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中,要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意識,科學地組織交流秩序,同時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以不同形式的刺激來強化學生的觀察、記憶,不斷鞏固學習效果,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交流;意識;有效;創(chuàng)新
“交流”是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正如教育家弗萊雷所說:“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薄皼]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彼?,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交流。那么,在有效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好“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成為我們課程改革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下面,我摘錄自己課堂上的一段“交流”的片段:
《大氣的壓強》一課中,按照韓博士為我校設計的教育模式“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評價”的要求,首先,我讓學生細品教材,默讀課文,走進文本。學生靜靜地讀了大約7分鐘后,我問:“你們把《問題評價表》中的問題都解決了嗎?又有問題生成了嗎?”學生們異口同聲:“有?!薄坝胁荒芙鉀Q的嗎?”學生又異口同聲答道:“有?!薄霸趺崔k?大家交流一下,討論討論。”我話音未落,只見各組同學活躍起來,交流著,討論著,課堂氣氛異?;钴S,他們把他們通過閱讀文本而生成的問題在組內(nèi)交流,在組間交流,最后把問題提升到整個班級,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生成了這樣的問題:
問題1: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如果玻璃管內(nèi)進入了少量的空氣,測量結果會變化嗎?
問題2:兒童喝牛奶的時候,當他向瓶里面吹氣,為什么牛奶會從管里噴出來?
問題3:練習中將此裝置從山腳下拿到山頂上,玻璃管中液柱的高度會發(fā)生變化嗎?升高還是降低?
經(jīng)過學生的一番交流,他們把問題1、2整合成了一個問題,總結這兩個問題的共性:它們的外部壓強不變,而內(nèi)部氣壓增大。第3個是內(nèi)部氣壓增大而外部氣壓減小,又進一步交流后,學生又把這三個問題整合成了一類問題,總結為:都是內(nèi)外壓強發(fā)生了變化,即內(nèi)部氣壓大于外部氣壓而使液注發(fā)生了變化,以往我一個一個講解都不明白的問題,他們竟然以這種方式徹底解決,他們解決的不是一道題,而是一類題型,這是我從教學以來從未有過的。看到學生一張張如花的笑臉,我深深地為他們所彰顯的生命活力而感動。這就是課程改革的神奇功效嗎?我高興,我自豪。
如何交流?幾番思考,靜靜地坐下來,寫出自己浮淺的想法,與同仁共商榷。
一、培養(yǎng)學生交流意識,讓學生主動交流,善于交流
意識決定行動,有什么樣的意識,就有什么樣的行動。沒有意識,怎么有交流?所以我們要不失時機,抓住每一節(jié)課,培養(yǎng)學生交流的主動性。讓他們在課堂上主動、積極地去交流。通過交流,使他們知道,問題會在交流中解決,又在交流中生成、深化、升級。知識在交流中拓展,在交流中重組,成功感又在交流中倍增。因為,你知識可能豐富,可能懂得一千個問題,別人可能只懂得一個問題,如果你主動與他交流,你就可能懂得一千零一個問題。而這一個問題,恰恰是交流時別人懂而你不懂的問題。
二、科學組織交流秩序
課堂交流,不是“人頭攢動”,更不是“轟轟亂嚷”,應該有序進行,注意營造良好的交流環(huán)境,制造良好的交流秩序。導學“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時,為了讓學生體驗探究的快樂,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得結論,我設計了如何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未知電阻的阻值分組實驗,當時學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得熱火朝天,設計電路圖,連接實物,記錄數(shù)據(jù)分工非常明確,合作、交流、思考使他們忘卻了自我。轉眼間二十幾分鐘過去了,接下來便是成果展示,雖說這是學生的匯報,只需學生自己評價或是我及時短暫的點撥即可。但是我的心卻異常緊張,事實證明我的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結果學生竟然一股腦兒地說出了七種方案,VA法、AA法、VV法……所以,把有效教師、有效學生、有效教學、有效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yōu)椤坝行Ы涣鳌狈?。良好的秩序是進行有效交流的有力保障。
三、充分發(fā)揮“一幫一”的作用
根據(jù)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合理劃分學生小組,在小組中合理建構“一幫一”學習模式,讓主幫和被幫充分發(fā)揮作用。在幫助中交流,在交流中幫助,使被幫的知識在交流中建構,使主幫的知識在交流中提升。
四、鼓勵學生與文本交流
古人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內(nèi)能”一節(jié),探究到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時,學生的共性問題是對引力和斥力的大小理解不清,經(jīng)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指導,效果不明顯,接下來我又結合教材提供的圖示進行引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并進行交流,以激起他們的思維碰撞,這時課堂又一次活躍起來,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時一名學生突然站起打斷了課堂的程序,“老師、同學們,聽聽我的想法好嗎?我認為分子之間的排列就像我們做操站隊一樣,每個同學之間都要保持同樣的距離,無論前后、左右,如果中間有一人沒有按要求去做,離誰近誰就會推他,表現(xiàn)為斥力,反之也就表現(xiàn)為引力了?!彼?,我們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一遍遍讀教材,進入讀的意境,從讀中去領悟,從讀中去建構,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不斷挖掘文本內(nèi)涵,在交流中提煉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實現(xiàn)自我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交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韓立福.新課程教師科研行動指要[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向東,男,1978年11月21日出生,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五中,研究方向:物理教學。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