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松
湖北荊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綜合科 荊門 448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主要是指由于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發(fā)生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引起相應供血部位缺血,進而出現(xiàn)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1]。臨床癥狀一般持續(xù)5~30min,且頭顱MRI未留病灶。目前認為TIA的發(fā)病機制與腦梗死相似,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因此,TIA患者更容易發(fā)生腦梗死[2]。研究發(fā)現(xiàn)[3],血清胱抑素 C(Cys C)、C反應蛋白(CRP)水平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而關于Cys C與TIA的相關分析尚少。本文探討Cys C、CRP與TIA發(fā)生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研究提供可參考依據(jù)。
1.1一般資料收集2012-06—2013-06入住我院診斷為TIA患者85例作為觀察組,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學分會TIA診斷標準,男53例,女32例;年齡48~77歲,平均(58.1±5.2)歲;同時隨機抽取健康體檢人群90例作為對照組,男55例,女35例;年齡49~78歲,平均(58.2±5.3)歲。2組間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納入標準: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癥狀持續(xù)均在30min內,頭顱MRI均無梗死灶。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等。
1.2方法所有受試者均詳細記錄相關信息,積極完善相關檢查,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huán)、抗凝及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于入院后次日晨、對照組于納入當日抽取空腹肘正中靜脈血2mL,3 000r/min離心5min,儲存于-80℃冰箱待檢。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ys C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CRP水平(試劑盒購自上??禒査固┛萍加邢薰荆僮鲊栏癜凑照f明進行)。
TIA患者均行頭顱CTA檢查,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水平至顱頂,從肘靜脈注射碘帕醇50mL+生理鹽水100mL,利用飛利浦64排螺旋CT行三維重建,根據(jù)是否存在血管狹窄分為狹窄組與未狹窄組。
ABCD2評分標準:A(Age,年齡):>60歲為1分;B(Blood pressure,血壓):急性評估時>140/90mmHg為1分;C(Clinical features,臨床特征):單側無力為2分,沒有無力表現(xiàn)但語言障礙為1分;D(symptom Duration,腦缺血癥狀):持續(xù)時間≥60min為2分,10~59min為1分,<10 min為0分;D(Diabetes,糖尿病):糖尿病為1分。1~3分為低危人群,>3~6分為中危組,>6分為高危組。
1.3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經檢驗為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者(均數(shù)±標準差)采用t檢驗;偏態(tài)分布者(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采用U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高危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中危組、低危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危組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低危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亞組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 (s,mg/L)
表1 各亞組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 (s,mg/L)
s C CRP低危組組別 n Cy 23 0.86±0.19 5.47±1.82中危組 46 0.94±0.25 6.37±2.28高危組 16 1.03±0.24 8.73±2.38 F 5.868 5.434 P值值0.024 0.029
2.2不同血管情況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不同血管情況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結果顯示,狹窄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未狹窄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血管情況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 (s,mg/L)
表2 不同血管情況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比較 (s,mg/L)
組別 n Cy 53 0.98±0.24 8.67±2.54未狹窄組 32 0.84±0.21 5.34±2.65 t s C CRP狹窄組3.563 4.563 P值值0.041 0.031
2.3觀察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相關性分析觀察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Cys C與CRP水平無明顯相關性(r=0.028,P=0.343)。
臨床上TIA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發(fā)病突然,根據(jù)受累血管可分為頸內動脈系統(tǒng)TIA與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其中頸內動脈系統(tǒng)TIA發(fā)作少但持續(xù)時間長,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可表現(xiàn)為單癱、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發(fā)作次數(shù)較多,但時間持續(xù)較短,可表現(xiàn)為腦干、小腦、枕葉等神經缺損癥狀[4]。TIA由于反復發(fā)作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正常工作,且TIA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明顯增高。TIA后第1個月為4%~8%,第1年為12%~13%,在5a后達24.29%,第1個5a內每年的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為5.9%[5]。
目前TIA的發(fā)生機制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即動脈內膜表面形成斑塊,斑塊表層的膠原纖維不斷增生及含有脂質的平滑肌細胞增生,引起動脈管腔狹窄。甚至纖維斑塊深層的細胞發(fā)生壞死,形成粥樣斑塊,粥樣斑塊表層的纖維帽壞死,破潰形成潰瘍[6]。
Cys C是一種低分子量、堿性非糖化的分泌性蛋白質,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的成員,可表達于所有的有核細胞中,存在于多種體液中,一般無組織學特異性[7]。研究發(fā)現(xiàn)[8],Cys C可能通過炎性反應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較為靈敏的標記物,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及炎性反應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文分析血清Cys C、CRP水平與TIA的相關性,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梢娧錍ys C、CRP水平與TIA密切相關。血清Cys C與CRP水平無明顯相關性(r=0.128,P=0.343)??拙S等[9]對50例患者和40例健康體檢者血清Cys C、CRP水平檢測發(fā)現(xiàn),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未發(fā)現(xiàn)血清Cys C與CRP水平存在密切相關性(r=0.134,P=0.256)。
本文進一步分析不同危險程度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差異發(fā)現(xiàn),高危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中危組、低危組;中危組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低危組。同時對觀察組患者行頭顱CTA檢查發(fā)現(xiàn),狹窄組患者血清Cys C、CRP水平明顯高于未狹窄組??梢娧錍ys C、CRP水平對腦梗死的發(fā)生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潘云志等[10]對42例TIA患者行CTA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TIA組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組,且TIA患者中顱內動脈狹窄陽性者血清Cys C水平高于顱內動脈狹窄陰性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認為TIA患者血清Cys C升高的機制:(1)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引起平滑肌細胞分泌組織蛋白酶增加,促進血清Cys C水平上升[11];(2)TIA發(fā)生引起血腦屏障受損,使腦脊液中的Cys C進入血液[12];(3)TIA引起機體應激反應,使腎血流量降低,Cys C排除減少,進而血清Cys C水平上升。
綜上所述,血清Cys C與TIA發(fā)生存在密切相關性,且可預測TIA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及評價其血管狹窄程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丁立東,徐運,茆華武,等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ABCD2評分與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1):1 179-1 181.
[2]拱忠影,臧大維,宋楊,等 .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血漿組織因子變化的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6):524-526.
[3]巴慶華,滕軍放,趙莘瑜,等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血漿Hcy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2011,46(5):751-753.
[4]盧轉娣,吳繼雄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與腎功能和心血管疾?。跩].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2):311-315.
[5]孔祥鋒,歐陽穎 .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24.
[6]陳芳,呂海東,秦東香,等 .ABCD2評分及責任血管狹窄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3,12(3):289-292.
[7]吳國訪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與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5):49-50.
[8]包寧.CT灌注成像與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后循環(huán)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20-21.
[9]孔維,康永剛,趙錦華,等 .血清胱抑素C、C反應蛋白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相關性[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1):11-13.
[10]潘云志,劉宏斌,陳麗莉,等 .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相關性研究[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7(1):82-84.
[11]李志雄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神經損傷相關因子及腦血管血液動力學參數(shù)變化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05(5):864-865.
[12]葛建新,張祺斌 .使用ABCD2評分評估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6):8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