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學(xué)文言文教學(xué)中,一般側(cè)重于字詞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辭。因為不能正確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辭,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夠準(zhǔn)確或錯誤。本文旨在對中學(xué)文言文中的修辭進行商榷和探討,以期更準(zhǔn)確地理解文言文。
[關(guān)鍵詞] 中學(xué)文言文;修辭;商榷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xué),側(cè)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xué)生聽或記。在講授知識時,教師不厭其詳,不厭其細(xì)。長期以來對它的教學(xué),我們許多教師一直沿襲“掃描式”教學(xué)法,一字一字地講,一句一句地譯,一般只對字詞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辭。因為不能正確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辭,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夠準(zhǔn)確甚至錯誤。本文將對中學(xué)文言文中的修辭進行商榷和探討,以期更準(zhǔn)確地理解文言文,也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辭和特殊修辭的理解以及修辭的作用
1、修辭和特殊修辭的理解
修辭是指為了表達(dá)特定的思想內(nèi)容,適應(yīng)具體題旨情境而精心選擇恰當(dāng)?shù)恼Z言材料來提高表達(dá)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修辭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性修辭,一種是特殊性修辭,它時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使所寫所說鮮明生動。而本文提到的特殊修辭指的是后一種,當(dāng)然也包括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一些特殊修辭。這里著重說明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不常見,或?qū)ξ难晕拈喿x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格。
2、修辭的作用
古人說話寫文章很注重修辭,不僅要合符語法規(guī)范,還要講究修辭。因此我們在閱讀和理解文學(xué)作品的時候,就必須正確理解作品中出現(xiàn)的各種修辭現(xiàn)象,只有這樣,才能準(zhǔn)確地理解文言文,也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提高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二、特殊修辭舉隅
1、互文
(唐)賈公彥《儀禮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清)俞樾《古書疑文舉例》云:“古人之文,有參互以見義者?!?/p>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指在連貫的話語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現(xiàn)的詞語,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現(xiàn)的詞語,在理解時必須使上下文義互相呼應(yīng)互相補充。在文言文中,這類句子句法關(guān)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③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例①中的“秦”與“漢”互文,即“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guān)”,不可逐字逐句翻譯成:秦朝時明月漢朝時邊關(guān);例②中的“主人”與“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馬在船”,不能理解為:主人下了馬客人還在船上;例③中的“煙”與“月”互文,即“煙月籠寒水與籠沙”,霧氣籠罩著河水也籠罩著沙地。例④中的“岸”與“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蘭”。 人教版的初中語文第五冊教材中,曾注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逼鋵嵾@里是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蘭花。并不是說岸上只有小草而沒有蘭花,小洲上只有蘭花而沒有小草。這是因為不明互文而致誤。
⑤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⑦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⑧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例⑤中的“將軍”與“壯士”互文,即“將軍壯士百戰(zhàn)死,將軍壯士十年歸”;例⑥中的“受任”與“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敗軍之際,受任奉命于危難之間”;例⑦中的“東西”與“左右”互文,即“東西左右植松柏,東西左右種梧桐”,也即東西左右種植了松柏和梧桐。例⑧應(yīng)理解成在東西南北各處叫囂隳突。隳突,橫行,騷擾的意思。
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例中兩處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安灰晕锵?,不以已悲”中的“物”與“已”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拘泥于字面,就會理解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中的“憂其民”與“憂其君”互文,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憂其民”,意思是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yuǎn)”,都“憂其君”“憂其民”。 這才跟上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文的“進亦憂,退亦憂”相照應(yīng)。如果拘泥于字面,就會理角為在朝廷做官就憂其民而不憂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則憂其君而不憂其民。這樣一來,人們就會產(chǎn)生疑問:在朝廷做官就憂其君嗎?不在朝廷做官就憂其民嗎?
由此可見,對于運用了互文修辭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2、合敘
是指在行式上是一套語法關(guān)系,而在內(nèi)容上卻包含兩套或兩套以上的語法關(guān)系,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所謂“并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guān)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達(dá)。
①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例①中的“風(fēng)霜”與“高潔”這兩個聯(lián)合短語的成分應(yīng)分別搭配,構(gòu)成兩個主謂短語,即“風(fēng)高霜潔”。例②中的“陟罰”與“臧否”這兩個聯(lián)合短語的組成成分應(yīng)分別搭配,構(gòu)成兩個述賓語,即“陟臧罰否”,它的意思是“獎勵好的,懲罰壞的”,即獎優(yōu)罰劣。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三峽》)
如果不懂得這是合敘的修辭,就不好理解。這句的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也就是“如果不是中午就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見不到月亮。
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
我們很多老師給學(xué)生這樣翻譯:何況我和你在江渚上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其實應(yīng)當(dāng)分別相承地譯作:何況我和你在江上打漁,以魚蝦為伴侶,在渚上砍柴,以麋鹿為朋友。渚,水中陸地。
⑤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一般老師都會把這句話準(zhǔn)確地傳授給學(xué)生,只是可能沒告訴學(xué)生這里運用了合敘的修辭,所以該句也應(yīng)該分別相承地這樣翻譯:不知句讀則從師,小的方面學(xué)到了;不能解惑卻不從師,大的方面遺失了,我看不出他的聰明??!
⑥耳目聰明。(范曄《后漢書?華佗傳》)
意思是“耳聰目明”,即耳朵聽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⑦夏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酈道元《三峽》)
原《中學(xué)語文》注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影各種景物的影子?!按酸尶智反_,實乃合敘,一動一靜,富有層次感,行文有多變的藝術(shù)效果。應(yīng)該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影各種景物的影子。”
⑧性行淑均。(諸葛亮《出師表》)
課文的注釋只是對詞語作了詮釋,而沒有對所用的辭格作出說明。實際上這里運用了合敘手法,“淑”與“均”分承并陳述“性”與“行”;“性行淑均”應(yīng)理解成“性淑行均”。性,性格;淑,善良;行,行為;均,公正。性格只能說是:“善良”,說“公正”則不妥;行為只能說是“公正”,說“善良”也不妥。由于不明修辭手法,大多數(shù)學(xué)生將“性行淑均”釋譯為“性格行為善良公正”,這顯然是犯了句式套疊而搭配不當(dāng)?shù)恼Z病。
也許有人卻認(rèn)為這兩者很相似,難以辨別,其實互文是上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yīng)、彼此滲透,并提是一句中前后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分別相應(yīng);互文是“一分為二”,并提是”合二為一”。
3、連及
是指說甲事物時又連帶說及與甲事物有關(guān)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這就叫連及。連及可分為同類連及和反類連及兩類。同類連及是指連及的乙事物質(zhì)與甲事物質(zhì)屬于相關(guān)或同一類別;反類連及是指連及的乙事物與甲事物屬于相對或相反的類別。
①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東南飛》)
②是芙蓉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李漁《芙蕖》)
③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④陟罰臧否,不宜異也。《諸葛亮《出師表》)
例①中的“父母”是說母而連及父,“兄弟”是說兄而連及弟。例②中的“耳目”是說目而連及耳,這兩例都是同類連及。例③中的“存亡”是說亡而連及存。例④中的“異同”是說異而連及同。這兩例都反類連及。
⑤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句中的“作息”是說作連及息,翻譯時,具體取何義,必須根據(jù)語境分析取舍,如果一味“直譯”,就會出錯。
⑥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鯀禹決瀆。(《韓非子·五蠹》)
例⑥中的“鯀禹決瀆”,課本釋為“鯀和禹挖河(泄水)”,教學(xué)參考書則譯作“鯀和禹(挺身率領(lǐng)百姓)疏通河道”。如此將原文中的“鯀禹”照搬到釋文譯文中去,是很不妥當(dāng)?shù)摹O惹刂T多典籍中均有關(guān)于鯀以堙治水無功、禹導(dǎo)治水告成的記載,韓非子在《顯學(xué)》中敘述此事時就曾有過“昔禹決江浚河”的句子,而未提及鯀;至于在《五蠹》中言“鯀禹決瀆”,其本意也并非真的是說鯀、禹兩人皆用疏導(dǎo)之法治水,此乃言“禹”連類而及“鯀”而已。這便是運用了所謂“連及”的修辭手法。被連及的“鯀”自然不是正意所在,而只起陪從作用。這里之所以用連及修辭,是因為“鯀”與“禹”義類相關(guān)(鯀系禹之父),再者“鯀禹”并舉,又同下文“桀紂”、“湯武”、“堯舜”等相對稱,便能求得音節(jié)和諧、詞句整飭之功效。明乎此,釋譯文字中理所當(dāng)然地是不該提及“鯀”的。倘若對此連及修辭有所忽略,則出現(xiàn)如上列舉的誤釋誤譯也許便是在所難免的了。
參考文獻(xiàn):
[1]易國杰,姜寶琦主編.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中學(xué)文言文教學(xué)應(yīng)重視修辭知識的傳授[J].安徽:黃山書社.2009年3月.
[3]陳小霞.從互文、并提中談中學(xué)文言修辭教學(xué)[J].廣東:廣東清遠(yuǎn)出版社.2012年9月.
作者簡介:陳敏祥(1972—),男,湖南新化人,云南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