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所必備的基本能力,是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在小學階段學好計算,并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
關鍵詞:計算;教學;有效性
計算教學繁瑣、單調(diào)、枯燥,變成了純技能性的訓練,讓學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厭。我認為,要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注重算理的適時理解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目標劃分成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計算教學中,就是既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又要理解算理,即既要解決“怎樣做?”又要解決“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我以“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1.結合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shù)學知識的習得離不開好的情境。有了好的情境,還要看能不能充分利用情境,真正讓情境為教學服務。
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28頁上,有一幅這樣的情景圖,圖中,一個工人正在搬運一箱箱的牛奶,可是牛奶的擺放是有特點的,可以看出,已經(jīng)搬了9箱,還有一箱正準備放上去,并且,牛奶還是每堆5箱,放了2堆這樣排列的,不難看出情境圖的意思,是讓學生可以把10箱分成9箱加1箱或5箱加5箱來計算,可是圖是靜止的,如何讓學生能體會到這些信息呢?如何幫助學生想到如此的算法呢?
教學中,在出示情境后,可以讓學生充分交流圖中的信息,教師加以引導,“你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觀察工人叔叔是如何擺放牛奶的?”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再來解決書上的問題,“三年級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夠不夠?”學生很容易列出算式12×10=120,可是為什么得數(shù)是120呢?學生可能會說,12×1=12,那么12×10=120,這正是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簡便算法,但其實很多學生都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此時可以肯定學生的答案,但是要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這一答案的正確性?!澳隳苡靡郧皩W過的知識來證明得數(shù)是120嗎?”“可以觀察情境圖,想想工人叔叔是怎么搬牛奶的?!碑攲W生說到一種算法時,千萬要問問是怎么想的。讓學生結合情境說說算式的意思,更能讓學生理解這種算法的意思。如,當學生說到12×9=108,108+12=120這種算法時,可追問,“第一步其實算的是幾箱牛奶的瓶數(shù)?第二步呢?”
教學試一試,也要和情境結合起來,30箱牛奶夠分給多少個同學喝?列式前,先和學生理清要算可以分給多少個同學喝,就要算30箱一共有幾瓶。所以算式列成30×12。新授環(huán)節(jié)完成,情境卻一直貫穿始終,雖然書上這個情境非常簡單,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有了情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有話可說,更重要的是理解得透徹了,所以,不管是怎樣的情境圖一定要用足,用夠。
2.溝通法理,讓學生有理可依
算理是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算法卻是人為規(guī)定的操作方法;算理為計算提供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保證了計算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算法為計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計算的速度;算理是算法的理論依據(jù),算法是算理的提煉和概括,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算理是算法的基礎,當學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師及時落實算法與算理的聯(lián)系,有利于對算法的掌握,提高計算教學的效率。
注重算理的適時理解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算法,做到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二、聚焦算法的最優(yōu)化
葉瀾教授說過:“沒有聚焦的發(fā)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發(fā)展。”為此,在交流多種想法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恰當?shù)那腥肟?,對大部分學生容易理解的進行突破,這樣效率就提高了。
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時,教師讓學生計算長37米,寬13米的長方形周長,學生出現(xiàn)了四種算法:①37+37+13+13=100米;②37+13+37+13=100米;③37×2=74米 13×2=26米 74+26=100米;④37+13=50米 50×2=100米。這四種算法各有各的優(yōu)點,對基礎差的學生來說,第一第二種方法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明顯這兩種方法很麻煩,那么老師要不要馬上就否定掉呢?老師口頭小結“長+寬+長+寬=周長,長+長+寬+寬=周長,寬×2+長×2=周長,(長+寬)×2=周長”讓學生明白這幾種方法的道理,及時評價,“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用這些方法計算長方形周長都必須知道長方形的什么?這些方法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接著,可以出幾道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練習,作為鞏固,學生在剛開始完成一道兩道時,可能還有部分學生會選擇用到第一種或第二種方法,可是顯然這兩種方法沒有后兩種方法有優(yōu)越性,特別是當數(shù)據(jù)較大時,那么教師在選擇給學生的練習題時,也應有意識地選擇數(shù)據(jù),可以由簡單到復雜,那么,在幾道練習題后,學生自然會選算的快或算的對的方法,不需教師說教,學生自然優(yōu)化了方法。
三、加強口算重估算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是訓練思維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在二年級的教學中,學習千以內(nèi)的加減法的基礎就是20以內(nèi)的加減法,有余數(shù)的除法和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基礎則是表內(nèi)乘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加強20以內(nèi)加減法和表內(nèi)乘法的口算練習,引導學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每天課堂上都安排兩三分鐘練習口算、背乘法口訣,并把此當成常規(guī)工作,常抓不懈。
而估算是根據(jù)具體條件及有關知識對事物的數(shù)量或算式的結果作出大概推斷式估計。如,教學完加法、減法后,可以讓學生先估算得數(shù)大約是幾百,再用豎式計算。估算過程,既可以使學生對得數(shù)的大小有更深的感受,又使學生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可以恰當?shù)刈鞒鲇嬎悴呗缘倪x擇,給予合理的估計,所以,估算既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需要,又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感的一種有效舉措。
數(shù)學的任何表達都離不開計算,包括最終對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考核,也是通過計算來得以完成的。小學階段計算能力的具體內(nèi)涵是:正確、迅速、合理、靈活。要達到這個要求,計算教學不能局限于計算本身只作為專門的技能來訓練,應避免繁雜的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應在教學策略上下工夫。
作者簡介:袁海燕,女,1987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張家港市妙橋小學,致力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