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祥,趙正蘭,楊光蘭,易仲蓉,白合林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繼續(xù)出血,24h 內>500ml。而本文所定義的產后急性出血,是指產后出血量明顯多于正常,2h內>500ml,包括順產胎兒胎盤娩出后無軟產道裂傷的產婦和剖宮產術后已被送回病房的產婦,如不及時止血,將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我們采用腹帶加墊的方法在下腹部壓迫子宮,收到了良好的止血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 年1 月~2012 年12 月在我院婦產科產后急性出血的患者127例,年齡21~36歲,平均28.2 歲;其中經產婦45例,初產婦82例;經陰道分娩44例,剖宮產83例;有人流、引產史者36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同樣使用縮宮素靜推和持續(xù)靜滴、米索前列醇含服、注射用血凝酶靜注、按摩子宮等措施。當這些方法處理無效時增加以下方法:觀察組用高溫消毒過的皺紋衛(wèi)生紙折疊成比子宮略大的紙墊層,覆蓋在患者下腹部子宮部位,然后用腹帶固定壓迫子宮。紙墊層的寬窄為15cm×25cm,厚度視下腹部膨隆程度和兩側髂嵴的高度而決定,一般為4~7cm,選擇好腹帶的型號,若沒有合適長短的腹帶,需要縮短或加長縫制,確保對產婦子宮可靠而有效的壓迫作用,24h 或48h 后解除腹帶。對照組采用宮腔填塞紗條法:助手在腹部固定子宮,術者用卵圓鉗將無菌特制寬6~8cm、長1.5~2cm、3~4 層不脫脂棉紗布條,自宮底由內向外填緊宮腔,24h后取出紗條。
出血量、止血時間均從使用腹帶和宮腔填塞開始計量,觀察組患者出血量少,止血時間短,并發(fā)癥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均止血成功,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有1例體溫達37.5~38.6℃,持續(xù)2d,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5%,對照組有10例體溫達到37.6~38.7℃,持續(xù)2~4d,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1%,經及時抗感染治療,11例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患者未出現其他并發(fā)癥,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急性出血患者止血作用比較
無論是剖宮產還是順產,產后止血都是產科醫(yī)生最為棘手的問題,尤其是產后急性大出血,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將造成子宮全切或產婦死亡的嚴重后果。產后出血目前尚無法預測,也沒有一種特效的治療方法。宮腔填塞紗布法[1]的止血效果是公認的,也是較常使用的方法,但技術要求嚴格,填塞不當會造成宮內繼續(xù)出血而陰道不流血的假象,術后面臨宮腔感染和取出紗條后再次出血等問題。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能有效控制子宮出血,但受醫(yī)院條件限制,技術設備先進,價格昂貴,基層醫(yī)院難以推廣應用[2],因技術要求較高,操作時間較長,不能做到快速止血。有學者采用自制加壓氣囊腹帶[3],用于巨大兒剖宮產術后壓迫宮底,可以減少出血量。因此,選擇一種快速、有效、簡便的止血方法,是臨床產科醫(y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
本觀察結果表明,腹帶加墊加壓法對產后急性出血的止血效果與宮腔紗條填塞法相同,而沒有后者留下的晚期出血、二次手術和感染的隱患,操作極為快速而簡便。其機制為骨盆呈上下橢圓形,底部、上邊、兩側邊為骶尾骨組成,下邊由坐骨支、恥骨和盆底組成,均相當堅固。因此,從前邊加壓壓迫整個子宮其壓力是均勻一致的,效果是可靠的。因皺紋衛(wèi)生紙極富彈性和韌性,腹帶亦具有良好的伸縮性,所以不會造成腹帶所壓迫的部位淤血和子宮缺血壞死。而單獨使用腹帶不能起到壓迫作用的原因,是因為骨盆兩側的髂骨棘較高,阻擋了腹帶對子宮的壓迫作用。宮腔填塞紗條法是從宮腔內用紗條壓迫子宮壁而起到止血作用。腹帶加墊加壓法是從宮腔外前后壓迫子宮壁而起到止血作用,顯然后者更符合壓迫止血的原理,效果更為可靠。
為了進一步證實腹帶加墊加壓法對產后出血的壓迫止血作用和預防作用,及有無并發(fā)癥發(fā)生,我科2013年1月至今,對所有產婦常規(guī)使用腹帶加墊壓迫子宮,順產622例,剖宮產543例,無1例發(fā)生產后出血、被壓迫部位淤血、子宮缺血壞死和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這一結果表明,此法對產后出血患者的壓迫止血效果是完全可靠的。這一方法不受醫(yī)院大小和任何條件限制,操作簡單,易于掌握,止血快速,預防出血有效,值得普遍推廣使用。
[1]董茜,劉夢云.剖宮產術中宮腔填塞防治產后出血18例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2):173-174.
[2]張秀果,張莉英,呂曉亮,等.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21例分析[J].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2):129-130.
[3]顏玉梅,鄒玉蘭.加壓氣囊腹帶應用于巨大兒剖宮產術后120例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4,20(6):6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