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軍 孫波
摘 要:本文運用貿易引力模型,選取2008年至2013年的數(shù)據(jù),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貿易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雙邊的貿易帶來了促進作用,但其作用程度低于雙邊經(jīng)濟對貿易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貿易引力模型;實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自正式啟動之日起至目前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十多年之久,雙邊的貿易合作的成績,全世界的國家有目共睹。為了證明近些年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中國與東盟成員帶來了貿易效應,本文將從實證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一、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
引力模型基本形式為:
Xij=b0Yib1Yjb2Dijb3
其中,Xij表示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Yi和 Yj分別表示i國與j國的經(jīng)濟總量,Dij表示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Uij是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模型誤差項。在基本形式的基礎上,對兩邊取對數(shù),變成線性形式,再在線性形式上引入合理的虛擬變量。建立擴展的引力模型為:
lnXij=lnb0+b1lnGDP_CHN+ b2lnGDP+ b3lnDij+b4CAFTA +Uij
其中,i表示中國,j表示貿易國。X表示中國與j國的雙邊貿易額,Dij表示中國與j國之間的距離,通常用雙方首都的距離來計算,這里的CAFTA當作一個虛擬變量,當中國與 j國在T年屬于成員國時,CAFTA= 1,否則為0。把2010年作為分界點,2008年到2010年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不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2010年以后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其他的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都不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成員,CAFTA=0。
二、數(shù)據(jù)的選取
選取2008年到2013年中國與老東盟成員國及中國主要貿易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荷蘭和印度在內的面板數(shù)據(jù),中國與各國的雙邊貿易額來自于UNCOMTRADE數(shù)據(jù)庫,中國與各國的國內生產(chǎn)總值來自于WORLDBANK數(shù)據(jù)庫,首都間距離來源于中經(jīng)網(wǎng)距離查詢系統(tǒng)。選取老東盟六國的原因是中國與東盟新成員國文萊、柬埔寨、緬甸及老撾的貿易量相對很小。選取除東盟成員國外的其他主要貿易國的依據(jù)是從2008年到2013年,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荷蘭和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貿易額的比重較大,更具有代表性。
三、實證結果
運用選取數(shù)據(jù),通過 Eview對計量模型進行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經(jīng)過異方差與自相關的檢驗,得出結果:
從中得出如下回歸方程:
lnXij=-4.61+0.55lnGDPi+0.62lnGDPj-0.42lnDij+0.05Cij+Uij
四、結果分析
模型的F值的伴隨概率為0.00,因此總體顯著并且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較好。b1的值為0.55,t值顯著,表明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的GDP增加1%時,雙邊貿易額將增加0.55%。b2的值為0.62,t值顯著,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國的GDP增加1%,雙邊的貿易額將增加0.62%。分析結果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效應受到中國與東盟的共同影響,雙方的經(jīng)濟程度越發(fā)達就越有助于雙邊貿易的增長。b3的值為-0.42,t值顯著,表明其他條件不變下,距離增加1%,雙邊貿易額將減少0.42%,符合貿易引力模型的假設。b4的值為0.05,t值顯著,表明當貿易國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成員的時候,雙邊貿易額將增加0.05%,說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產(chǎn)生了正的貿易效應及貿易效應值約是雙邊總貿易額的0.05%。
通過貿易引力模型的計量分析,從實證的角度說明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中國與東盟帶來了正的貿易效應。同時,通過回歸方程可以看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程度要低于中國與東盟經(jīng)濟發(fā)展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因此,提升雙邊貿易效應可以從完善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入手,減少非關稅壁壘,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增強政府互信互利,加強彼此溝通,增加雙邊的貿易合作,步入充滿希望的“鉆石十年”。
參考文獻:
[1]王艷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經(jīng)濟效應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4.
[2]曹亮,洪斌,陳小鴻.CAFTA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研究[J].宏觀經(jīng)濟研究,2013(6):29-34.
[3]林玲,王炎.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含義[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4(7):54-58.
[4]史佳.中國與歐盟和東盟之貿易狀況比較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應用[D].南京:南京大學,2013.
[5]陳實,董彥,張宏.中國和東盟邁向“鉆石十年”[N].2014-4(122).
[6]李萍.CAFTA框架下中國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D].云南: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4.
作者簡介:李德軍(1966- ),男,江蘇人,碩士,沈陽工業(yè)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孫波(1988- ),女,遼寧人,現(xiàn)就讀于沈陽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yè),研究方向:國際貿易endprint
摘 要:本文運用貿易引力模型,選取2008年至2013年的數(shù)據(jù),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貿易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雙邊的貿易帶來了促進作用,但其作用程度低于雙邊經(jīng)濟對貿易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貿易引力模型;實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自正式啟動之日起至目前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十多年之久,雙邊的貿易合作的成績,全世界的國家有目共睹。為了證明近些年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中國與東盟成員帶來了貿易效應,本文將從實證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一、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
引力模型基本形式為:
Xij=b0Yib1Yjb2Dijb3
其中,Xij表示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Yi和 Yj分別表示i國與j國的經(jīng)濟總量,Dij表示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Uij是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模型誤差項。在基本形式的基礎上,對兩邊取對數(shù),變成線性形式,再在線性形式上引入合理的虛擬變量。建立擴展的引力模型為:
lnXij=lnb0+b1lnGDP_CHN+ b2lnGDP+ b3lnDij+b4CAFTA +Uij
其中,i表示中國,j表示貿易國。X表示中國與j國的雙邊貿易額,Dij表示中國與j國之間的距離,通常用雙方首都的距離來計算,這里的CAFTA當作一個虛擬變量,當中國與 j國在T年屬于成員國時,CAFTA= 1,否則為0。把2010年作為分界點,2008年到2010年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不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2010年以后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其他的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都不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成員,CAFTA=0。
二、數(shù)據(jù)的選取
選取2008年到2013年中國與老東盟成員國及中國主要貿易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荷蘭和印度在內的面板數(shù)據(jù),中國與各國的雙邊貿易額來自于UNCOMTRADE數(shù)據(jù)庫,中國與各國的國內生產(chǎn)總值來自于WORLDBANK數(shù)據(jù)庫,首都間距離來源于中經(jīng)網(wǎng)距離查詢系統(tǒng)。選取老東盟六國的原因是中國與東盟新成員國文萊、柬埔寨、緬甸及老撾的貿易量相對很小。選取除東盟成員國外的其他主要貿易國的依據(jù)是從2008年到2013年,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荷蘭和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貿易額的比重較大,更具有代表性。
三、實證結果
運用選取數(shù)據(jù),通過 Eview對計量模型進行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經(jīng)過異方差與自相關的檢驗,得出結果:
從中得出如下回歸方程:
lnXij=-4.61+0.55lnGDPi+0.62lnGDPj-0.42lnDij+0.05Cij+Uij
四、結果分析
模型的F值的伴隨概率為0.00,因此總體顯著并且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較好。b1的值為0.55,t值顯著,表明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的GDP增加1%時,雙邊貿易額將增加0.55%。b2的值為0.62,t值顯著,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國的GDP增加1%,雙邊的貿易額將增加0.62%。分析結果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效應受到中國與東盟的共同影響,雙方的經(jīng)濟程度越發(fā)達就越有助于雙邊貿易的增長。b3的值為-0.42,t值顯著,表明其他條件不變下,距離增加1%,雙邊貿易額將減少0.42%,符合貿易引力模型的假設。b4的值為0.05,t值顯著,表明當貿易國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成員的時候,雙邊貿易額將增加0.05%,說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產(chǎn)生了正的貿易效應及貿易效應值約是雙邊總貿易額的0.05%。
通過貿易引力模型的計量分析,從實證的角度說明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中國與東盟帶來了正的貿易效應。同時,通過回歸方程可以看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程度要低于中國與東盟經(jīng)濟發(fā)展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因此,提升雙邊貿易效應可以從完善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入手,減少非關稅壁壘,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增強政府互信互利,加強彼此溝通,增加雙邊的貿易合作,步入充滿希望的“鉆石十年”。
參考文獻:
[1]王艷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經(jīng)濟效應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4.
[2]曹亮,洪斌,陳小鴻.CAFTA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研究[J].宏觀經(jīng)濟研究,2013(6):29-34.
[3]林玲,王炎.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含義[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4(7):54-58.
[4]史佳.中國與歐盟和東盟之貿易狀況比較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應用[D].南京:南京大學,2013.
[5]陳實,董彥,張宏.中國和東盟邁向“鉆石十年”[N].2014-4(122).
[6]李萍.CAFTA框架下中國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D].云南: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4.
作者簡介:李德軍(1966- ),男,江蘇人,碩士,沈陽工業(yè)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孫波(1988- ),女,遼寧人,現(xiàn)就讀于沈陽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yè),研究方向:國際貿易endprint
摘 要:本文運用貿易引力模型,選取2008年至2013年的數(shù)據(jù),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貿易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雙邊的貿易帶來了促進作用,但其作用程度低于雙邊經(jīng)濟對貿易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貿易引力模型;實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自正式啟動之日起至目前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十多年之久,雙邊的貿易合作的成績,全世界的國家有目共睹。為了證明近些年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中國與東盟成員帶來了貿易效應,本文將從實證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一、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
引力模型基本形式為:
Xij=b0Yib1Yjb2Dijb3
其中,Xij表示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Yi和 Yj分別表示i國與j國的經(jīng)濟總量,Dij表示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Uij是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模型誤差項。在基本形式的基礎上,對兩邊取對數(shù),變成線性形式,再在線性形式上引入合理的虛擬變量。建立擴展的引力模型為:
lnXij=lnb0+b1lnGDP_CHN+ b2lnGDP+ b3lnDij+b4CAFTA +Uij
其中,i表示中國,j表示貿易國。X表示中國與j國的雙邊貿易額,Dij表示中國與j國之間的距離,通常用雙方首都的距離來計算,這里的CAFTA當作一個虛擬變量,當中國與 j國在T年屬于成員國時,CAFTA= 1,否則為0。把2010年作為分界點,2008年到2010年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不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2010年以后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其他的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都不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成員,CAFTA=0。
二、數(shù)據(jù)的選取
選取2008年到2013年中國與老東盟成員國及中國主要貿易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荷蘭和印度在內的面板數(shù)據(jù),中國與各國的雙邊貿易額來自于UNCOMTRADE數(shù)據(jù)庫,中國與各國的國內生產(chǎn)總值來自于WORLDBANK數(shù)據(jù)庫,首都間距離來源于中經(jīng)網(wǎng)距離查詢系統(tǒng)。選取老東盟六國的原因是中國與東盟新成員國文萊、柬埔寨、緬甸及老撾的貿易量相對很小。選取除東盟成員國外的其他主要貿易國的依據(jù)是從2008年到2013年,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荷蘭和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貿易額的比重較大,更具有代表性。
三、實證結果
運用選取數(shù)據(jù),通過 Eview對計量模型進行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經(jīng)過異方差與自相關的檢驗,得出結果:
從中得出如下回歸方程:
lnXij=-4.61+0.55lnGDPi+0.62lnGDPj-0.42lnDij+0.05Cij+Uij
四、結果分析
模型的F值的伴隨概率為0.00,因此總體顯著并且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較好。b1的值為0.55,t值顯著,表明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的GDP增加1%時,雙邊貿易額將增加0.55%。b2的值為0.62,t值顯著,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國的GDP增加1%,雙邊的貿易額將增加0.62%。分析結果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效應受到中國與東盟的共同影響,雙方的經(jīng)濟程度越發(fā)達就越有助于雙邊貿易的增長。b3的值為-0.42,t值顯著,表明其他條件不變下,距離增加1%,雙邊貿易額將減少0.42%,符合貿易引力模型的假設。b4的值為0.05,t值顯著,表明當貿易國屬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成員的時候,雙邊貿易額將增加0.05%,說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產(chǎn)生了正的貿易效應及貿易效應值約是雙邊總貿易額的0.05%。
通過貿易引力模型的計量分析,從實證的角度說明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給中國與東盟帶來了正的貿易效應。同時,通過回歸方程可以看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程度要低于中國與東盟經(jīng)濟發(fā)展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因此,提升雙邊貿易效應可以從完善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入手,減少非關稅壁壘,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增強政府互信互利,加強彼此溝通,增加雙邊的貿易合作,步入充滿希望的“鉆石十年”。
參考文獻:
[1]王艷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經(jīng)濟效應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4.
[2]曹亮,洪斌,陳小鴻.CAFTA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研究[J].宏觀經(jīng)濟研究,2013(6):29-34.
[3]林玲,王炎.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含義[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4(7):54-58.
[4]史佳.中國與歐盟和東盟之貿易狀況比較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應用[D].南京:南京大學,2013.
[5]陳實,董彥,張宏.中國和東盟邁向“鉆石十年”[N].2014-4(122).
[6]李萍.CAFTA框架下中國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D].云南: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4.
作者簡介:李德軍(1966- ),男,江蘇人,碩士,沈陽工業(yè)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孫波(1988- ),女,遼寧人,現(xiàn)就讀于沈陽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yè),研究方向:國際貿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