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蓉
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背鋵嵍鄻拥纳?,就是習作源源不斷的素材。因此,教師必須想方設(shè)法地創(chuàng)設(shè)情境,為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和體驗提供必要的條件。
蘇教國標版四下語文教材的《練習4》“處處留心”部分,出現(xiàn)了七個中藥名,分別是人參、大黃、茯苓、黃芪、黃芩、川芎、白術(shù)。這七個中藥名,除了“人參”是孩子們常見的、會讀之外,其他的都很少見,若沒有工具書的幫助,要讀準是極其困難的。于是,我借助這一材料,讓孩子們置換角色,當一次小考官,做一回小老師,生成一次獨特的體驗。
一、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素材
面對中藥名稱的挑戰(zhàn),孩子們小受挫折。但失敗的經(jīng)驗,“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借助書上的讀音,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又通過找形近字、特殊字音強記等方法,終于磕磕絆絆地讀準記熟。
之后,我建議孩子們做一回小考官。有新鮮的事做,有前所未有的身份體驗,孩子們自然興趣倍增。在熱切的詢問過后,全班達成共識:由誰應(yīng)考、考哪些、怎么考,這些都由自己做主。
二、引導觀察,交流體驗
為了防止孩子們流于形式的體驗,我交代了一個注意點:在和考生的互動中,一定要密切關(guān)注對方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時刻留意自己內(nèi)心的波動。此番的再三叮囑,為的是激發(fā)孩子調(diào)動所有的感觀觀察——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傾聽,用皮膚感觸,用心靈撫摸情感,多角度地觀察,全方位地體驗。
給孩子們?nèi)轿坏淖杂?,完全是為了換來他們智慧的火花。
從孩子們第二天交流的情況看,小考官個個做得有模有樣,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出別出心裁的設(shè)計、與眾不同的體驗。
1.測試形式五花八門。一個選擇讓父母回答的孩子這么說:“爸爸的平翹舌音從來分不清楚,我故意不讓他寫拼音,讓他讀。你猜怎么著?他居然一個也沒讀對,簡單的‘人參(shēn)都讀成了‘人參(sēn)?!?/p>
還有一個讓父母標拼音的孩子說:“我媽是醫(yī)生,雖然勉強會讀這七個中藥名,但我專門讓她標拼音。結(jié)果,‘茯苓的‘苓被她標成了前鼻音?!?/p>
2.招考生這一環(huán),精彩紛呈。父母哪里會輕易上當?他們或逃避、或推托,鮮有踏實肯學的。但孩子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有對付考生的“殺手锏”。
“爸爸,你常說自己像我這么大的時候,穩(wěn)居全校第一。怎么,都是吹牛的嗎?”汪珂用“激將法”使考生乖乖就范。
“爸爸,車里還有東西要拿嗎?如果還有,我跟你一起去?!蓖蹩杉巍笆刂甏谩保瑢ο胍俅巍芭R陣脫逃”的爸爸使上“盯人法”。
3.家長“被考試”的情形各具特色。有的父母共同“被考”,還不得已被“互相競爭”,結(jié)果上陣兩個,落敗一雙;有的獨挑大梁,卻遭遇考官一對,只得低眉順目。
4.家長為了不得低分,應(yīng)考的方式各顯神通——有的“死皮賴臉”地哀求孩子告之答案,有的用長輩之威嚴逼問答案,有的背著孩子上網(wǎng)、查手機、查詞典。當然,也有家長誠信應(yīng)答的,因此,孩子們評價自己的父母是“寧肯丟分,也不丟人”。
5.孩子對待家長或理想或糟糕的答卷,處理辦法盡顯風采。有的耐心,面對錯得一塌糊涂的試卷,告之正解后進行第二次的鞏固考試,直至滿意才罷休;有的嚴厲,發(fā)現(xiàn)作弊,立刻給家長扣除“態(tài)度分”,更有甚者,立馬在試卷上判了“0分”,還堂而皇之地把試卷張貼在家里最顯眼的部位,提醒家庭成員“誠信做人”……
6.孩子的感悟各有側(cè)重。有的借父母之口感嘆“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人今人勝古人”,有的以“小大人”口吻教育父母要“學到老,活到老”,有的揭發(fā)父母的“賴皮”,學著大人狡辯:“要是沒有我,哪來你這個鬼精靈?!薄?/p>
看似不經(jīng)意間搭設(shè)的一個舞臺,將學生的角色體驗由校內(nèi)引向校外;學生個體角色的初次嘗試,也激發(fā)個體參與活動的興趣;適度的求勝動機,又調(diào)動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因此,孩子們一改以往對生活的不敏感,捕捉到許多精彩的瞬間,這是學生“敘寫真實,抒寫真我”的堅實保障。
三、自主擬題,多彩表達
交流完畢,學生便依照慣例,自主擬題,按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下生動而有趣的畫面。有的孩子采用“分鏡頭”的方式,以《“小考官”的那些事兒》為題,詳細記錄出試題、招考生、監(jiān)考閱卷的三個細節(jié);有的孩子以《我是“小老師”》為題,著重描寫父母出錯后自己如何手把手、口對口地教對方讀準的畫面,盡享教者之樂;有的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抓住自己的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一路以“刁難”為趣,享受角色轉(zhuǎn)換后的優(yōu)哉游哉……
“境能生情,情動辭發(fā)”。我在思考,這特定的、充滿樂趣的情境,是否就是使學生把習作當做傾訴的“原動力”。正是這樣的“源頭活水”,才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具體的特定的情境,使他潛心觀察并親自體驗,才能有話可說、有人可寫、有事可記、有理可論、有情可抒。由此可見,寫作情緒被觸發(fā),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豐富性及認識事理的感悟性、靈活性也被增強。這樣的素材,是否就是觸發(fā)學生作文個性化的最質(zhì)樸的基礎(chǔ)呢?
“人是需要點燃的容器”。只要做有心人,在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之處稍作停留,相信,學生就會讓“星星之火”“燎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