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豫
摘要:語文教育改革中的心理學問題越來越引起普遍關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妥善處理學生感性動機與理性動機的開發(fā)與運用。在重要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對于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應選取對應的策略予以解決。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問題;閱讀教學;寫作教學
隨著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可實施的改革切入點。在改革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育實際問題涌現出來,其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兼顧到學生的情緒、心理的問題成為語文教育者們繼續(xù)解決的問題關鍵。
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就需要教師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動機入手,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策略。在學生學習中,動機作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像是在操控學生意識的一雙手,推動者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而且兩只手的作用不同,一只手是操控興趣等因素的感性動機,一只手是操控意志等因素的理性動機,在語文教學中究竟該如何運用這雙手呢?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談及學習動機與情感的關系時,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興趣,有所發(fā)現的自信感,也就是說在語文教育中最好的學習即是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原意由此去做深入的研究與思考。這要求廣大的語文駕馭工作者應從教材、教學、學習模式等等各個角度去努力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時的感性動機。這只手的強大才更有利于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與此同時,應將理性動機這只手放置于輔助作用的位置?,F在的語文教育存在的一大誤區(qū)即是:不斷通過硬性要求來讓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比如說家長會不斷灌輸語文這一學科的高考分數要漲了,這一科越來越重要了,不能忽視語文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閱讀動力,這種動力不是被強迫的“要我閱讀”,而是發(fā)自內心的、自覺的“我要閱讀”。要實現這一閱讀心理的前提是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要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程度來選取合適的角度進行新課的銜接,而不是給學生一種全新的、不知從何入手的感覺,學生一旦產生這種感覺之后對于文本呢的學習就會產生抗拒心理,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边@里指的學生知道了什么,同時指學前知道什么,學的過程中知道了什么,學過之后又學到了什么?;谶@一觀點,教師要做的一是教學語言要清晰明了,對于文本解讀不能晦澀難懂,無論哪一學科,評價好課的一大標準就是深入淺出,如何用清晰的語言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是教師應該去思考的問題。二是教師要通過對已學知識的串講來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記憶,從而發(fā)散到新內容的學習。對于學生,他們最需要的心理暗示便是肯定與鼓勵。已有知識的串講會使學生產生已經掌握的滿足感。在此心理條件下的閱讀一定是積極有效的。其次閱讀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是情感的投入。因為語言這一學科具有十分強的人文性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就不能忽視對于情感、主題的把握。教師在備課方面,在初讀課文之時,就應帶著一顆普通讀者的心去體會,真正的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而不是帶著一顆這篇課文究竟該怎么講的心態(tài)。只有老師先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在課堂上才能聲情并茂的講述與輸出。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想一想為什么學生讀不出文章、作者的感情?因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帶著“應試”這一有色眼鏡,應試壓力不代表語文課堂上只能有清晰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摯的情感。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你有沒有曾經被《小狗包弟》感動到落淚,有沒有曾經被魯迅的小說擊中心房?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它小至影響每堂語文課的進行,大至影響未來的一代在社會上的情感意識。語文課堂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對于學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它承載著未來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相互關心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語文課堂還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乏味感。他們認為文章的主題無非那么幾個,而且答案統一教條。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擴充自己,去發(fā)現課文背后更多的深層主題,帶領學生尋找語文學習的新鮮感。
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對于寫作一直存在抗拒心理。要使學生克服這種消極對抗的心理,教師們要積極地將創(chuàng)造教學意識引入到寫作教學中來,使得逐漸在學生心理形成這樣的認識——我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的人。要形成這樣的認識,就需要教師鼓勵支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鼓勵學生大膽的嘗試,在平時的寫作練筆中,更應加強對于這方面的訓練,多選用時下熱點的話題來進行,未來的寫作模式將逐漸跳出中規(guī)中矩的硬性要求。隨著強調個性與特色意識,那些具有獨特創(chuàng)造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隨著改革趨勢的顯現,今年2014年的全國高考語文卷作文部分已不再限制寫作體裁,這便是走向特色創(chuàng)作的風向標。所以要鼓勵學生大膽去寫,大膽地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學生的寫作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要一味的去發(fā)現不足。另外學生出現在寫作上的另一個心理問題就是對于作文的恐懼心理,對于作文提高無從下手。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將作文教學具象化,不要講語言訓練、寫法練習等統一進行,而是有針對性的逐一開展,這樣做會減輕學生對于作文的心理負擔。教師應根據寫作安排將想象練習、寫法練習、語言練習等分成具體的專題置于一個學期某一學段進行著重開展,其中的某一練習還可再次拆分為說明文語言、美文語言等等,培養(yǎng)學生在模仿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1]朱曉斌.寫作教育心理學[M]廈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韋志成,韋敏.語文教育心理學[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