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
摘 要: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如此重要,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誦讀,怎樣才能抓好誦讀呢?文章對這些問題作了探討。
關鍵詞: 誦讀 語文課堂 教學實踐
一、讓“誦讀”成為必要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努力做到“讀讀講講”“講講讀讀”,以誦讀帶動講解,以講解促進誦讀。只有這樣,才可能讓孩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王君老師在《青春課堂王君與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藝術》一書中,記錄了自己在講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一個教學片段,就用到這樣的方法。他把讀和講巧妙結合,以讀帶講,以講促讀,把讀和講有機結合。
其實,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也可以這樣做,課文中有適合學生自己誦讀的內(nèi)容,盡量讓學生自己讀,尤其是詩歌、散文,漢語里那種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感,那種和諧悅耳的韻律感,那些詞匯美、句式美等,老師不要過多講解,只要強調(diào)學生自己反復誦讀就行。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識字悟義,感受漢語特有的魅力,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層次、主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的誦讀要與老師的講解結合,一些應掌握的語文知識,老師要隨著學生的誦讀需要給予適當講解,開闊視野,對學生的誦讀作有目的的引導、點撥、疏通,排除他們在誦讀中的障礙,激發(fā)他們的誦讀激情;和課文有直接關系的,能幫助學生領會文義,對學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時代背景,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老師應作適當介紹。介紹務求簡明扼要。這樣由誦讀帶動講解,由講解促進誦讀,講解和誦讀相結合,語文教學就會顯得輕松融洽,學生才會更樂于學習語文。
二、讓“誦讀”效果更佳
在語文教學中,誦讀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卻不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借助誦讀,將語句的內(nèi)涵意義植入學生心靈,使學生在形成情感共振的同時,逐漸形成獨特思考。一定要使學生通過誦讀求“知”獲“知”。在學習魏巍《我的老師》一課時,我就用到這樣的方法。
我讓全體同學朗讀文章第七段,幾名自告奮勇的男生朗讀我的小反對派的語句:“哎呦呦,你爹回不來了呦,他吃了炮子兒啰!”在幾名男生聲情并茂地對這一句話進行了精彩的演繹之后,同學們體會到了,那件小事為什么在那時會“占據(jù)”我的內(nèi)心,蔡老師的“援助”對于當時的我又是多么重要。
我沒有過多渲染,只是讓學生入情朗讀,學生就感悟到了這件事所傳達出的情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三、讓“誦讀”講究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文本,誦讀文本,方式多種多樣,比如: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先導后讀,邊導邊讀,先讀后導,對比范讀,反復引讀,男女生交替讀,分角色讀,等等。
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上課伊始,我在簡單介紹蘇軾及“烏臺詩案”背景后,播放了《記承天寺夜游》的錄音。學生聽著那演繹得淋漓盡致的誦讀,感受到蘇軾那超然物外、曠達淡然的情懷,頓生躍躍欲試的萌動,很多學生已經(jīng)不自覺地小聲跟讀。聽完誦讀后,我趕緊乘勢而上,布置學生高聲自由誦讀,充分體味作者的情感。這遍誦讀,調(diào)動情緒、把握情感的目的自然達成。處理開篇一句時,我采用自己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的方法,讓學生聽完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這樣處理,既把握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懷,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可謂一箭雙雕。
語文老師若具備高超的朗誦本領當然最好不過,如果還對自己的誦讀水平不滿意,那么不必自卑,完全可以發(fā)動學生讀,這樣學生的開口機會更多,對他們的鍛煉更大,當然要用到鼓勵的技巧,老師一定不要吝嗇語言:
你是第一個舉手的,就沖這一點,你就已經(jīng)相當了不起。
那么長的一段話,你不但沒念錯一個地方,還讀得這樣通順,這樣字正腔圓,可見平時的基本功是相當扎實的。
從你的朗讀中,我們聽到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也聽到了作者對自己的自責,你真的讀懂了。
讓孩子的“勞動”得到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誦讀的“樂趣”。
四、強化“誦讀”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yǎng)成,在沒有養(yǎng)成的時候,多少也用一些強制功夫?!边@就說明,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就必須進行強化訓練。每一篇課文,都要嚴格要求學生認真誦讀,還要背誦重點課文、精彩文段,并且要明確要求學生做到:重音到位,節(jié)奏到位,語氣、語調(diào)到位,表達情感到位。雖然這會有些枯燥,但長期堅持學生自然會日誦不輟,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總之,不管是于漪老師的童年經(jīng)歷,王君老師的精品課堂,還是我的關于誦讀的教學實踐,都可以說明,“誦讀”可以調(diào)動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情。要讓學生把握一篇好文章的整體、提高寫作能力,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抓好誦讀。恰當?shù)剡\用誦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我們要抓好母語教學之根本,注重誦讀,使學生好讀書,勤誦讀,讓母語的精髓更好地融進學生的血液。讓于漪老師的回憶成為更多孩子記憶深處的瑰寶,讓孩子在讀書聲中長大。
參考文獻:
[1]胡志平.于漪同志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安徽教育,1990(03).
[2]沈祖蕓,陳亦冰,于漪.教課就是生命在歌唱[J].成才之路,2011(10).
[3]黃勤.合作—互動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