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蓮
【摘要】寫作過程是感悟——情感反應——形式表達的過程,感悟和情感反應都需要平時的閱讀來促成,形式表達的方法則需要從課文中汲取。讀寫結合,嘗試寫批注,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自由感悟;進行仿寫,從課文中獲得寫作素材和方法;走出文本,延伸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批注;仿寫;文本;讀寫結合;作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體現(xiàn),更是學生語文人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寫作過程是感悟——情感反應——形式表達的過程,感悟和情感反應都需要平時的閱讀來促成,形式表達的方法則需要從課文中汲取。鑒于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寫批注
許多名人讀書時都有寫批注的習慣,邊讀邊記錄自己所想,能夠及時保留自己瞬間所感。課堂是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那就有必要給學生自主、自由的時間,讓他們獲得思維、情感上的自由,讓他們有聯(lián)想與想象的空間。學生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容易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并及時保留;還可以促使學生自主走進課文,真正地與文本對話。促進學生的思考與體驗,促進形成自己的感悟,這種感悟可能是獨特的,極其自然地。同時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獲得自己的體驗。
對于剛升入七八年級的學生,教師可給以指導,教給學生做批注的方法。如:告訴學生,讀到哪個地方,遇到不懂的問題或由課文產(chǎn)生什么問題了,就把問題寫在這個地方。讀到某個地方,有了與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觀點、感受,可寫在旁邊。讀到某個地方,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寫在旁邊。喜歡某句或某段,就寫幾句欣賞的話。也可以邊讀邊評價文中的人和事,等等。
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文本無距離接觸,讓學生自由的感悟,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仿寫
有了感悟,有了情感反應,怎樣表現(xiàn)出來,還需要學生從課文中獲得啟示和方法。而課文都是范文、美文,是學生寫作的最好范例,能給學生許多寫作所需的營養(yǎng)。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化用課文語詞文句,借用課文人物情節(jié),仿用課文體裁結構,舉用課文典型事例,使學生從語文課文中多角度歸納、整合“為我所用”的寫作素材,并初步掌握使用。要達到這一目的,仿寫是一個既直接又有效的方法,可操作性強,效果明顯。
怎樣仿,仿什么? 各篇文章往往有自己的風格,在內(nèi)容、表達等方面有自己的顯著特點,閱讀文章,教師就要鉆研教材,精心地選擇那些具有比較典型寫作方法的課文以及具有明顯特征的片斷,選擇好讀寫互動訓練點,引導學生精心品味這種寫法,學生會為之觸動,領會意圖,此時進行讀寫結合,學生就能得到某種寫作本領的鍛煉,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寫作水平。
(一)仿句、仿段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明晰的思路和條理,總分式的段落結構,清楚的寫作順序都可成為仿寫的對象。
(二)仿寫技巧
引導學生對課文寫作特點進行分析總結,使學生明確寫作技巧,從而躍躍欲試,提高訓練成效。教師在找“寫作技巧”時,不宜貪多求全,抓住某一兩個方面,重在給學生啟迪,能使學生從中感受出典型作品的優(yōu)秀之處,并借鑒到自己的寫作實際中去。如指導學生閱讀《我的叔叔于勒》,體會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尋味,體會設置懸念的好處,然后啟發(fā)學生在寫記敘文時運用懸念。學習《故鄉(xiāng)》時,抓住文章“善于利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寫作特色,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選取生活小事、平凡場景,寫一篇記敘文。在學生的筆下,細節(jié)是母親一束溫柔的目光、是父親一個堅毅的背影、是外婆一句細細的叮嚀……
三、走出文本
語文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每篇文章都存在各自的思想因素,抓住這些因素創(chuàng)設練筆的情境進行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激發(fā)寫作興趣和愛好。既有“課”的影子,又有“我”的心靈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跡,更顯“創(chuàng)”的內(nèi)容。“新課程強調的是要給學生留下問題,沒有問題的課不能算是成功的課?!苯處熞龑W生跳出課文,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語言去思考評價,學生才能發(fā)表獨立的見解。
(一)激發(fā)想象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的結尾“言雖盡,意未盡”,也有不少課文講究“留白”藝術。教師可抓住契機,讓學生依據(jù)原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續(xù)寫,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思維,培養(yǎng)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抓契機、擴大“點”讓學生去想象、去假設,不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一般說來,文章可以擴充之處有主旨部分、省略部分、簡略部分等。
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可以讓學生續(xù)寫結尾,讓學生想象菲利普夫婦沮喪的心情以及他們的表現(xiàn),并想象他們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船上的于勒是個富翁的話,菲利普夫婦有何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將怎樣發(fā)展?這既解決了學生寫作素材不足的問題,又加深了對文章結構內(nèi)容的理解。學習《蠟燭》時,設想一下文章倒數(shù)第四段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等等。
(二)聯(lián)系生活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學習《敬業(yè)與樂業(yè)》時很多同學對“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有異議:生活等于勞動嗎?作者把生活理解得狹隘了。于是教師乘勢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含義。學生說出很多想法,跳出作者的限制,理解得寬泛了。學習《楊修之死》時,引導學生思考:你是班級中的優(yōu)等生,平時在班級中應怎樣做?在學習《傅雷家書兩則》時,讓學生給自己的父親寫一封信,想一想如何向父親訴說自己的心聲,要求說實話,說真心話。在學習《孤獨之旅》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孤獨經(jīng)歷,寫一寫自己是怎樣成長的?
當然,在以閱讀為主向讀寫結合的教學轉變過程中,我們也應隨之轉換由教師成為導師的角色。我們要向學生提供閱讀信息,幫助學生占有文本資料,使其有目的、有方向、有序列地拓展閱讀;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有探究寫作價值的話題,更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大膽地仿寫,堅持下去,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