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任。從深挖教材內容,滲透德育;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將歷史知識融入生活實踐,滲透德育三個方面探討了德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問題。
關鍵詞:歷史;德育;教學;價值觀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中蘊含著民族傳統(tǒng)美德,初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發(fā)揮歷史學科優(yōu)勢,加強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是初中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深挖教材內容,滲透德育
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國情,弘揚民族精神,繼承民族文化,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民族事業(yè)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學習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民族自信心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體現。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綿延五千多年,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和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正是這些內容才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動力源泉。教師應積極利用這些資源,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歷史課程資源的豐富多樣,積極開發(fā)和利用資源,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方面的重大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近代史,了解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史實,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感受英雄烈士的民族氣概,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從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超越自我的故事,很多歷史人物用不同的方式演繹自己的精彩人生,歷史教師要挖掘合適的材料,巧妙展開課堂教學,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圖說紅軍長征》的教學,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總結一段話,巧妙地完成學生的情感升華,“紅軍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壯舉,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和面對困難不放棄的執(zhí)著,紅軍堅強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勇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教師總結性的陳述,恰到好處地激勵了學生的意志,促使情感目標的達成,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二、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滲透德育
人們憑借歷史材料,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樹立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歷史不僅是了解歷史知識,通過歷史教學,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態(tài),感受歷史氛圍,形成歷史意識,學會生存和生活。多媒體技術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圖文并茂,形象逼真,色彩生動,全方位地刺激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八國聯軍的侵略戰(zhàn)爭》的教學,用多媒體演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領土的動態(tài)路線,展示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故事,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電影片段,把戰(zhàn)爭的經過直觀地展現出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他們記憶深刻、理解透徹,了解到八國聯軍入侵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從歷史的悲劇中,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三、將歷史知識融入生活實踐,滲透德育
加強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方法,將歷史學科知識融入實踐活動,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歷史學科具有不可再現性,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紙上談兵,滲透德育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初中歷史教學要關注現實,注意把現實問題與課本內容聯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實的學習習慣,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分析問題,探究歷史,感悟過去,面對現實,思考未來,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做到通古貫今。例如,在《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網上搜索生活中的衣、食、住等習俗,人們對服飾的要求款式趨于新穎多樣,有著強烈的個性需求,飲食越來越注重健康科學,家居追求浪漫溫馨,補充優(yōu)化了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感悟社會生活的變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中歷史教學要實現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所以學生在親歷中可獲得體驗,在生動有趣的體驗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就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關注人的生命價值,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堅定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認識自己、自然和社會,分清真善美和假惡丑,形成衡量客觀事物的標準。歷史教學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祁成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
[2]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陳眉娟,女,1974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高資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育。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