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嵐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以三個方面來概述本人對教育意義的考究,對教育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教育中所堅守的原則?;緸樽约簩τH身經(jīng)歷的一點體悟,對親眼所見的一點點感想,用事實說話。只是希望廣大教師們都能從我的小小體會中懂得"教育"這兩個字所蘊含的真正目的與深刻涵義,還要更加懂得作為教師的真正職責。以便于教師們能在課改的進行中不段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明確自己的教育目的。多一點點尊重、多一點點關(guān)愛、多一點點有教無類!愿廣大教育事業(yè)者共勉。
關(guān)鍵詞:教育施教;教育教學;師生情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042-02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所謂教師,就是我們所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專業(yè)上的知識,更要有優(yōu)良的品德。教師,是一種平凡卻偉大的身份;是一份神圣且光榮的職業(yè):是一塊純潔而精湛的領(lǐng)域。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教育的改革。如今的教師,不應(yīng)是在講臺居高臨下傳言的老師,他們更應(yīng)該是與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的朋友。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在今天,想就教育施教、教育教學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來切入我的教育感悟和教學理念話題中。
1.明確教育的目的,以樹立正確理念
美國教育學家哈欽斯說:"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讓年青人畢生進行自我教育。"是的,教育能夠影響青年人的一生,他們能夠在受教育的情況下學會如何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學習。所以,我們作為教師,作為教育傳遞的媒介,在與學生交流的情境中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老師對孩子的授課方法恰當與否,很容易影響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老師的一言一行,直接關(guān)系學生的一舉一動。
記得參加公開課的聽課,講課老師在臺上慷慨激揚地講著。整個課堂十分很安靜 ,授課內(nèi)容也很有秩序的進行著。教師情緒高昂,飽滿熱情的講著教科書。一堂課穩(wěn)穩(wěn)地講下來了,教室里滿滿的掌聲。我心里卻堵得慌:教室里沒有任何課堂氣氛,沒有學生的疑問,難道學生就都懂了?老師對著教科書照本宣科,難道學習的方法就已經(jīng)傳授給學生了?我納悶了,悄悄問旁邊學生幾個問題:"同學,請你告訴我黑板上的已知被除數(shù)12,除數(shù)等于3,那商等于多少?"那個可愛的學生不假思索的一股腦兒就回答說:"老師,等于4。""哦,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我把被除數(shù)12換成了21,除數(shù)還是3,那商等于多少啊?"學生就開始緊張著捏緊了自己的眉頭,然后看著黑板,渴望從黑板上找到一絲答案的線索??上?,黑板上根本就沒有這么一道題。孩子有點較真,因為答不上來覺得有些失面子,就反問了一句,你問這么多干嘛?書上又沒有這道題。我心里咯噔一下,心里微微嘆息了,嘆學生的不幸,怒老師的不爭啊!
德國的第歐根尼說過:"一個壞的老師奉獻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身為教師,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啟蒙者,是學生走向未來的啟明燈。我們所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一道題的答案,題海無涯,答案更是五花八門,說得完嗎?就算是你能憑借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講每一道題的答案全都毫無保留告訴了學生,那么學生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明確教育的目的,并且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要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能力,鍛煉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孩子獲得書本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且更要培養(yǎng)孩子的人格魅力,孩子的品格要從小養(yǎng)成。要記住這樣一句話:"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我們交給孩子的不僅僅答案,不僅僅的學習,更有高尚的品質(zhì)。
2.懂得教育的含義,以正確的施教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者斯金納說:"教育得以存在是因為學習的知識會忘卻。"可見在斯金納看來,教育就是一個不斷反復,不斷上升的過程。我們在教育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受教育,我們在發(fā)展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的發(fā)展。教育就是這樣一件神奇的事情,它能夠讓我們在無意間填補自己遺忘了的知識,甚至有可能讓我們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那么,對于孩子們來說,學習一件事情是很快的,但是遺忘一件事情也會很快,尤其是像數(shù)學這門比較抽象的知識。數(shù)學需要理解,需要自己獨立思考后獲得效果,需要學生從例題中把握規(guī)律并且舉一反三。是的,我們是知道了學生該怎么樣去做了,那么老師呢?作為老師的我們又應(yīng)該怎樣來正確的施教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在我看來十分在理。我們教育學生,不到苦苦思索想不通的時候,就不啟發(fā)他;不到他想說卻又說不出的時候,就不去誘導他。舉一角,而學習者不能推知其它三角怎么樣,就不再教他了。學生要學會自己獨立思考,而老師就要懂得在什么時候給學生一個點金之筆。孩子們只有在對問題苦思冥想之后才會對問題中蘊含的意義印象大大加深,才能更好的在我們啟發(fā)之后掌握好問題的規(guī)律,等到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不管題目如何變幻,依然手到擒來! 那么,表達呢?現(xiàn)在是學生,尤其是初中,高中的孩子們,其表達能力遠遠低于小學的孩子們。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不會表達,他們想表達,但卻不知道怎么從口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這時候就應(yīng)該讓我們來循循善誘了,我們會選擇在適當?shù)臅r候給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大膽輕松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課上,我在給學生講一道例題。因為之前學生們做過類似的,所以我就叫一個學生來講這道題的思路。其實這道題的思路很簡單,就是聯(lián)系性的看問題。其題目就是列豎式:
() 6 ()
+1 0 () 4
2() 53
其解題應(yīng)先從和開始,和的個位是3,而加數(shù)的一個各位已經(jīng)知道是4,就能很輕松的算出另一個加數(shù)的各位因為是9.接著就是十位了,只知道一個加數(shù)的十位是6,和的十位為5,按道理應(yīng)該是9,但是我們前面已經(jīng)算出各位進一了。所以,馬上就能知道,不是9而為8.最后就從和的千位數(shù)思考了,和的千位是2,然而只知道一個加數(shù)的千位為1,百位數(shù)為0,而另一個加數(shù)的最高位卻只是百位。這時我們就應(yīng)該想到又有進制了,立刻就能知道該填9,而和就應(yīng)該等于2053了。
當學生們拿到這道題時眉頭都緊緊的鎖著。不停的咬著筆頭,在草稿紙上空旋轉(zhuǎn),卻遲遲不能下筆。我在教室里轉(zhuǎn)了兩圈,看著孩子苦思冥想的樣子,心里很替他們著急,但我知道我還不能給他們說,因為才做過類似的題。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yīng)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wù)來負擔。所以,只有讓學生們苦苦得不到答案時,我再教授其方法,同學們才會將這種思維方式當作禮物一樣牢牢珍視。終于有同學舉手了,將他不完整的答案給我看了之后,我細細的講解,同學們都出現(xiàn)了一臉的豁然開朗。我欣慰的笑了,因為我知道,孩子們牢牢記住了這類題的解題方法,以后就不會害怕題海千變了。
可見,教育是以教會人方法、教會人思考、教會人如何去解決困難為目標的,而不是單單的為孩子提供課本參考答案的工具。而教師就應(yīng)該是為孩子指引道路的明燈,而不是讓孩子成為題奴的制造者。
3.享受教育過程,與學生成為朋友
在魯迅看來"教育,根植于愛。"在巴特爾看來"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在我看來,教師和學生們一樣,都是愛的實施者,在老師向愛著孩子們的時候,孩子們也在深深的愛著老師。學生與老師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關(guān)系,在講臺上相互促進,在課下相互交流。同學們和老師是朋友關(guān)系,一個大朋友,和一群小朋友的關(guān)系。那么作為朋友,我們要做的就不僅僅是關(guān)心孩子每次考下來的成績,我們要做的應(yīng)該是孩子們每次考下來的心態(tài)。由于學校、家長和社會都太過于強調(diào)分數(shù)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們在分數(shù)的映照下,顯得萬分的渺小。小小的肩膀上,背著大大的書包,承載的卻是一張張卷子帶來的壓力。我在擔心他們的心理是否能夠承載更多?我十分關(guān)注孩子們每次考下來的狀態(tài)。有的沾沾自喜,有的偷偷哭泣,而有的孩子對考差了的試卷只是簡單瞥了一眼,然后照常玩耍?;蛟S在這個時候,有的老師就開始給學生一個肯定的評價了:成績好的孩子是好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是壞孩子。其評價結(jié)果便是一次次試卷分數(shù)累計出來。因為分數(shù),孩子們無端端的就成為老師們口中所謂的好孩子與壞孩子了。盧梭曾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我很是贊同這個說法,"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要相信,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的特長,他們或許成績不好,但是有的籃球打得很棒;他們的歌唱的很動聽;他們的舞蹈跳的很美麗……這些不都是孩子們的特長嗎?為什么一定要以分數(shù)而定了其性質(zhì)了呢?我只能說這樣的老師在思想上就是很膚淺的。
贊科夫說:"當教師把每一位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各人特點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jié)構(gòu)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那么,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孩子的朋友,就應(yīng)該熱愛與尊重我們的小朋友,要欣賞他們的特點,并且要發(fā)揮他們的特長。
一次學校運動會上的籃球比賽讓我很是驚訝,報名籃球比賽的學生都是老師口中說的很頑皮,成績差的學生。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孩子活潑一點是很正常的,孩子就應(yīng)該充滿陽光,充滿活力才是。成績差但是熱愛籃球,這就是這些孩子的魅力。我沒有任何拒絕他們參加籃球比賽的理由,我認為自己不應(yīng)該剝奪孩子熱愛特長的權(quán)利。于是果斷地寫上了他們的名字然后上交。結(jié)果讓我驚奇了,這些孩子用自己的熱情取得了每一場比賽的成功。我心里很是驕傲,我為我這些"調(diào)皮"孩子感到自豪。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zhì)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我們作為孩子們的朋友,就應(yīng)該肯定孩子們的特長,肯定他們的想法。正是這樣的肯定,才會讓孩子們在籃球賽上給了我這么大的驚喜,才會讓孩子們更加肯定我,這個孩子們的大朋友!
什么是教育,它應(yīng)該的具有高度抽象性、服務(wù)性、倫理性和廣泛的社會性。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教師,我們應(yīng)該反思自己:在絡(luò)繹不絕的課改中,我們應(yīng)該堅守什么?舍棄什么?批判什么?關(guān)注什么?有沒有帶著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進行著"泛泛而談"的教學活動?應(yīng)該做到不管外面的風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明確"教育"這個沉重的字眼,明白自己一直堅守的原則,與時俱進。
讓我們在課改的洗禮中更加懂得教育的真正意義,更加明白教育的深刻含義,讓教育回歸自然吧!
參考文獻:
[1] 彭亞青,周振軍;新時期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內(nèi)涵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01期亞青。
[2] 周雪霞,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質(zhì)[J],文教資料,2006年19期。
[3] 涂力;羅小龍,近五年教師職業(yè)道德研究綜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