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留枝
摘 要:師生關系是高校教育問題的重要內(nèi)容,尤其在倡導尊師重教的當代,師生關系問題顯得異常重要。古代官辦高等教育是中國當代公立高等教育教育的雛形,因此研究中國古代官辦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洛陽太學的師生關系情況對中國當代的高等教育中如何處理師生關系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古代;官辦高等教育;洛陽太學;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216-02
如何處理高校教育問題中的師生關系是當代教育問題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在當前倡導尊師重教的形勢下,師生關系問題更顯得異常重要。太學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過官辦高校的代表——洛陽太學師生關系方面的情況,可以窺視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以史為鑒,以期對當代高等教育中如何處理師生關系有所啟發(fā)。
一、中國古代管辦高等教育——洛陽太學的沿革
“太學”即現(xiàn)代的大學,夏商周時期的“庠”、“序”、“右學”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jīng)具備高等教育的一些屬性,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雛形。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xiàn)了“學官”,這里的“學官”即大學。所以夏商至西周時期可視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萌芽時期。
漢代的官學由于受到當權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發(fā)展。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經(jīng)濟逐漸恢復,文化教育被提上日程。文帝時,賈山首倡建太學,提出“定明堂,造太學,修先王之道”(《漢書·賈山本傳》),“太學”二字始見于史冊。漢武帝時,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拉開了興辦太學的序幕。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jīng)博士,罷黜諸子各家博士,定儒術為一尊。隨后,為五經(jīng)博士置弟子員(太學生),制定設立太學的具體方案,依原有博士官基礎,正式建立博士弟子員制度,規(guī)定了博士弟子的限額、身份、選送方法、太學的管理以及博士弟子的出路等。從此,博士從一種備朝廷顧問之官轉(zhuǎn)化為一種以教授為主要職能的學官,太學也以官方為博士置弟子員為標志,從此建立。
西漢初建太學時,每經(jīng)博士弟子10人,五經(jīng)博士弟子僅50人,五經(jīng)博士僅需各自傳授,分散進行,不需要統(tǒng)一施教的場所,因而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施教授經(jīng)的校舍。后來學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至平帝時擴為1 000人,成帝時為3 000人。平帝時王莽輔政,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為太學修建專門的校舍。
東漢光武帝劉秀重視太學,建武之初,戎馬未歇,公室未飾,便先興文教興建太學。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起營建太學于洛陽城南開陽門外,距皇宮8里。由此,洛陽學者云集,諸生橫巷,教育中興。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建造太學講堂,“長十丈,廣三丈”。劉秀還駕車親臨,尋博士官為天下宗師。置博士祭酒一人統(tǒng)領十四家博士,太學成為一個有校舍,有組織領導的教育機構(gòu)。劉秀曾多次親幸太學欽鑒諸博士相互論難,考究諸生學業(yè),觀看學生的“雅吹擊磐”等娛樂活動,并物質(zhì)獎勵博士弟子以勸學。及他兒子明帝時,尊師重教,提倡教道,昌明經(jīng)學,盛況空前,洛陽太學聲譽日高,達到太學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匈奴亦派人來洛陽學習。順帝時,修繕太學,擴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執(zhí)政期間,太學更獲得迅速發(fā)展。她曾詔令自大將軍以下至六百石官員皆遺子受業(yè),為官宦子弟打開方便之門。同時她規(guī)定每年以春三月、秋九月舉行兩次鄉(xiāng)射大禮,以太學生充當禮生,各地負書來學者云集于京師洛陽,盛況空前。至此,游子日盛,太學生猛增至三萬人。靈帝熹平年間的“熹平石經(jīng)”,碑落成之時,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蘇軾曾贊譽道:“學莫盛于東漢”。自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至東漢,太學生由五十人擴到三萬人,達到極盛,如此發(fā)達的太學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稱奇跡。
自董卓之亂,太學被毀,魏文帝曹丕稱帝后,才又重整太學,至晉武帝時再次“廓開太學,廣延群生,天下磷萃”。太學再次進入發(fā)展高潮時期。西晉滅亡之后,太學復又被毀。自孝文帝遷都洛陽,才又重建太學,直到北魏分裂,太學在洛陽才告衰落。之后歷朝太學雖有所發(fā)展,但從總體上看,再沒有達到漢代的盛況。隋唐時期,國子監(jiān)統(tǒng)領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屬國子監(jiān)。遼南京(今北京)學有南京太學之稱。金亦有太學及太學博士。元、明、清只設國子監(jiān)。 二、太學的師生關系
太學的教師稱為博士,即五經(jīng)博士。博士皆為一世名儒,以專治一經(jīng)教授生徒為終身職業(yè),他們之間不相統(tǒng)轄。隨著太學的發(fā)展,博士的選擇、任用日益嚴格并制度化。西漢時,博士多為社會學術名流,由皇帝征召或者官員薦舉,無須考試。東漢則以考試和薦舉相結(jié)合的方式擇取博士。要求博士精通經(jīng)學、博通百家、德操堅貞,行為端正、品行高潔、身體健康,年齡在50歲以上,且有教授門徒50人以上的教學經(jīng)歷。所以,一般說來,漢代的博士大都為學有專長的名流學者、經(jīng)師碩儒,而且家學淵源,不少為博士世家。此后歷代,博士的選任越來越嚴格。
漢代的太學生有多種稱呼,西漢時稱“博士弟子”,東漢時稱“諸生”或者“太學生”。入太學學習可成為“受業(yè)太學”、“游太學”、“觀太學”等。學生的來源,或由太長選送,或由地方選送。被選送者年齡18以上,儀狀端正,且“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東漢時還允許各地選拔入京參加“明經(jīng)”考試的落選者補為太學生,這一做法為后世所繼承。太學生多為家累千金的達官顯貴子弟,亦有一貧如洗的寒門子弟。一般來說,太學生的待遇比較優(yōu)厚,他們享有免除徭役賦稅的權利,無需繳納學費。學生的生活費用也不盡相同,有公費的也有自費的。正式的學生享有俸祿,非正式生費用自給。因此,由于學生出身不同,在待遇上也不一樣,一些官宦子弟可享受國家俸祿,衣食無憂,而一些貧寒子弟則不僅衣食自理,連照明用的脂燭也要自行解決。有些貧苦子弟入太學,一邊傭工,一邊學習。漢代太學生的年齡上雖有規(guī)定,但不甚嚴格,有12歲就顯名于太學的“任圣童”,亦有60歲以上的白發(fā)老人。在生活上,學生的居住條件、方式各不相同。有住校生,也有在校外住的。住校生中有集體群居和單獨居住之分。還有舉家居住的。從洛陽太學的師生情況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嚴格的選拔標準,不僅重視學業(yè)水平而且十分重視師生道德品德,這對中國當今高等教育發(fā)展及高校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培青.中國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孟昭德.孟云浦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7.
[3] 胡青.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古代教育[J].江西社會科學,2000,(10).
[4] 郭洪紀.儒學的教育倫理與官學治教的承傳[J].山西師大學報,1996,(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