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欣賞是中職音樂欣賞課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難以入情入境,獲得審美體驗。因此,有必要對中職生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其民歌欣賞的興趣與能力,分析中職學校民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探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中職生;民歌教學;審美體驗
基金項目:蘇州吳中區(qū)課題“培養(yǎng)中職生民歌欣賞興趣與能力的課堂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ZX201304)
作者簡介:陸斐蕾,女,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yè)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校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4)36-0045-03
一、調查背景
民歌是中職音樂欣賞課的重要內容。通過民歌學習,學生能拓寬審美視野,增進對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尊重、理解和熱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難以欣賞并獲得審美體驗。因此,筆者以吳中中等專業(yè)學校13級中職會計、機電、電子3個班級學生為調查對象,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中職音樂課堂民歌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求找到問題的根源,探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抽樣問卷調查形式和訪談形式,共派發(fā)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除了發(fā)放問卷外,還訪問了個別同學對于民歌學習與教學的看法。
三、結果分析
(一)對于學習民歌重要性的認識
民歌欣賞活動是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文化交流的有益渠道。調查數據表明,大多數中職學生認為民歌學習是有必要的。它能開拓視野、了解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能繼承發(fā)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少數中職學生則不清楚學習民歌的意義,缺乏學習動力(見表1)。
(二)學生對民歌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笔聦嵣?,“山歌無本句句真”。民歌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多彩的風格、親切樸實的情感表達和美好的生活追求,極具感染力。從反饋數據來看,有近一半的中職生對民歌學習有興趣。當然,民歌也具有草根性,且大多采用方言演唱,唱法比較原生態(tài)。因此,由于內因與外因存在差異,同齡的中職生欣賞興趣存在差異。極個別同學說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興趣。而不同專業(yè)中職生,性別構成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對于民歌作品的感知、聯(lián)想、情緒、情感也有各自的特點(見表2)。
(三)對民歌的掌握情況
在調查問卷第6項,筆者選取了50首中國民歌代表作品,請學生選出聽過的曲目。數據表明,約有10%的學生很少聽民歌作品;大于70%的學生了解部分民歌作品;只有不到10%的學生接觸了豐富的民歌作品。因此,教師應在課內、課外盡量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民歌的機會,減少他們學習的陌生感(見表3)。
(四)中職生對目前音樂課民歌教學的看法
從調查報告第7項“你認為目前音樂課中民歌教學方面存在什么問題?”的反饋情況看,學生們普遍認為,目前音樂課民歌欣賞內容存在“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理論過多”三大問題。對照筆者手中的中職音樂教材——《音樂欣賞》,筆者發(fā)現(xiàn),課本上一些民歌作品如陜北民歌《三十里鋪》、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苗族《飛歌》等藝術性強、音區(qū)高、音域寬,要引起學生共鳴有一定難度。而諸如《茉莉花》、《牧歌》之類學生又已經在中小學學過,再要重新學習,學生也缺乏興趣點。因此,教師除應重點介紹教材上的內容之外,還應整合其他趣味性強、時代感佳的民歌作品。介紹作品的手法應多樣化,壓縮理論講解部分,讓作品自身說話(見表4)。
(五)民歌學習中存在的困難
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實踐中產生的,具有集體性、即興性與口頭性等特點。民歌的學習大多采用口耳相傳,而實際課堂教學卻不是如此。調查問卷反饋出學生對民歌學習有畏難情緒。很多學生不識樂譜,由于缺乏勞動與生活經驗,與民歌接觸較少,他們難以體會民歌的韻味,獲得審美愉悅。
(六)學生對民歌學習方式的偏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必須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喜好。從調查問卷看,有65%學生偏愛老師講授與視聽欣賞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民歌,有20%的學生喜愛上網自學,還有15%說不清楚自己喜愛什么學習方式(見表5)。
四、對策與建議
(一)選擇符合中職學生欣賞興趣的民歌作品
調查問卷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民歌學習是有必要的,也有一定興趣。這就為教學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但是興趣的持續(xù)還需要老師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來調動,也需要老師選擇通俗易懂、符合中職學生心理特點與審美口味的民歌作品。例如,選擇《茉莉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些學生耳熟能詳、旋律優(yōu)美、結構短小的民歌作為導入,從學生已有的音樂經驗出發(fā),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感受民歌的“真、善、美”。
(二)重視學生學習基礎,完善學習方式
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有很大不同,很多學生視唱能力較差,甚至看不懂樂譜,音準、節(jié)奏、樂感方面能力也良莠不齊,很多人能唱不敢唱,也有人愛唱唱不好。這就需要老師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敢于創(chuàng)新。一些歌曲可以沿用民歌口耳相傳的學習方式,多聽多唱,多體會。中職學生對理論灌輸比較抗拒,那老師就應“點到即止”,逐步提高。
關于學習方式,筆者認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民歌欣賞的學習中同樣要重視“聽”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聽什么”“怎么聽”都需要老師引導?!懊つ康芈牎迸c“帶著思考地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反復聆聽”也非常必要。老師要引導學生聽辨音樂的變化,感受不同民歌的藝術魅力,注重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情感的辨別力、表現(xiàn)力和理解力。另外,在信息時代,職校生的欣賞習慣更偏愛視、聽綜合欣賞。多媒體的聲、光、電、樂等綜合效果,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觀看欲望,刺激視覺神經,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思維,通過動畫氛圍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很容易走進音樂作品,從而達到欣賞、感悟音樂的目的。
總之,學習方式不僅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活動結構。
(三)給學生更多感悟和欣賞民歌作品的機會
為什么當下的學生熱衷流行音樂?這與流行音樂無處不在很有關系。大街小巷、電視網絡,哪里有媒體,哪里就有流行音樂。民歌為什么不受學生歡迎?那是因為曲高和寡,那些原生態(tài)的唱法不符合學生聽覺的習慣。另外,以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與生活閱歷也難以理解民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但在經過了太多太多的追趕,飽嘗了各式各樣的音樂大餐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最有魅力、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的,還是那些最自然、最純樸、與各民族與生俱來的文化,民歌就是這樣一種文化。音樂課就是要讓學生了解民歌的價值,讓學生發(fā)揮音樂想象力、感受民歌的淳樸與真實?!兑魳氛n程標準》強調:“音樂教學過程應是完整而充分地體驗音樂作品的過程。”這句話所以重要,是由于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音樂教學和音樂學習須采用一種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方式———體驗的方式。
因此,教師應在課內、課外盡量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接觸民歌的機會,減少他們學習的陌生感。例如,定期舉行民歌會、請民歌藝人來校講座、觀看《民歌中國》、《爭奇斗艷》這類節(jié)目,等等,讓民歌走進學生的生活,陪伴學生的左右,從而走進學生的心田。
(四)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
所謂審美情趣,是以個人愛好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傾向性,它來源于人的審美理想,又決定著人的審美標準。審美趣味離不開審美主體,由于審美主體的心理基礎、心理態(tài)度、文化教養(yǎng)、生活環(huán)境、社會交往、生活經歷、審美能力各不相同,他們在欣賞和判斷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趣味也就千差萬別,具有個人差異性。審美趣味反映著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需要,表現(xiàn)為審美趣味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段性。音樂是審美的藝術,作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多外出采風、領略各地民俗民風,多聽音樂、閱讀名人佳作,多觀摩優(yōu)質課、進行教學反思。只有教師自身具有人文素養(yǎng),才能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悟與理的啟迪,才能發(fā)揮音樂欣賞課的最大效率。
參考文獻:
[1]高鐵.音樂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吳斌,金亞文.音樂課程標準——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陳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