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μmol/L)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彩超顯示有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或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110例,對照組102例,分別給予依那普利葉酸片和依那普利片,均連續(xù)治"/>
涂頡洪+++戴月
[摘要]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 方法 將212例H型高血壓(Hcy>10 μmol/L)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彩超顯示有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或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110例,對照組102例,分別給予依那普利葉酸片和依那普利片,均連續(xù)治療12個月,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控制水平、血Hcy水平、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壓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壓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前后的血Hcy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的血Hcy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前后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效果顯著,可以降低血壓水平及血Hcy水平,并可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依那普利葉酸片;H型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 R54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a)-0088-03
H型高血壓是指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Hcy>10 μmol/L)的高血壓。隨著對動脈粥樣硬化臨床和基礎研究的深入,更多證據(jù)表明高Hcy血癥已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1]。血漿Hcy水平每升高5 μmol/L,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度增加33%,腦血管疾病危險度增加59%,外周血管疾病危險度增加60%[2]。我國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國人高血壓人群中血漿Hcy平均水平為15 μmol/L,以Hcy正常值10 μmol/L為基準點,有75%的高血壓患者超過這一基準值,故H型高血壓越來越受到中國臨床醫(yī)師的關注。在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已將葉酸列為降低Hcy的藥物,依那普利葉酸片作為最新能降低Hcy的降壓藥,是治療H型高血壓的有效措施[3]。本文通過隨機對照性研究觀察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南昌市第一醫(yī)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選取血漿Hcy>10 μmol/L并同時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訂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的H型高血壓患者212例,其中男性127例,女性85例;年齡38~79歲,平均61.2歲;病程2~33年,平均7.5年。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試驗組(110例)和對照組(102例),試驗組平均年齡(61.5±13.6)歲,平均病程(7.6±1.1)年;對照組平均年齡(61.1±12.8)歲,平均病程(7.3±1.2)年。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高血壓;②妊娠;③肝腎功能不全;④腫瘤;⑤嚴重心功能不全,近期有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室速、室顫、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等);⑥甲狀腺功能障礙;⑦服用葉酸拮抗劑(甲氨蝶呤);⑧近4周服用過葉酸或類似藥物者;⑨不能堅持隨訪者[4]。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吸煙、血糖、血脂、Hcy水平、血壓水平、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體重指數(shù)(BMI)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強調生活方式控制,試驗組給予依那普利葉酸片(深圳奧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 3723),1次/d,1片/次,連續(xù)服用12個月;對照組給予依那普利片(江蘇揚子江制藥公司,國藥準字11091602),1次/d,10 mg/次,連續(xù)治療12個月。兩組患者連續(xù)治療12個月后比較血壓水平、血Hcy水平及IMT等指標。
1.3 觀察指標
①測量兩組血壓水平:在測量日當日清晨8:00~9:00靜坐10 min后用標準水銀柱血壓計測量右上臂,連測3次,中間間隔5 min,取平均值為患者血壓值,若兩次血壓測量值相差>5 mm Hg再測量1~2次,再取平均值[5]。②測量兩組血漿Hcy水平:在檢驗科生化儀上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于晨起8:00~10:00使用EDTA抗凝試管采集靜脈血[6]。③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頸動脈彩超均應用Philip(IU22)超聲儀探頭,有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員檢查,以頸總動脈近分叉處為觀察部位,檢測IMT和管腔內徑以觀察有無頸動脈粥樣斑塊狹窄(IMT<1.0 mm為正常頸動脈,IMT 1.0~1.2 mm為內膜增厚,IMT>1.2 mm并有局部隆起者為狹窄)[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的比較(mm Hg,x±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Hcy水平的比較
試驗組治療前后的血Hcy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的血Hcy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Hcy水平的比較(μmol/L,x±s)
2.3 兩組治療前后IMT的比較
試驗組治療前后的IMT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IM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MT的比較(mm,x±s)
3 討論
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表明,H型高血壓在我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所占比例達75%[8-10],故H型血壓的防治是我國高血壓防治領域需要關注的重點。已知高血壓和高Hcy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兩者在增加心腦血管病發(fā)生率中有協(xié)同作用,H型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約為單純高血壓患者5倍,為正常人的25~30倍[11],因此,要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同時降血壓及降血Hcy是最佳的選擇。
依那普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葉酸是蛋氨酸循環(huán)的重要輔酶,其在細胞內轉化為四氫葉酸,四氫葉酸為Hcy降解途徑提供甲基供體[12],因而可以降低血漿Hcy的濃度,抑制高Hcy血癥引起的血管內膜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阻斷高Hcy血癥引起的促凝致栓過程,從而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依那普利葉酸片可達到有效控制血壓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WAFACS研究為其提供了臨床證據(jù),在5442名H型高血壓患者中聯(lián)合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葉酸,心腦血管事件進一步降低了19%[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降壓的效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試驗組降低血漿Hcy濃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證明葉酸是降低Hcy的有效藥物;試驗組與對照組對IMT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MT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雖均能有效降低血壓,但試驗組IMT明顯下降,原因考慮與血漿Hcy水平的降低有關,Hcy作為甲硫氨酸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受損,使血小板的黏附性增高,還能極大地刺激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導致動脈血管纖維化硬化,并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國內外多項臨床研究顯示,Hcy每下降3 μmol/L,腦卒中的風險下降19%,缺血性心臟病下降11%[14]。
總之,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效果明顯,不僅能有效降壓,而且能控制多重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無疑在今后高血壓防治領域中起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盛華,楊梅紅,季兵,等.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2):117-118.
[2] 孫寧玲,秦獻輝,李建平,等.依那普利葉酸片固定復方與依那普利和葉酸自由聯(lián)合在H型高血壓人群中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療效比較[J].中國新藥雜志,2009,18(17):1635-1640.
[3] 王蕾,牛茜,邵爽.依那普利葉酸片降低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結合雜志,2013,8(6):552-554.
[4] 朱子龍,任寧,孟令秋,等.高齡腦梗死合并H型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特征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8):842-844.
[5] 徐中林,趙義發(fā),吳蘭蘭.葉酸對H型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6(6):731-733.
[6] 劉杏瑜,梁衛(wèi)權,肖志衡.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在高血壓患者中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療效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0,31(15):2181-2182.
[7] 于立妍,宋輝,蘇國英,等.H型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血栓彈力圖及危險因素的相關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12):1163-1168.
[8] 葉利斌,盧婷婷,吳漢元.頸源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新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6):3146-3149.
[9] 李斌永,董靜,黃林艷.依那普利聯(lián)合葉酸治療H型高血壓110例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9):40.
[10] 吳國棟.依那普利葉酸治療H型高血壓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2):66-67.
[11] 霍勇,陳光亮,徐希平.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的藥理學與臨床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18):1633-1636.
[12] 劉君,萬云高,孫志媛,等.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9(1):116-120.
[13] 張敏,黃泳賢.高血壓患者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0,16(32):90-91.
[14] 李建平,霍勇,劉平,等.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降壓、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療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9(6):614-618.
(收稿日期:2014-07-07 本文編輯:李亞聰)
3 討論
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表明,H型高血壓在我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所占比例達75%[8-10],故H型血壓的防治是我國高血壓防治領域需要關注的重點。已知高血壓和高Hcy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兩者在增加心腦血管病發(fā)生率中有協(xié)同作用,H型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約為單純高血壓患者5倍,為正常人的25~30倍[11],因此,要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同時降血壓及降血Hcy是最佳的選擇。
依那普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葉酸是蛋氨酸循環(huán)的重要輔酶,其在細胞內轉化為四氫葉酸,四氫葉酸為Hcy降解途徑提供甲基供體[12],因而可以降低血漿Hcy的濃度,抑制高Hcy血癥引起的血管內膜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阻斷高Hcy血癥引起的促凝致栓過程,從而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依那普利葉酸片可達到有效控制血壓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WAFACS研究為其提供了臨床證據(jù),在5442名H型高血壓患者中聯(lián)合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葉酸,心腦血管事件進一步降低了19%[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降壓的效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試驗組降低血漿Hcy濃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證明葉酸是降低Hcy的有效藥物;試驗組與對照組對IMT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MT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雖均能有效降低血壓,但試驗組IMT明顯下降,原因考慮與血漿Hcy水平的降低有關,Hcy作為甲硫氨酸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受損,使血小板的黏附性增高,還能極大地刺激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導致動脈血管纖維化硬化,并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國內外多項臨床研究顯示,Hcy每下降3 μmol/L,腦卒中的風險下降19%,缺血性心臟病下降11%[14]。
總之,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效果明顯,不僅能有效降壓,而且能控制多重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無疑在今后高血壓防治領域中起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盛華,楊梅紅,季兵,等.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2):117-118.
[2] 孫寧玲,秦獻輝,李建平,等.依那普利葉酸片固定復方與依那普利和葉酸自由聯(lián)合在H型高血壓人群中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療效比較[J].中國新藥雜志,2009,18(17):1635-1640.
[3] 王蕾,牛茜,邵爽.依那普利葉酸片降低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結合雜志,2013,8(6):552-554.
[4] 朱子龍,任寧,孟令秋,等.高齡腦梗死合并H型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特征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8):842-844.
[5] 徐中林,趙義發(fā),吳蘭蘭.葉酸對H型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6(6):731-733.
[6] 劉杏瑜,梁衛(wèi)權,肖志衡.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在高血壓患者中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療效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0,31(15):2181-2182.
[7] 于立妍,宋輝,蘇國英,等.H型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血栓彈力圖及危險因素的相關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12):1163-1168.
[8] 葉利斌,盧婷婷,吳漢元.頸源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新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6):3146-3149.
[9] 李斌永,董靜,黃林艷.依那普利聯(lián)合葉酸治療H型高血壓110例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9):40.
[10] 吳國棟.依那普利葉酸治療H型高血壓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2):66-67.
[11] 霍勇,陳光亮,徐希平.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的藥理學與臨床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18):1633-1636.
[12] 劉君,萬云高,孫志媛,等.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9(1):116-120.
[13] 張敏,黃泳賢.高血壓患者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0,16(32):90-91.
[14] 李建平,霍勇,劉平,等.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降壓、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療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9(6):614-618.
(收稿日期:2014-07-07 本文編輯:李亞聰)
3 討論
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表明,H型高血壓在我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所占比例達75%[8-10],故H型血壓的防治是我國高血壓防治領域需要關注的重點。已知高血壓和高Hcy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兩者在增加心腦血管病發(fā)生率中有協(xié)同作用,H型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約為單純高血壓患者5倍,為正常人的25~30倍[11],因此,要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同時降血壓及降血Hcy是最佳的選擇。
依那普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葉酸是蛋氨酸循環(huán)的重要輔酶,其在細胞內轉化為四氫葉酸,四氫葉酸為Hcy降解途徑提供甲基供體[12],因而可以降低血漿Hcy的濃度,抑制高Hcy血癥引起的血管內膜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阻斷高Hcy血癥引起的促凝致栓過程,從而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依那普利葉酸片可達到有效控制血壓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WAFACS研究為其提供了臨床證據(jù),在5442名H型高血壓患者中聯(lián)合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葉酸,心腦血管事件進一步降低了19%[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降壓的效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試驗組降低血漿Hcy濃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證明葉酸是降低Hcy的有效藥物;試驗組與對照組對IMT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MT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雖均能有效降低血壓,但試驗組IMT明顯下降,原因考慮與血漿Hcy水平的降低有關,Hcy作為甲硫氨酸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受損,使血小板的黏附性增高,還能極大地刺激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導致動脈血管纖維化硬化,并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國內外多項臨床研究顯示,Hcy每下降3 μmol/L,腦卒中的風險下降19%,缺血性心臟病下降11%[14]。
總之,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效果明顯,不僅能有效降壓,而且能控制多重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全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無疑在今后高血壓防治領域中起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盛華,楊梅紅,季兵,等.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H型高血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2):117-118.
[2] 孫寧玲,秦獻輝,李建平,等.依那普利葉酸片固定復方與依那普利和葉酸自由聯(lián)合在H型高血壓人群中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療效比較[J].中國新藥雜志,2009,18(17):1635-1640.
[3] 王蕾,牛茜,邵爽.依那普利葉酸片降低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結合雜志,2013,8(6):552-554.
[4] 朱子龍,任寧,孟令秋,等.高齡腦梗死合并H型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特征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8):842-844.
[5] 徐中林,趙義發(fā),吳蘭蘭.葉酸對H型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6(6):731-733.
[6] 劉杏瑜,梁衛(wèi)權,肖志衡.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在高血壓患者中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療效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0,31(15):2181-2182.
[7] 于立妍,宋輝,蘇國英,等.H型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血栓彈力圖及危險因素的相關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12):1163-1168.
[8] 葉利斌,盧婷婷,吳漢元.頸源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新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6):3146-3149.
[9] 李斌永,董靜,黃林艷.依那普利聯(lián)合葉酸治療H型高血壓110例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9):40.
[10] 吳國棟.依那普利葉酸治療H型高血壓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2):66-67.
[11] 霍勇,陳光亮,徐希平.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的藥理學與臨床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18):1633-1636.
[12] 劉君,萬云高,孫志媛,等.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9(1):116-120.
[13] 張敏,黃泳賢.高血壓患者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0,16(32):90-91.
[14] 李建平,霍勇,劉平,等.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降壓、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療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9(6):614-618.
(收稿日期:2014-07-07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