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霞
【摘要】目的:探討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圍術期護理方法。方法:選取80例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全部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通過定期隨訪,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回訪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程度。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概率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圍術期的護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圍術期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14-02
老年高危膽結石是臨床的常見病,臨床中使用手術治療存在一定危險性,且大部分老年高?;颊邿o法耐受手術,因此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在膽結石患者治療期間實施全面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其圍手術期生存質量,提升患者康復幾率?,F今腹腔鏡手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治療中,而老年高?;颊吒枰o予全面性、針對性的護理[1]。所以,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治療效果,筆者對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采用了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80例被確診為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伴隨著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fā)癥,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平均年齡60~81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60~80歲,實驗組患者全部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61~81歲,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的護理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術前需要測定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醫(yī)務人員還需觀察患者腹部體征及有無寒戰(zhàn)高熱的情況發(fā)生。患者在進食方面,應當選擇較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術前禁食禁水。其次是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護理,醫(yī)務人員向患者普及腹腔鏡手術損傷小、痛苦程度低、恢復較快的優(yōu)點。避免患者因對腹腔鏡手術認識不足而造成的緊張和焦慮。并督促患者在術前進行體位訓練,使得患者的耐受力相對地提高,減小因手術對患者的體位的改變導致患者呼吸窘迫的概率[3]。術中讓患者盡量保持舒適體位,嚴格操作,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盡量消除患者術中緊張不安等情緒,并密切關注手術期間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及時應對術中出現的特殊情況。術后的護理包括對患者術后的觀察與監(jiān)護,觀察其是否出血,及時預防切口大出血的突發(fā)狀況[4]。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動之前,保持患者較為舒適的體位。醫(yī)務人員配合患者家屬對患者飲食進行合理安排,如術后6h不能飲水,以流食為主。再根據病人恢復情況盡早讓患者下床活動。一般患者在術后8~12h即可下床適當活動。術后如發(fā)生嘔吐現象,需要及時服用止吐藥,并保證患者所需能量。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2]以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并回訪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程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數據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概率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80例被確診為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在隨后進行的患者手術滿意程度回訪中,因為觀察組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患者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且術后并發(fā)癥得到有效的降低,住院時間也因此縮短兩天左右,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觀察組患者對于采用圍術期護理模式使得自身能免受過多的痛苦,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是十分滿意的,所以在回訪調查中滿意程度平均值達到73.4%,而對照組僅為50.01%。具體見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圍術期護理方法。方法:選取80例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全部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通過定期隨訪,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回訪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程度。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概率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圍術期的護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圍術期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14-02
老年高危膽結石是臨床的常見病,臨床中使用手術治療存在一定危險性,且大部分老年高?;颊邿o法耐受手術,因此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在膽結石患者治療期間實施全面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其圍手術期生存質量,提升患者康復幾率?,F今腹腔鏡手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治療中,而老年高?;颊吒枰o予全面性、針對性的護理[1]。所以,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治療效果,筆者對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采用了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80例被確診為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伴隨著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fā)癥,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平均年齡60~81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60~80歲,實驗組患者全部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61~81歲,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的護理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術前需要測定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醫(yī)務人員還需觀察患者腹部體征及有無寒戰(zhàn)高熱的情況發(fā)生?;颊咴谶M食方面,應當選擇較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術前禁食禁水。其次是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護理,醫(yī)務人員向患者普及腹腔鏡手術損傷小、痛苦程度低、恢復較快的優(yōu)點。避免患者因對腹腔鏡手術認識不足而造成的緊張和焦慮。并督促患者在術前進行體位訓練,使得患者的耐受力相對地提高,減小因手術對患者的體位的改變導致患者呼吸窘迫的概率[3]。術中讓患者盡量保持舒適體位,嚴格操作,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盡量消除患者術中緊張不安等情緒,并密切關注手術期間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及時應對術中出現的特殊情況。術后的護理包括對患者術后的觀察與監(jiān)護,觀察其是否出血,及時預防切口大出血的突發(fā)狀況[4]。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動之前,保持患者較為舒適的體位。醫(yī)務人員配合患者家屬對患者飲食進行合理安排,如術后6h不能飲水,以流食為主。再根據病人恢復情況盡早讓患者下床活動。一般患者在術后8~12h即可下床適當活動。術后如發(fā)生嘔吐現象,需要及時服用止吐藥,并保證患者所需能量。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2]以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并回訪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程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數據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概率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80例被確診為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在隨后進行的患者手術滿意程度回訪中,因為觀察組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患者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且術后并發(fā)癥得到有效的降低,住院時間也因此縮短兩天左右,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觀察組患者對于采用圍術期護理模式使得自身能免受過多的痛苦,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是十分滿意的,所以在回訪調查中滿意程度平均值達到73.4%,而對照組僅為50.01%。具體見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圍術期護理方法。方法:選取80例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全部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通過定期隨訪,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回訪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程度。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概率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圍術期的護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圍術期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14-02
老年高危膽結石是臨床的常見病,臨床中使用手術治療存在一定危險性,且大部分老年高?;颊邿o法耐受手術,因此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在膽結石患者治療期間實施全面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其圍手術期生存質量,提升患者康復幾率。現今腹腔鏡手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治療中,而老年高?;颊吒枰o予全面性、針對性的護理[1]。所以,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的治療效果,筆者對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高危膽結石患者采用了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80例被確診為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伴隨著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fā)癥,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平均年齡60~81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60~80歲,實驗組患者全部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61~81歲,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的護理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術前需要測定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醫(yī)務人員還需觀察患者腹部體征及有無寒戰(zhàn)高熱的情況發(fā)生?;颊咴谶M食方面,應當選擇較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術前禁食禁水。其次是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護理,醫(yī)務人員向患者普及腹腔鏡手術損傷小、痛苦程度低、恢復較快的優(yōu)點。避免患者因對腹腔鏡手術認識不足而造成的緊張和焦慮。并督促患者在術前進行體位訓練,使得患者的耐受力相對地提高,減小因手術對患者的體位的改變導致患者呼吸窘迫的概率[3]。術中讓患者盡量保持舒適體位,嚴格操作,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盡量消除患者術中緊張不安等情緒,并密切關注手術期間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及時應對術中出現的特殊情況。術后的護理包括對患者術后的觀察與監(jiān)護,觀察其是否出血,及時預防切口大出血的突發(fā)狀況[4]。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動之前,保持患者較為舒適的體位。醫(yī)務人員配合患者家屬對患者飲食進行合理安排,如術后6h不能飲水,以流食為主。再根據病人恢復情況盡早讓患者下床活動。一般患者在術后8~12h即可下床適當活動。術后如發(fā)生嘔吐現象,需要及時服用止吐藥,并保證患者所需能量。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2]以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并回訪患者對手術的滿意程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數據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概率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80例被確診為高齡高危膽結石的患者,在隨后進行的患者手術滿意程度回訪中,因為觀察組采用圍術期的護理模式,患者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且術后并發(fā)癥得到有效的降低,住院時間也因此縮短兩天左右,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觀察組患者對于采用圍術期護理模式使得自身能免受過多的痛苦,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是十分滿意的,所以在回訪調查中滿意程度平均值達到73.4%,而對照組僅為50.01%。具體見表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