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碧招兄f:“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關鍵詞:自疑;學習;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能夠質疑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xiàn),是自主學習的關鍵,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結果。語文學習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現(xiàn)象、假設結果、推理判斷、驗證解決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產生疑問并利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一個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探索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的良好契機。
自疑是自探的基礎。學生在自習后產生多少問題、什么樣的問題反映了學生自習的質量和成效。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粋€好的問題源于學生的深思熟慮,源于對文章的多番解讀,源于自主的計劃、探究、思索。疑問的產生過程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發(fā)展思維、不斷提高能力的過程。
一、怎樣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敢疑、會疑
1.要激發(fā)學生疑的興趣,創(chuàng)設引誘疑的情境以及和諧的疑的
氛圍,凡事問個為什么
2.讓學生明白疑什么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弄清語文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睘榇诉M而明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边@段文字從三個維度對初中語文課程的目標作了規(guī)定,也啟示我們語文學習中的疑既可以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又包含字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還涉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學習策略的選擇。
二、引導學生疑的方法
1.借助學習資源感悟疑、模仿疑
模仿是學習之始,空洞的說教和抽象的理論于老師無助、于學生無用。利用手中的學習資料引發(fā)疑問。語文教材是學生自疑的第一手材料。學生在閱讀中對文章的字詞句段篇有疑惑;對文章的體裁、背景、語言、結構、主旨及表現(xiàn)手法有困頓,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是幫助學生解讀文章的材料,對理解文章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也是學生最應該解決的問題。教輔資料也是引發(fā)學生自疑的重要材料,它涉及的內容更具體,更具有針對性。它把學習任務具體化為一個個的問題,學生在自習過程中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可以是自疑的內容。
2.適時引導和總結自疑的范圍或角度,拓展自疑的空間
文章表達方式不同疑的方向有異:記敘類文章側重詳略、結構、主旨;說明類文章注意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方法的作用、語言的準確生動;議論類文章傾向論點的歸納、語言的嚴密、論證的充分;抒情類文章突出情感的準確體驗、感情的多種表達、語言的形象生動。就一篇文章而言,從標題的精練,從內容的概括,從主旨的凸顯,從語言或生動形象、或準確凝練、或變化多端、或意蘊幽深,從構思的精巧等方面均可疑。學習的內容不同,疑的角度作相應的調整。
3.不斷提高自疑的質量,建構自疑的能力
疑要突出挑戰(zhàn)性、爭辯性;體現(xiàn)縱橫向的比較性;反映聯(lián)想、想象的空間;呈現(xiàn)出階梯性和層次性。自疑不僅要有廣度,還要有深度;不僅敢疑,還要會疑。在漸進中提高自疑的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形成和發(fā)展。
黃宗羲曾說過:“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蹦茏砸?、會自疑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能引導學生想疑、善疑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愿自疑為學生的學習插上翅膀,為老師的教學開啟明燈!
參考文獻:
曲民生.2011版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研究[D].魯東大學,2013.
作者簡介:肖大林,男,1972年出生,大學本科,就職學校:重慶市涪陵區(qū)第十四中學校,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