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中國教育的變革推動了教學課程的變革,同時為了提高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新課程變革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做出了重要的說明,重在使小學生掌握語文的學習能力和方法,使小學語文老師的業(yè)務水平得到提高,重點描述了小學語文中古詩詞部分教學的重要性,分析了在課堂上教好小學語文中古詩詞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討論;理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把學習古詩詞的重點放在文章中的生詞上,只注重古詩詞內(nèi)容的學習,通過讓學生生硬地學習、背誦,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大減,把古詩詞學習認作是一項毫無生趣的活動,這樣對課堂的教學效果起到負面的影響。在教育變革中,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逐漸重視起對古詩詞部分的教學。
在語文課堂上,為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老師應該積極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
一、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拓寬學生學習的舞臺
中國古詩詞歷史文化久遠,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在語文課堂上由于時間有限,短短的40分鐘不足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
真正內(nèi)涵。所以,這就要求語文老師把課堂知識與課外活動相結(jié)合,有效地實施課外活動,來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舞臺,使學生能夠充分接觸古詩詞的學習,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應用和理解。例如,在學習《古朗月行》之后,可以開展“我最喜愛的李白的詩歌”的主題班會,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對李白詩詞的認識,學生會積極調(diào)動大腦里的記憶,回想以前接觸過的李白詩詞,譬如,“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學生能夠馬上背誦出來。與此同時,老師也可讓學生說說喜歡這句詩句的緣由,從自己的角度分析下這句詩句好在哪里,從而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入理解。通過這種討論活動的開展,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共同發(fā)揮和學習的空間,使學生通過對過往詩詞的溫習,更好地學習新詩詞。
二、對于詩詞的理解首先從名詩賞析開始
中國古詩詞文化淵博,詩詞的種類也很多,例如,有抒發(fā)情懷的、歌詠實物的、表達自己遠大理想的等等,在小學詩詞的教學上,老師可以給學生先講解一下詩詞中的哲理,使學生先領悟詩詞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例如,《山居秋暝》這首詩,它是一個五言律詩,作者是唐朝王維,這是一首描寫山水的名篇,一場秋雨過后,空氣很清新,在這個秋天的晚上,月亮透過松林撒向大地,泉水在石頭上輕輕的流淌著,竹林里面?zhèn)鱽砼渔倚Φ穆曇簦鞘窍匆屡畟冊诨丶业穆飞?,小船在荷葉邊搖擺收起捕魚的網(wǎng),游人都向往著駐足在這美好的秋色中。這首詩做到了情境結(jié)合,描繪了美麗的秋色,同時也寄予了詩人的理想以及對自然的熱愛之
情。詩詞中字里行間都表達了詩人想要回歸自然的愿望以及對美的向往。又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作者先是通過對自己客居環(huán)境的描繪,由月光延伸到月亮,借而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通過抬頭和低頭兩個動作,給人描繪出一幅真實的情景,一個人在外的孤寂和無助,作者以形象的語言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三、勾勒古詩詞中的畫面,有利于對古詩詞的理解
古詩詞是作者抒發(fā)情感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作者對事物描繪的一種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為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能力,老師可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詩詞中的畫面,借助詩詞中的畫面感,幫助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絕句》中,這首詩描繪了眼前的四幅畫面,老師此時可以給學生勾勒出這樣幾幅畫面:兩只黃鸝在樹枝上鳴叫,一行白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站在窗前,看見山上常年不化的冰雪,門口停著的船只都是從東吳開來的。這樣在學生腦海中構成幾幅畫面,深刻地體會到詩人從不同的角度,陶醉其中的感受。又比如,在
《天凈沙·秋思》的教學中,先描繪了秋日黃昏的景觀,選用秋天的景色,由遠及近地勾勒出了一幅秋景圖,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勾勒一幅這樣的場景:太陽慢慢落山,晚霞也悄悄地退去,村莊被映出長長的倒影,霧氣慢慢地升起,幾個烏鴉停留在樹上,一只大雁突然飛起,沖下天邊。楓葉,小草,花朵在風中慢慢的搖晃著,顏色不一。老師在描述中可以適當借助些多媒體,播放些背景音樂,可以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畫面感的形成,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程度。
總體來說,中國的古詩句具有內(nèi)容多樣性、形式多元化等特點,其中蘊藏著許多的哲理,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構成元素之一,所以在課堂上,老師更應該注重對古詩詞部分的教學,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學習古詩詞。
參考文獻:
[1]吳裔春.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認識[J].語文學刊,2012(20).
[2]顏軍芬.新課改下小學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策略淺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4).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錢塘小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