語文教學,是讓學生體驗、感受、理解、運用語言。
一、語文到底是什么樣的“工具”?
“語文是什么”的問題,毫無疑問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盡管有人說,對于很多語文老師,這個問題不去想它,不去思考它照樣教學。但對這個問題沒有清楚正確認識,無論是對于語文教學理論的建設還是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都是極為有害的。考察教學大綱對這個問題表述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看出人們對這一問題認識的變化。
1986年《語文教學大綱》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
1990年《語文教學大綱》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
1996年《語文教學大綱》(試驗版)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p>
2000年《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p>
2001年7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2003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是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2011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 》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中都開宗明義地指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無疑,大綱和課程標準表述的不斷變化反映了人們對語文學科性質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就總體上說,大綱試驗版、大綱試驗修訂版及 新課程標準在強調工具性的前提下同時強調了語文的人文性,這樣的表述得到了人們的基本肯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二、語文課程人文性體現(xiàn)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基本內涵
①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基本內涵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
②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基本內涵之二: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情感。
③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基本內涵之三: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意識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語文課程人文性體現(xiàn)
①一是語文課程所選的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沉淀著大量人類文化的精華;
②二是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的極富個性色彩的形象和內容,同樣的事物,作者因其主觀認識的不同,其感受的角度不同,表達時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作者的個人色彩;
③三是人們對于語文材料的理解,可以有一致的地方(否則無法交流),同樣,由于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認識角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完全可能會存在不同的感受,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④ 四是指語文教學過程中充滿著濃郁的人文情懷,它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之中。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文化熏陶、文學鑒賞、審美教育。
三、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語文課程標準給語文的定性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是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兩性”到底是怎樣的統(tǒng)一?所謂統(tǒng)一,是在工具性中體現(xiàn)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礎上體現(xiàn)工具性;還指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xiàn)應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和諧融合,而不是牽強附會,更不是拔高的“思想教育”或“人文教育”。
四、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試問,語文課程剔除了人文學科的共性特征,其最本質、最純粹的屬性不就是學習個人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的語言運用和表現(xiàn)嗎?不就是個人對語言的選擇和實現(xiàn)行為嗎?
其實,對語文課程的特性“語言性”,葉圣陶也不是沒有意識到。他在《略談學習國文》中曾談到:“學習國文就是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此處似應加上“的運用和表現(xiàn)”——筆者)?!?他在《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中解釋何謂“語文”時就說得更明確了:“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有兩方面的本領要學習: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領,聽別人說的話,讀別人寫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表達的本領,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口頭語言的說和聽,書面語言的讀和寫,四種本領都要學好?!?——這些論述由于沒有直接點出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且對表現(xiàn)的語言缺乏明晰的“命名”,因而被“工具論”淹沒了,以至被人們所忽略。
“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就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實即學習“個人的語言組合”。“口頭語言的說和聽,書面語言的讀和寫”都是學習“個人的語言組合”。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強化了語文課程中語言文字的運用價值、綜合性、實踐性。
語言文字運用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p>
① 語言文字運用的含義,是指語言使用者在一定的場合,為著一定的目的,以某種方式進行的話語表達和話語理解、話語輸出和話語接受的活動。新課標所使用的?°語言文字運用一詞兼有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是指,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學習以及社會生活中自覺、不自覺的語言文字運用,指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情感,包括說和寫,即語言文字運用性實踐。
狹義的是指語文課程學習中的語言文字運用,即指自覺的課內語文學習性實踐。如閱讀中的識字活動,寫字中的書法活動,一篇課文閱讀學習中的造句活動,或一篇課文閱讀學習后的相關寫作活動。
②2011版課標為什么特別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呢?
一是運用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的獨擋之任。學習各門課程都必須以理解語言為前提,而如何運用語言,除語文之外,別的學科都不能承擔此責任。
二是運用語言文字是學習語文的重中之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都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而寫作又是重中之重,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因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許多國家中小學語文課程取向不約而同地指向表達,而表達是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指標。
寫作不僅可以反映寫作能力,也能反映識字能力,反映閱讀能力,甚至還能從中知曉口語交際能力。識字寫字起步階段有點難,只要過了識字關,就比較容易學會自己閱讀,而口語交際學前就有豐富練習,唯獨寫作入學后才起步,無論從學生還是教師的角度看都感覺是一道難關。
三是就教學現(xiàn)狀看,運用語言文字往往被忽視。當下大都重理解、輕運用,花費時間不均,這和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語言教學的藝術。為此,人們都十分重視語文教師教學語言和課堂語言的訓練和提高。這也說明語言性是語文學科的獨特性質。為此,區(qū)培民先生曾有這樣的精辟論述:“就語文課程人文目標的達成而言,在師生共同面對的文本面前,如何把生機勃勃的意義從‘死的文字中‘活化出來感受、體認其中的人文內蘊、精神氣息,便成為師生的共同課題。而精神資源的非傳習性則使教師被賦予了‘活化的主導者的角色使命:‘教師要在這些具有文化意義的世界里通過自身的語言的表述進行再創(chuàng)造,‘將文字還原為言說,將死的文字轉化為活的語言,這一言語行為‘并不是僅僅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文字而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從語言(文字)到語言(口說),而是透過文字去看思想后重新形成言說,從而衍化出源于文本內容異于文本文字的語言,通過‘活化的言語行為,消除文本精神與學生情感的疏離,溝通文本與學生二者的精神空間。”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教師“活化”的語言,怎么能夠“消除”“疏離”、“溝通”“精神空間”。事實上,是語言把教師與學生連在了一起,是語言把教材與學生連在了一起,是語言把文本與學生主體世界的對元文本的“意義轉換”連在了一起。沒有語言,這一切都不可能發(fā)生。數(shù)、理、化的學習顯然不具備語文學科這種語言的性質。從這點也能看出語言性是語文學科“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屬性“之一。
語言,說到底,它是一種形式。當處于用文字、聲音記錄、傳播各種社會存在及思想感情時,它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承載著有史以來的人類的文化。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指出:“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關系的”,“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倍韲逃覟跎晁够舱f:“一個民族總是把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中?!倍覈Z言學家申小龍則更具體的指出:“歷史悠久的語言都凝結著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睂嶋H上,語言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是人類的生命之聲、心靈之聲。
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運用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③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p>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相關聯(lián),其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其學習方式主要是語文實踐,其學習資源來自語文實踐。
長期以來,我們在語文教學上時而工具第一,時而思想至上;時而文學第一,時而文章至上。專家們論戰(zhàn)不休,老師們無可適從。造成這種混亂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認識不清,沒有從語文本身的內涵和語文教學的目的出發(fā)去研究語文課程的性質,對語文的認識偏離了語文本身的特質。
總結本文觀點,語言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語文的本質是語言的表達及其使用的意義。語文教學,是讓學生體驗、感受、理解、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 吳非.《不跪著教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0.
[2]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0.
[3] 黃厚江.《黃厚江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9(2013;4重?。?
[4]王建宗.《防止教學的兩個缺失》.北京:現(xiàn)代教育報2013:5.
[5]《語文教學大綱》
[6]《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03:4月.
[7] 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