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青
摘 要:語料庫語言學是以文本為基礎的語言描述和論證的源泉。隨著電腦科技和合理設計的語料庫的興起,英語老師會發(fā)現(xiàn)英語教學大綱的設計更加便捷。二語習得者可以參照單詞的頻率和共現(xiàn)關系來處理語言問題,這無疑暗示了哪些單詞應被先習得。大部分情況下,越頻繁使用的單詞總體上是更容易使用的。然而,有時候頻率與詞的普遍性不是完全對等的。認知語言學也應會考慮進來。
關鍵詞:語料庫語言學;認知語言學;頻率
一.引言
過去幾十年間,語料庫語言學對語言的研究和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在篇章語聊的基礎上研究語言的一門科學。與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探尋語言認知模式不同,語料庫語言學以語料分析為基礎,試圖呈現(xiàn)詞匯、語法、對話、篇章、翻譯等各語言層面的規(guī)律。在語料中能提取一個單詞的所有搭配詞,它提供的自然的口語數(shù)據(jù)和鮮活的文本為教學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詞的使用頻率更能具體直觀的反應該詞的普遍性,但對語料庫基礎上頻率與其普遍性關系的研究少之又少,始終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本文將通過在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中檢索到的flower, rose 和 tulip的頻率來重新思考詞頻與其普遍性之間的關系
二.上下義關系
上下義關系表示詞的具體意思和概括性意思的包含關系。前者稱為hyponym,后者稱為superordinate,共享一個superordinate的單詞稱為co-hyponyms。總的來說,superordinate是更具概括性的詞。下面flower, rose 和 tulip三個詞的關系是:flower是 rose和tulip是上義詞,共享一個上義詞的rose和tulip 是co-hyponyms。作為rose和tulip上義詞的flower包含著不同種類的形狀和顏色。每個具體種類的花都有使其區(qū)別于其他花的特質。然而,當面對某種特定的花時,說先我們第一反應會識別它屬于花的范疇。盡管不能立刻辨別出具體的花名,如水仙,牡丹或者其他,但是這個概括性的詞flower還是用的上的。難道這意味著flower這個詞就一定比其他特定種類的花名使用更頻繁嗎?部分可以給出肯定答案但這不是完全正確的。
三.詞頻可以表示詞的普遍性,但在認知語言學的范疇不是一個絕對的標準。
1.在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中檢索 flower, rose和tulip.
在BNC中出現(xiàn)了10639種rose的共現(xiàn)關系,但是flower的共現(xiàn)關系只有2995種。進一步檢索tulip只找到90種共現(xiàn)關系,這遠遠少于flower。
2.結果分析
2.1在分類方面,概括性的詞應該更普遍
Friedrich Ungerer 和 Hans-Jorg Schmid 在他們的書A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中充分闡明了分類,原型,基礎層面和概念分類等觀點。他們也表明為什么flower應該在概括性的層面先學習的原因就是在分類理論中存在著三種心理因素。首先,在概括性層面,人們可以觀察到物體間區(qū)別于其他種類的顯著性特點,亦能發(fā)現(xiàn)同一種類物體間的相似點。其次,概括性層面的詞能暗示出所有該類成員共有的特點。最后,只有在概括性層面,物體才能被標注人的特點行為。在實際詞匯學習中,外語學習者應該將所學單詞與其共有的特征相結合。不同類別的單詞和容易區(qū)分,然而同類詞卻很難辨別因為他們有很多共同點。在一個類別內部,概括性的詞是一個標志所以應該先被習得。Flower作為一個概括性詞應該更早學,這會使得rose和tulip的識別與記憶更加容易。
2.2 認知語言學應被納入考慮范疇
對此現(xiàn)象的解釋就是語料庫本身是不能完全合理化一個詞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認知語言學應被納入考慮范疇因為它是從不同的角度探究語言現(xiàn)象并研究了人們感知和與世界交流的方式。20世紀70年代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鼎盛時期,被研究者用來研究語言與語言外食物的關系。它采用了認知原則和機制,例如人文范疇,語用學,交際原則和功能原則等等,這些都不是哪一種語言特有的。
表面看來,F(xiàn)lower和 tulip之間的對比似乎顯示語料庫為基礎的方法研究完全適用,但flower 和rose的使用頻率告訴我們事實并不是這樣。Flower 可以將它的下義詞納入花的范疇因為它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它比rose更加基礎更具包含性。Flower擁有它一類詞的一般特點,而且當其他下義詞和flower同時在大腦詞匯庫中可檢索時,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flower。類似一些基本的類別可能會產生“上義詞先于基礎詞”的學習趨勢。
例如:Mandler 和 Bauer (1988)采取了一種按序觸碰的方法做了一個實驗,首先在嬰兒面前放一個物體(例如一只玩具狗),后來在給他們一些物體去玩(例如四個一組的玩具狗或玩具車)。如果他們不經(jīng)意間觸碰這組物體的頻率比預期高出很多的話,那可以認為他們已經(jīng)將這一組物體歸為一類了。Mandler 和 Bauer (1988)還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12個月和20個月的嬰兒更頻繁地觸碰屬于同屬一個上義詞范疇的物體(例如動物或車輛),而不是屬于同樣基礎詞范疇的物體(例如馬或狗)。這項實驗表明在腦海中上義詞范疇詞的出現(xiàn)頻率遠超過基礎詞范疇的詞。其他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些發(fā)現(xiàn)(Bornstein and Arterberry, 2010; Mandler et al., 1991;reviewed by Quinn, 2002)。
2.3認知語言學應該與語料庫語言學相結合
與行為主義理論的感知學習相反,認知主義方法強調人類與生俱來的組織原則。學習者是積極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他們通過各種思考方式將語言的規(guī)則系統(tǒng) 地分類。在認知發(fā)展中學習室一個思考過程,詞匯學習更是如此?;谡Z言系統(tǒng)規(guī)則之上的內化現(xiàn)象就是選擇正確的單詞,語法規(guī)則和語義習慣。從腦海中相關或相似的網(wǎng)狀系統(tǒng)中提取的單詞通常更能吸引注意也更常規(guī)。flower, rose 和tulip的例子表明語料庫中的頻率并不一定與在認知中重要的東西相吻合。在BNC中rose比flower享有更高的頻率就是因為它的像似性和象征意義,還有它帶給人的浪漫感覺。Tulip的頻率語料庫語言學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證實它的合理性。無路如何,在認知中,flower比其他兩個詞具有更普遍更概括性的特點。因此對它的解讀也應涉及認知語言學的內容。
四.結論
在詞匯教學中將語料庫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相結合有著迫切的需要,他們任何一方都不能獨自輔助令人滿意的語言學教學和學習。語料庫語言學只體現(xiàn)出書面或口語語言的物理集合,然而忽視了心理因素和認知因素。只有通過認知語言學,我們才能探索更深層次的詞義。兩者對促進成功的語言教學和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徐廣林. 語料庫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
[2]Kennedy 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Mandler, J.M., Bauer, P.J., 1988. The cradle of categorization: is the basic level basic?Cognitive Development 3, 247–264.
[4]Ungerer F,Schmid 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