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黃河科技學院體育學院,450063)
不同類型運動技能的特性與學練方法簡析
趙超君 (黃河科技學院體育學院,450063)
有學者提出過建立“分群教學論”的構想[1],也有學者從“會能度”視角對運動技能進行重新分類[2],還有教研工作者對體育教材進行分群,并提出不同教材的教學策略取向[3]。以上研究的共同目的是在尋求一種根據運動技能的差異性特征,設計針對性學練方法,從而提高運動技能學習實效性的路徑。這些探索對于以運動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來說,無疑有著深刻而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依據多元分類標準對運動技能進行逐層分類,并通過參考相關文獻與實地觀察體育教學,對不同類型運動技能的典型學練方法進行歸納,通過這些學練方法的比較,發(fā)現(xiàn)并提煉不同類型運動技能在學練方法上的差異性,為運動技能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有益思路。
美國學者波爾頓把運動技能分為封閉性和開放性兩種。他認為,封閉性運動技能在多數(shù)情況下主要依靠內部本體感受器的反饋進行調節(jié),動作的方法順序,即動作時空結構相對穩(wěn)定不變;而開放性運動技能則主要根據外部環(huán)境信息的反饋進行調節(jié),動作時空結構須根據外部環(huán)境變化做出相應調整。有學者研究認為,兩種運動技能的反饋途徑不同,將導致教學和練習方法的明顯差異[4]。
但是,如同其他一元分類法一樣,按照某一特定標準的類型劃分并不能涵蓋運動技能的所有特征,同一類型的運動技能仍然存在顯著的,可能對學練方法產生重要影響的差異性特征。比如,田徑和體操運動的多數(shù)動作同屬于封閉性運動技能,但田徑是以客觀成績決定勝負的以體能為主的比拼,體操是以主觀評價分出高低的技藝表現(xiàn)。而在同屬客觀測量運動成績的封閉性運動技能中,跑步和游泳在“會能度”上又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5],跑步從初練到熟練的過程中很難找到從不會到會的明確拐點,而游泳則可以輕易做出從不會到會的基本判斷。再比如,籃球和排球運動的多數(shù)動作同屬于開放性運動技能,但一種是要求運動主體根據對手或同伴意圖選擇運用技能,并存在身體接觸的同場對抗,一種是要求運動主體根據來球性能選擇回擊方法,不存在身體接觸的隔網對抗。這些運動技能的不同特征對技能學練方法和專項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特定需求,也由此導致了它們在學練方法上的差異性。因此,要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運動技能學練方法,必須對運動技能做逐層劃分,并歸納出不同類型運動技能的典型特征及其對學練方法的特定需求,這是對運動技能進行逐層分類的初衷。
由于逐層劃分運動技能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它們之間的差異性特征,為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學練方法提供幫助,因此,在對運功技能進行逐層分類的時候,需要更多地從學練方法差異性的視角出發(fā),用近似倒推的方法審視運動技能的類別歸屬,在不違背分類依據的基礎上,盡量將具有類似學練方法特征的技能歸為同類,以便歸納技能特征與學練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性。
運用不止一種標準對運動技能進行逐層分類,可以為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學練方法提供更加明晰的思路。
對運動技能進行逐層分類需要多元的分類標準,而能夠作為分類標準的因素是多樣的。從設計針對性技能學練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視角考慮,動作對外部信息反饋的依賴程度;運動成績的評價方式;動作從初練到熟練的演變是否存在明顯拐點;動作是否人為創(chuàng)編;對抗的形式及特點等因素,會直接導致技能學練方法的差異性,因此,本文把以上因素作逐層劃分運動技能的主要依據。
參考波爾頓、田麥久、毛振明、董文梅、魚飛等學者對運動技能分類的研究成果,加上筆者對運動技能分類的深入思考和前期成果,確定對運動技能逐層分類的基本思路是,使用同一標準對運動技能進行大類劃分,然后依據不同標準對下屬層級的運動技能做逐層細分。首先,依據開放性和封閉性運動技能的分類理論,將運動技能劃分為封閉性和開放性兩大類型。綜合運動成績評價方式以及是否人為創(chuàng)編等因素,將封閉性運動技能劃分為客觀測量和主觀評價兩種類型。在客觀測量類運動技能中,又根據運動技能從不會到會的演變過程中是否存在明顯拐點這一特征,將其劃分為漸變型和突變型兩種類型[6]。在主觀評價類運動技能中,則根據運動主體是徒手、持械還是在器械上完成動作,將其劃分為徒手、持械和器械操作兩種類型。在開放性運動技能中,依據對抗方式的差異,將其劃分為介質對抗和身體對抗兩種類型[7]。依據對抗的形式與特點,將介質對抗類技能劃分為同場對抗和隔網對抗兩種類型,將身體對抗類技能劃分為擊打型和纏斗型兩種類型??紤]到身體對抗類技能極少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作為教材出現(xiàn),因此,本研究不對身體對抗類的技能及其學練特點進行深入分析(見表1)。
表1 運動技能的逐層分類
(一)封閉性運動技能
1.客觀測量類
客觀測量類運動技能除了封閉性運動技能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體能影響技術,客觀測量成績,多屬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等特征。這類運動技能的技術特點與體能素質密切相關,沒有足夠的體能素質,難以表現(xiàn)出合理、先進的動作技術。此類運動技能主要依靠時間、遠度、高度等客觀指標測量評價其運動成績。運動者的速度、力量、耐力等體能素質構成該類運動技能的核心能力。
如果我們把練習者是否能獨立、持續(xù)、完整地進行練習作為會與不會的標志性界限或拐點,那么,根據練習者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明顯拐點,可將客觀測量類運動技能劃分為漸變型和突變型兩種類型。
(1)漸變型
漸變型技能包括走、短跑、中長跑、立定跳遠、蹲踞式跳遠、屈腿跳高、跨越式跳高、各種拋擲實心球以及攀爬、鉆越、躲避等各種人體基本活動動作。
漸變型運動技能具有生活性特點,即此類動作大多與人類生活經驗有一定聯(lián)系,多數(shù)練習者在體育課學習之前已經積累有相關的動作經驗和操作基礎,所以動作難度一般不大。如果我們把“會”與“不會”的界限確定為練習者能否獨立、完整、持續(xù)地做出動作,那么,該類技能從不會到會,或從初學到熟練的演變進程中很難界定出明顯拐點,練習者在學習初期只根據教師要求或觀察示范后便可獨立、持續(xù)地從事某些技能的完整練習,技能的熟練與完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正由于如此,練習者的動作技術會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
漸變型運動技能的教學中,教師多采取嘗試體驗,自主學練,邊練邊教(練習中指導、提示、糾錯等),寓教于練和完整教學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初學階段只對學生提出具體練習要求,學生便可進行嘗試、體驗性練習并積累運動經驗。學生年齡越小,教師就越多的采用游戲方式發(fā)展他們的運動能力。教師在練習過程中注重發(fā)現(xiàn)個體技術差異,注重動作技術的不斷改進,并通過足夠數(shù)量的反復練習發(fā)展相關體能。對那些學生原本就會的簡單的基本活動動作,教師過多的分析講解以及不恰當?shù)膹娬{某種技術,反而會破壞學生動作的自然與協(xié)調。
漸變型運動技能教學的常用方法示例(以短跑為例):發(fā)展反應和起動速度的游戲——黃河長江;各種不同姿勢快速起動的奔跑練習或游戲;各種發(fā)展跑的能力的專門練習;追逐跑或同質分組的50米賽跑。
(2)突變型
突變型技能包括游泳、滑冰、騎車等運動技能。
與漸變型技能不同的是,突變型運動技能從不會到會的演變中可以界定出明顯拐點,可以據此拐點判斷練習者是否已經初步掌握了該項技能。練習者在學習初期往往無法獨立、完整和持續(xù)地從事練習而必須借助某些特殊方法或手段,這一特征對學練方法提出了特殊要求。
突變型運動技能的教學中,教師更多采取接受學習的方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開展教學活動。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在突變型技能的學習中很難發(fā)揮作用并取得高效。借助外物、外力或特殊手段,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練習在此類技能的學習中往往是必要和有效的。以蛙泳教學為例的學練方法與步驟足以體現(xiàn)出突變型技能與漸變型技能在學練方法上的差異性:陸地上或站在水中練習蛙泳上肢劃水動作;手扶漂浮板練習蛙泳腿部動作;幫助下體驗完整蛙泳技術;不依賴器械獨立短距離游進。
2.主觀評價類
主觀評價類運動技能除了具有封閉性運動技能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講究動作表現(xiàn),主觀評價成績,多屬人為創(chuàng)編動作等特征。該類運動技能特別講究動作的規(guī)范性和表現(xiàn)力,競技活動中主要依據運動者的身體表現(xiàn)、難美程度等因素主觀評價運動成績。該類技能多屬于根據某種需要而人為創(chuàng)編的動作或動作套路。運動者的協(xié)調性、靈敏性、韻律感等構成該類運動技能的核心能力。
根據該類技能是徒手、持械還是在器械上完成,將其劃分為徒手、持械和器械操作兩種類型。
(1)徒手、持械
徒手、持械技能包括廣播體操、健美操、啦啦操、武術操及套路等項目中的運動技能。
徒手、持械技能指練習者徒手或手持器械完成的各種運動技能。徒手、持械技能以身體高度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韻律感以及人與器械合一等特點形成獨特的表現(xiàn)性特點。徒手、持械運動技能還具有創(chuàng)編性特點,即此類動作一般多屬人為創(chuàng)編,并以套路形式呈現(xiàn),故動作繁多,容易遺忘,所以此類技能對動作記憶有較高要求,這也構成了與客觀測量類技能的顯著差異。
在徒手、持械運動技能的教學中,教師示范領做和學生模仿練習的同步進行是重要教學特點之一,因為學生在初學階段離開了教師的領做和模仿跟做,往往無法獨立從事練習。先分后合的遞進式教學是此類運動技能教學的又一特點,先學單個動作,再學組合動作,最后完成套路,幾乎成為此類技能教學的經典步驟。在基本掌握成套動作后進行分組展示和觀摩交流,也是此類運動技能教學中常見的學練方法。
下列方法與步驟基本體現(xiàn)了此類技能教學的特點(以健美操為例):示范講解組合1~4動;反復領做組合1~4動;示范講解組合5~8動;反復領做組合5~8動;復習組合1~8動;分組輪流展示組合1~8動;小組間相互觀摩評價。
(2)器械操作
器械操作技能包括單杠、雙杠、跳箱、技巧、蹦床等項目中的運動技能。
器械操作技能指練習者在器械上完成的各種運動技能。練習者需要足夠時間的適應與磨合,以及具備滿足動作需求的肌肉力量,才能獲得人與器械的互動、協(xié)調以及熟練完成各種動作的能力。人體在器械上常處于非正常姿態(tài)或者在非正常姿態(tài)下完成動作,故器械操作技能一般具有一定的難度或存在跌下器械的風險。
此類運動技能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熟悉器械性能,建立器械感和提高操控器械的能力是不可忽略的。教師一般會利用直觀的示范講解首先使學生建立所學動作表象,然后通過合理的誘導和輔助練習幫助學生體驗重點技術和發(fā)展薄弱能力。幫助和保護在此類技能教學中既是安全措施,又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學練方法。
以雙杠前滾翻教學為例的方法步驟與徒手、持械技能的學練方法相比,其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雙杠上做支撐行進以熟悉器械;示范雙杠前滾翻并講解要領;在墊子上模仿練習分腿前滾翻;幫助下練習雙杠前滾翻;保護下獨立完成雙杠前滾翻。
(二)開放性運動技能
有學者把以競爭對抗為本質特征的運動項目劃分為直接對抗、標準對抗和介質對抗三種類型[8]。球類運動屬于典型的介質對抗項目,即運動員通過球體這一介質進行間接對抗。本文依據田麥久博士的項群理論,將介質對抗類技能劃分為同場對抗和隔網對抗兩種類型。
1.同場對抗
同場對抗技能包括籃球、足球、手球等項目中的多數(shù)運動技能。同場對抗運動技能具有依靠外部信息反饋調節(jié),動作時空結構可變等開放性運動技能的一般特征,但其外部信息主要來自對手、同伴以及運行的球體。運動主體需要及時判斷對手和同伴意圖以及球體運行特征,迅速做出決斷并采取相應動作,或對動作的方向、幅度等要素做出靈活調整。其決斷過程的反應時[9]和準確性決定了同場對抗運動技能運用水平的高低,同時構成該類運動技能的核心能力。對抗中經常發(fā)生身體接觸,技能運用會受到對手干擾也是該類運動技能的重要特征。有學者和教師在此類運動技能的教學中探索運用領會教學法,注重使學生一開始就能領會技能的用途及其時機,激發(fā)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教師比較注重營造攻防對抗的運動場景,以加強對學生瞬時決斷能力的培養(yǎng)[10],幫助學生提高判斷準確性和縮短反應時,在對抗性練習中不斷提高對球體與對手的判斷能力和調整動作的能力。
下列方法較多在同場對抗類運動技能的教學中使用(以籃球為例):向學生演示、講解所學動作的方法、用途、時機等;根據教師手勢信號做各種運球或傳球練習;根據防守人的動作做變向運球過人;規(guī)定區(qū)域內兩傳一搶或三傳兩搶的對抗性練習;其他各種提高判斷能力及反應速度的練習;比如,在設置有標志物或消極防守人的規(guī)定區(qū)域內連續(xù)傳接球,觀察信號并迅速做出相應技術動作等。
2.隔網對抗
隔網對抗類技能包括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項目中的多數(shù)運動技能。與同場對抗運動技能不同的是,隔網對抗運動技能的外部信息主要來自對手擊球動作以及擊打過來的球體,運動主體需要及時判斷對手擊球動作和來球路線、速度、旋轉等性能,并迅速做出決斷和采取相應擊球動作,或對擊球動作的力度、幅度、方向等要素做出細節(jié)調整。瞬時決斷的速度和準確性決定了隔網對抗運動技能運用水平的高低,同時構成該類運動技能的核心能力。該類運動一般不與對手發(fā)生身體接觸,所以,技能的運用一般不會受到對手的身體干擾。領會教學法對隔網對抗運動技能的教學同樣是適合的,大多教師比較注重使學生領會各種擊球技能的用途及其時機。還有教師從“判斷與移動”的角度設計羽毛球教學活動[11],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來球性能的瞬時判斷和移動執(zhí)行能力,可謂抓住了該類運動技能的核心能力。
下列方法較多在此類運動技能的教學中使用(以羽毛球為例):向學生演示、講解所學動作的方法、用途、時機等;移動中的各種擊球練習;回擊對手擊來的各種線路和性能的球;按照要求將球擊打至指定區(qū)域;各種提高判斷能力及反應速度的練習,比如,根據看到的信號迅速做出不同的移動步法和擊球動作等。
(一)不可否認,所有運動技能的學練方法有其共性,如講解示范、重復練習等。但由于不同類型的運動技能具有差異性特征,而這些差異性特征對運動技能的習得過程及其學練方法必然產生影響,因此,依據多元標準對運動技能逐層分類,并歸納總結不同類型運動技能對學練方法及習得過程的特定需求,尋求技能類型和學練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性,這對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運動技能學習效率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如果我們在不同類型運動技能學練方法的歸納列舉中,提取其關鍵詞加以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運動技能在學練方法上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雖然我們不能把某些方法歸屬于某一類型技能的專用學練方法,但至少它們整體上是不適宜相互替換的(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技能的學練方法關鍵詞
(三)以上對運動技能的逐層分類及其學練方法的差異性分析可能還不夠典型,不夠截然分明,甚至還沒有挖掘出它們的實質性差異,但至少這是一種思路,一種根據運動技能差異性特征設計針對性學練方法的有益思路。沿著這條思路,把握不同類型運動技能的差異性特征及其對學練方法的需求,可以在技能教學中多一些自覺性和針對性,少一些盲目性和趨同化。
[1]蘭彤、李杰凱.廣義進化哲學視角下運動項目分群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03.
[2][5]董文梅、毛振明.從體育教學的視角研究運動技能學習過程規(guī)律[J].體育學刊,2008.11.
[3]趙超君.體育教材分群與教學策略取向[J].中國學校體育,2011,06.
[4]李圣旺.封閉性和開放性運動技能的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之比較研究.邵陽學院學報,2005,06.
[6]趙超君.探究還是接受——從運動技能特點看學練方法選擇[J].體育教學,2008,07.
[7][8]魚飛、曾玉華、劉陽.論介質對抗類項目的本質特征與文化屬性——球類運動的文化原理[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08.
[9]石巖,王冰.開放式運動技能學習之道——王晉教授訪談錄[J].體育學刊,2014,03.
[10]廖玉光等.“領會教學法”的思路──球類運動項目教法新趨向[J].中國學校體育,1998.05:28-29
[11]祝芳.水平五羽毛球模塊二“判斷與移動”教學設計[J].體育教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