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常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世界的麥家,其筆下的世界亦是充滿神秘和懸疑色調(diào),讓人捉摸不透,匪夷所思。其中篇小說《黑記》講述了一個充滿詭異色彩的故事。筆者將主要從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由此引發(fā)對男性作家男權思想的批判和對愛情觀的闡釋來解讀《黑記》,進而從整體上較好把握麥家小說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通過對人物刻畫和情節(jié)敘述所展現(xiàn)的宿命觀。
[關鍵詞] 懸疑小說;黑記;故事性;命運;男權主義
作為當代著名的“諜戰(zhàn)小說之王”的麥家,擅寫懸疑推理的小說,其敘事之詭異,邏輯之嚴密,推理之超常吸引著眾多讀者。近些年,其作品如《暗算》、《風聲》、《刀尖》、《地下的天空》等不斷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其著作所獲獎項不勝枚舉,2008年其小說《暗算》獲得了第七屆矛盾文學獎,《刀尖》也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圖書榜文學類·十大好書之一,這一系列的成就使得麥家在影視和文壇界聲名大噪,風靡一時。麥家憑借高超的敘事技巧和超強的推理能力與邏輯能力,使其作品展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風格與魅力。不難看出,麥家成就大多集中在其長篇小說中,其實,作為作家的麥家也創(chuàng)造了諸如《黑記》、《讓蒙面人說話》等中短篇小說和《人生中途》等散文隨筆,這些都稱得上成功出色,或許因為那些密碼諜戰(zhàn)的小說鋒芒太過畢露,遮蓋了他中短篇小說光芒,所以人們關注的熱點也大都集結于此,也因此奠定其“新智力小說”和“懸疑小說”開創(chuàng)者的地位。機緣巧合之下,麥家這部充滿神秘詭異色彩的《黑記》吸引了我的眼球,這部小說所營造的懸疑怪異的格調(diào)和麥家其他作品《解密》、《暗算》風格相似,但卻又充滿諷刺與警示。麥家的懸疑小說與一般網(wǎng)絡懸疑推理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他站在一個新高度,以其嚴謹?shù)倪壿嫼捅普娴臄⑹拢嵘藨乙尚≌f的精神內(nèi)涵,讓本屬于通俗文學的懸疑小說,提高到雅致的層面,實現(xiàn)雅俗共賞,啟人深思。這部中篇小說雖不如《暗算》等其他作品那般聞名遐邇,但其獨特的情節(jié)中所隱含的命運觀念,巧妙的敘事手法和敘事視角,陌生化語言中所體現(xiàn)的神秘懸疑的風格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對人類未來的思考正是小說的亮點所在,足以讓人細細品讀。
那黑記是長在主人公的情人林達左乳房上一塊不規(guī)則印記,這塊看似不起眼的印記卻是林達性欲的敏感點,也是之后導致林達三番五次昏厥的重要誘因。作者由此追本溯源展開敘述,解釋這塊神奇黑的來源以及導致林達昏厥的緣由。全篇分成兩個部分,共十一節(jié),采用回憶性的敘事方式。
博爾赫斯在中國文壇影響了一代作家,像馬原的迷宮式敘述方法、余華的“元敘事”以及對生活常態(tài)的結構的創(chuàng)作風格就是深受博爾赫斯敘事手法的影響。而麥家作為博爾赫斯忠實的粉絲,他曾在《博爾赫斯和我之二》中飽含激情地寫道:“博爾赫斯就是我的終點,我的信仰”、“你是我的神,你叫我失去了一切,也讓我擁有了一切?!雹倏梢婝溂覍Σ柡账沟臒釔叟c崇拜,這些都體現(xiàn)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
一、敘事視角
小說的作者似乎就是敘事者,小說的敘事者又似乎是小說故事的主人公,作者、主人公、敘事者之間沒有明顯區(qū)分。這種敘事視角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模糊了作者本人和小說中“我”的界限,增強小說的真實感,此手法與博爾赫斯相類似,人稱的統(tǒng)一混淆,毫無定準,真真假假之中營造出良好的藝術效果。另外,小說在敘事過程中涉及到人稱的轉換,第一部分中一開始采用第一人稱的限制視角來敘事,這種視角使事情真相被暫時隱藏,通過小說故事的層層演進,讓讀者參與其中,最后揭開謎底,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從中獲得充滿戰(zhàn)勝疑念的成就感和智力的滿足感。但是在第一部分的結尾,作者猛然筆峰一轉,換成第三人稱敘事,視角轉移,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敘,“一位來自成都的業(yè)余作者正在與他剛剛告別死亡的情人細語著這幾天來痛苦又神秘的經(jīng)歷”②,將敘事鏡頭由近推遠,省略之前故事的情節(jié),敘述者跳出故事主人公的身份,這種轉換銜接極為自然,。在最后一部分里,又轉為第一人稱敘述,交代故事后續(xù)。
二、敘事技巧
在整個故事中作者大多采用開放式設置懸念的方式。這種手法也是在博爾赫斯小說中常用的點綴之筆,其代表作《小徑分叉的花園》便是采用懸疑推理和哲學思辨相結合,開頭寫到這份證詞的始料未及,而后寫那位華裔間諜想將情報傳給德軍的方法,開始只寫“電話號碼簿給了我一個人的名字,唯有他才能替我把情報傳出去”,就引起讀者疑問,這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該如何替這位間諜傳遞情報?這個謎底直到小說結尾才揭曉,令人觸目驚心,傳遞情報的方式便是殺死這個電話簿的人,小說在敘述過程中還穿插寫到“時間”問題,即主旨,帶有哲理性,引發(fā)讀者無限思考,這種敘事效果非一般作家所能企及。
懸疑是指作者往往在作品中先預示故事十分吸引人的事態(tài),但卻不揭示謎底,反而急事緩寫,讓讀者去猜測和探究,最終享受解開謎團的滿足感。麥家便是模仿博爾赫斯的小說技巧,《黑記》的開頭就談及這塊黑記的神秘之處,摸上去有點黏并且是林達全身最敏感的部位,還存有性欲,似乎是活的。這不禁令讀者心存疑惑,這塊黑記是與生俱來的?為什么會成為林達身上最敏感的地方?難道這是林達身上又一性器官?且敘述者強調(diào)“不用說,她是個有秘密的人”。這一系列的疑惑勾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慢慢隨著故事發(fā)展尋找答案。緊接著麥加又將一個謎團拋向讀者,小說中“我”和林達漸漸發(fā)展為情人的關系,一次“我”應身患絕癥的導師之約去九寨溝旅行,走前,本想再見一面,但因林達不在城便為見成。后來旅行因山體塌方耽誤行程,沒有如期回家,在路上接到林達的傳呼,但“我”因感不合時宜便沒有回復。之后深感形勢緊急便回復過去,才發(fā)現(xiàn)林達出事了-昏厥很長時間沒醒,從朋友口中得林達的昏厥并非一次二次,而是她周邊親密人司空見慣之事,被醫(yī)生診斷為“強直性昏厥”③,往?;柝蚀蠖伎梢宰约汉芸煨褋恚贿@次卻昏厥很長時間。讀到這都給讀者留下懸念,為何林達經(jīng)常這樣暈倒,而且無藥可醫(yī)?會不會跟黑記有某種聯(lián)系呢?而后隨主人公的視角慢慢發(fā)現(xiàn),林達昏迷期間她身上的黑記變得又硬又大,且隨著“我”對黑記的撫摸,林達的心律指數(shù)逐漸上升。這更加使讀者感到這塊黑記的神奇和詭異,越發(fā)聯(lián)想到這塊黑記定跟林達的昏厥有直接關系,帶著這個問題一直閱讀到最后。在后記里,作者通過一篇導師的演講稿詳細闡釋出這塊黑記的內(nèi)部構造,將其內(nèi)部結構以及如何影響,什么時候會影響林達生命的疑惑逐一解答,并且在敘述時還向聽眾賣弄關子,對昏迷超長時間的暫時保密,以及為何要強調(diào)“我”是林達的情人,對于這個問題,敘述者并未提供明確答案,問題始終懸而未決,但卻不會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敘事效果,整個故事被團團迷霧圍繞,加強小說懸疑的色彩。
三、題材情節(jié)
在麥家小說情節(jié)結構上,也是深受博爾赫斯的影響,營造敘事迷宮。博爾赫斯在其小說中建造的是一座關于時間的迷宮,在時間的多重可能性中探尋另一個世界,他往往將小說寫得似是而非,令人難辨真假,讀者每每讀到他的作品便感覺走進迷宮一般。而麥家最著名的便是其代表作《解密》,密碼成為其小說重要的意象,在這種虛構的小說世界中尋找人生的思考,他的小說比現(xiàn)實還現(xiàn)實,他的那一系列“解密”題材的作品也與其年輕時的軍旅生涯密切相關,且在小說情節(jié)設置上構建自己的密碼迷宮。
博爾赫斯的小說結構是一種嵌套式的,一個故事套著一個故事,雖說這種結構模式在這篇小說沒有使用到,但在其《解密》中“起承轉合式”以及《暗算》中“抽屜式”結構是受到博爾赫斯思想的啟發(fā)。此外,也可見其強調(diào)小說的故事性,這與現(xiàn)今文壇中先鋒小說,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力求打破“以人為中心講述完整故事”的手法,作品內(nèi)容虛構特征明顯,相互分解,情節(jié)荒誕,缺乏邏輯性的創(chuàng)作主張截然相反,麥家認為講故事是文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故事講出一種異化和陌生便是一種新潮一種突破一種先鋒。麥家的小說大多有完整而曲折的情節(jié),并通過懸念牢牢吸引讀者,然后這種情節(jié)是并非是線性的平鋪直訴,而是會穿插書信或其他內(nèi)容打亂小說整體的敘事節(jié)奏。如在《黑記》中的最后一部分便是夾雜進那位導師的演講稿來向讀者揭開黑記的神秘面紗,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引發(fā)人生的思考,小說中寫“我”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林達,但側重點并非寫我們?nèi)绾瓮登?,而是由林達那塊獨特的黑記,進而寫到一種怪異神秘的病,通過醫(yī)生對這類為數(shù)不多但一旦出現(xiàn)必致人性命的可怕惡疾的研究,寫出人類當前與疾病抗爭的現(xiàn)狀:處在一種極端被動狀態(tài),毫無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精神,從以往人類疾病歷史中讀出,每戰(zhàn)勝一種惡疾預示著另一種全新疾病的降臨,而當人類即將解決艾滋的同時,另一種頑癥惡?。阂簿褪橇诌_這類古怪的疾病。便是我猜想的未來的惡癥。這種突破性的猜測為人類走出疾病怪圈做出突出貢獻,引發(fā)人們對不可預見的惡疾的思考,在這種看似通俗的小說,卻灌注了對人生和命運的深刻關懷和擔憂。
四、敘述語言
1、采用黑暗色調(diào)
通讀麥家其他作品不難看出他對黑色情有獨鐘,情節(jié)緊湊之處、重要的故事往往發(fā)生在黑夜,也運用黑色表示人物心情。“我”與林達關系進展神速是因為那個黑夜,我獨自一人前往其家中過夜,夜黑風高,作者借助黑夜使讀者在黑暗中前進,充滿緊張和神秘?!逗谟洝分凶髡咚茉斓倪@塊神秘的印記不是棕色灰色而是黑色,這種黑色也正與這種神秘氛圍相契合,也突顯林達本人的神秘。當“我”看到黑記變得越來越黑時,內(nèi)心衍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到一種要出事的害怕”,突然想起一句詩:“黑的有毒的玫瑰④,繼而寫到自己感受這種黑毒素早已滲入體內(nèi)。通過主人公對這塊“黑”的印記的害怕恐懼,這種“黑”隱喻主人公的心境,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使讀者在緊張懸疑中摸索前進。
2、使用陌生化的矛盾用語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小說人物的語言以及心理活動大多是前后矛盾的,當林達昏倒病床許久未醒,“我”便試著探索這塊黑記,當我發(fā)現(xiàn)這快黑記黑得異常,變得又硬又大時,內(nèi)心極端恐懼,但又將這種話恐懼打破,反過來想“最可怕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了”,最可怕的時候便是自己不了解它的時候,而自己早已撫摸它千百次,何談恐懼。那位年近古稀的導師發(fā)言時開始說:“是的,我瘋了,我認為這就是未來的惡癥”⑤緊接著又說:“不,我沒瘋,事實上我現(xiàn)在比任何時候都清醒”⑥,在這種矛盾敘述中,前后矛盾的排列是為了肯定后者,強調(diào)人物此時正是后者這樣的狀態(tài)。其次,陌生化語言體現(xiàn)在奇異的比喻,作者將黑記比作黑毒玫瑰,認為林達如今活在世上比死掉更像幽靈,這種陌生化語言不僅在這篇小說,在麥家的其他小說更有體現(xiàn),在《解密》中麥家將黑密比作容金珍“身體里一個流動的深刻的癌”。
3、重復敘述
小說第一段的內(nèi)容在文中華出現(xiàn)兩次,強調(diào)黑記的神秘。導師在向聽眾表述自己的對這種未來惡癥的猜想時,也反復提到:“猜想可以價值千金,也可以一文不值,對此我無所謂”,這種反復的效果便是引起聽者的重視,雖然自己年已古稀,但實則依舊希望能為醫(yī)學貢獻力量,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有后生可以繼續(xù)研究自己的猜想。
五、獨特的命運觀
“有些人因為特別漂亮或者高大改變了命運,我與眾的一個小小不同也改變了我的命運”⑦,這個不同就是業(yè)余時間喜歡寫作,“我是個比較形而上的人,相信命運,喜歡神秘和傷情的東西”⑦,命運是既定的,或許早已寫好,麥家的命運觀富有悲劇色彩,他認為人類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在命運的圈套中充滿著身不由己,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人們只能不可抗拒的接受。小說林達的命運便是如此,青春期乳房長出黑記是身不由己的,自己別無選擇,面對黑記帶來的隱患也只能坦然面對,想方設法維持生命,因此在故事結尾主人公與林達再次相遇,此時林達已經(jīng)淪為妓女,這種結局是“黑記”帶來的,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為了“遏制病情”,因而“她需要不停地做愛”⑧,這其中包含太多的無可奈何的必然,生命在命運面前顯得如此蒼白渺小。這種對命運的無奈和迷茫在《暗算》中也有體現(xiàn),崇尚自由的黃依依與當時社會傳統(tǒng)觀念格格不入,為愛情深陷密碼牢籠,最終因這渺?;孟腚y以實現(xiàn)的愛投進死神的懷抱。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早已注定,無法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面對命運,人們無法選擇,唯有調(diào)整心態(tài),坦然面對。
六、病態(tài)的愛情
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出軌男子的奇遇,他的情人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身患怪疾的病人,兩人如火如荼熱戀了一段時間后,女子舊病復發(fā),而且極其嚴重,昏迷不醒,在拯救女子病況的過程中,男子逐漸了解到女子身上的秘密,知曉其病源:左乳上那塊神秘的黑記。當女子病情好轉后,兩人關系逐漸淡漠,開始還有書信往來,到最后時間讓他們變成了薄情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拔摇弊约禾寡缘溃骸坝捎谒纳眢w原因,或者我的疑慮和軟弱,也許還有別的什么因素”⑨,他倆自此天各一方,聯(lián)系越來越稀疏,曾經(jīng)深入骨髓的親密,而如今變成兩兩相忘的冷漠。于他于她都不公,或許他倆不該開始。從作品中我更加深刻了解到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主人公也許并未愛過林達,僅僅只是將其當做自己寂寞時的玩物,用以體味神秘感和危險感的工具。“我不知道,反正我對妻子有點不忠,喜歡帶著隱秘的愿望交些異性朋友”⑩即使不是林達,或許會有別人替代,所以這些異性之中“不乏有與我同床共寢者”,一面說著自己已年老,不再奢求艷遇,一面卻為自己出軌找借口,強調(diào)因為婚姻是他格外渴求那種在婚姻背景下的秘密感覺,沉迷在這種甜蜜的驚恐中難以自拔,“女人,女人,她們總是那么容易打動我的心”豘,她們?可知其情人不止一個,可見他那尋花問柳拈花惹草的性格早已成為習慣,本性難移,練就一套對付女性征服女性的技巧,于是林達就這樣被她俘獲,這是輕而易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這位男性的視角下,林達是位最稱職的情人,“從來都是高高興興,溫溫順順的,而且從不要求我做什么”豘,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在林達身邊他享受充分的自由,對此他很滿意,也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是對她撒謊,他也覺得是婚外戀所必不可少的,這種大男子主義這種男權至上的思想是讓人鄙夷的,全然不平等看待女性,理所當然認為女性要對男子百依百順,服服帖帖,也不可過分干涉男子私人空間,相反,女性在男性面前就必須如同白紙,毫無秘密。
主人公這種男權思想是應批判的,假若林達是一位正常的女性,她或許就會和他其他情人一樣在不久的將來被他徹底遺忘,正因為她的病,她的恬靜使得主人公對她念念不忘。但主人公卻非真的愛林達,可憐的林達就這般,莫名其妙卷進男子的愛情陷進,“我不想因為她的原因放棄寫作”因此在“我理智的時候,我知道它對我比一個女人要更重要”豙,理智的時候寫作是生命的全部,所以說,和林達“相愛”是他不理智糊涂的時候的決定?是個錯誤?一旦深愛是沒有理智可言的,過多的理由只能表明你不夠也不是真正愛對方,這一切都是僅是托詞借口,或許他困于自己以為人夫的現(xiàn)實,而在如今這樣觀念開放的世界,全然可以選擇讓林達走進自己的生活,但是卻沒有,反言對林達不公平,是真的替林達想的,還是顧及自己的尊嚴和地位?直至林達病危,昏迷不醒,不知為何病所困時,他還在想尋找理由,想兼顧情人和家庭,然而在極端矛盾中,充滿恐懼和擔憂。至于林達,是因為青春期的一次熱戀讓自己的病情公之于眾,讓她加劇內(nèi)心的自卑感,對愛情徹底死心,深感婚姻無望未來渺茫,因此甘愿對“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我們可以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高呼林達的偉大,主人公的懦弱膽小,心猿意馬,這樣描寫一位女性,看似在表揚在塑造高大的女性形象,但是這種千依百順的女性是男子假想的對象,是他們自己幻想的美好情人,是男權社會毒害人思想的產(chǎn)物。
主人公一位將死的朋友對他和林達的交往曾委婉的表示自己的看法,林達的神秘讓這位謹慎又穩(wěn)重的朋友感到恐懼的存在,并反問:“你不怕她傷害你?”“誰知道一個秘密女人到底有多少秘密……”這番對話敘述更加深了讀者對林達身份的好奇,難道林達是少數(shù)民族的女子會對自己所愛之人下蠱?朋友的疑問從林達朋友的口中得到答案“相信我,林達不會傷害你的,她早已斷了做誰妻子的愿望”。試想,林達對“我”的默默付出是真的不求回報還是別有所圖?女性都憧憬“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蛟S林達還是心存私心的,林達朋友的那番話看似感覺林達不會給主人公生活帶來困擾,林達越是如此無私,就越加深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糾結和矛盾,促使他別無選擇去看望林達,久而久之便會暴露男子婚外情的秘密,這是否達到林達的目的?欲擒故眾么?
七、小結
《黑記》雖不如麥家其他長篇那般耐人尋味,但從其短小精悍的內(nèi)容中可窺見麥家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這看似虛構但卻比現(xiàn)實還真實的故事里看出對人類未來生存境況的思考,以小見大,提高作品的深度,小說借助一位出軌男性的口吻來描述,在對林達的描寫中帶有男權色彩,這或許是男性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塑造“美好”女性形象風格的共性亦是缺陷所在。
注釋:
①引自麥家:《博爾赫斯和我之二》,青年文學,2000年06期。
②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31頁。
③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13頁。
④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28頁。
⑤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51頁。
⑥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52頁。
⑦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32頁。
⑧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56頁。
⑨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33頁。
⑩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5頁。
豘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8頁。
豙麥家著:《黑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第9頁。
參考文獻:
[1]麥家.黑記[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2]麥家.博爾赫斯和我之二[J].青年文學,2000(6).
[3]余媛瀅.麥家小說中的懸疑敘事研究[D].暨南大學,2013-05.
[4]馬紅強.異態(tài)與常道[D].寧波大學,2011-06.
作者簡介:余玲(1993—),女,大學本科,湖北大冶人,中共黨員,湖北大學文學院2011級中國語言文學國家基地班學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