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麗
摘 要:新課改的提出讓教師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教學質量的高低。所謂教學質量,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的程度大小,教學質量高的教學就是能夠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知識積累。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簡述一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氣氛;學習習慣
語文學科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科,然而在這深奧的學科之中,仍然存在著非常合理的規(guī)律,這樣的規(guī)律不能僅依靠教師發(fā)掘,更需要學生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讓教學活動更富于靈性。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簡單地說一說具體的實踐辦法。
一、營造民主教學氣氛
從事教學多年的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越是高年級的學生越是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這其中包含著兩個問題,第一,隨著年級的升高,教學內容難度確實是在增加,對學生的思維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生有所困惑是理所當然的;第二,學生感到膽怯和害怕,而實際上,后者的人數(shù)遠遠要多于前者。究其原因,其實就是班級內部或者是教學過程沒有做到和諧民主,沒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在這個方面下大工夫,鼓勵學生進行發(fā)言,并對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條件下進行知識的學習,這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影響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學生自主地配合,也就是自主地進行學習。這方面的習慣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學習習慣可以從課前預習開始,到課上認真聽講、認真記錄筆記,再到最后的課后認真復習。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內容的適度擴展,這也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正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不僅存在著叛逆的心理,更是對未來充滿迷茫,在學業(yè)和現(xiàn)實之間找不準自己的定位,需要教師進行善意的引導。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心理,讓學生能沉下心來認真學習、積累知識。筆者也真心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完善教學、充實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
參考文獻:
唐玉霞.淺談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下旬,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