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沃
摘要:目前情感消費在大學生消費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經過對肇慶醫(yī)專學生的消費結構調查,梳理出目前高職高專學生情感消費的六種心理,即尋找歸屬、追求情感共鳴、緩解緊張情緒、獲得他人認同、追求新鮮刺激、體現(xiàn)自我價值。
關鍵詞:情感消費;心理;認同;歸屬
一、情感消費的現(xiàn)狀
所謂情感消費,即體現(xiàn)出消費者個人情感差異和需求的消費行為。情感消費并不等同于人情消費,相對于指向建立、維系情感關系或者人際關系的人情消費行為[1],情感消費包含消費者自我的情感建構,可以說情感消費比人情消費的內涵更寬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情感消費近年在大學校園不斷升溫。如學者周憲通過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以休閑娛樂和交際時尚為主要形式的情感消費占大學生消費總額的41.3%,而陳小伍在武漢高校大學生消費結構調查的研究之中,也得出當前大學生注重人際消費、其比重不斷攀升的結論。筆者在肇慶醫(yī)專開展的消費結構調查,雖然未能與上述學者取得精確、一致的結果,但是在研究人員的引導之下,學生經過理性的醞釀和計算,大部分表示其情感消費占總消費額的比重在35%-50%的區(qū)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前述學者的研究。
情感消費具有兩面性,即情感消費行為背后可能產生正面或負面兩種情感類型。正面情感可以促進學習和生活的改變,而負面的情感可能會使學習生活停滯不前甚至腐化倒退。因此通過對肇慶醫(yī)專學生的情感消費調查,梳理出高職高專學生情感消費背后的心理動因,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二、情感消費的心理分析
為了解學生關于情感消費的行為和認知,對肇慶醫(yī)專一、二年級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242份,收回236份,有效問卷234份。同時,為對學生的情感消費心理作深入分析,分別對一、二年級學生(各15人)進行訪談。分析總結出目前肇慶醫(yī)專學生的六種情感消費心理。
(一)為了尋找歸屬
調查發(fā)現(xiàn),最常見的情感消費行為是同學聚會、學生社團活動、朋友聚會等活動?;谏鐣祟悓W的觀點,這些行為本質上是在尋找“己群”。所謂“己群”,就是成員之間具備相類似的價值觀、情趣愛好、生活方式等特質的群體。每個成員能夠在“己群”中找到歸屬感和獲得社會支持。
而調查發(fā)現(xiàn),在“己群”尋找歸屬的行為,本地和外地的同學是有所差異的。相對于本地的學生,家在外地的學生更多地參加這樣的聚會活動。這是由于本地的學生,有更多的社會關系去獲得情感的歸屬,而外地的學生則缺乏這樣的渠道。同時相比中學時代,高職高專學生相互之間的同質性變少:大家來自五湖四海、讀書的目標不盡相同、生活習慣也相去甚遠,加上高等院校的班集體按照專業(yè)建立、組織一般較中小學階段要松散,有些學生便覺得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同時也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來作情感交流、表達認同。我們看到各大院校的學生社團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就是基于這樣的原因。社團成員間興趣相似、目標一致,彼此之間接納度高,可以盡情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用受訪學生的話來說“為了這樣的活動花錢,交到朋友又覺得開心,覺得挺好的”。
當然,作為學生工作者,應該注意這樣的消費行為,引導學生不要陷入到狹義的“己群”當中,而產生口角甚至是傷害行為。學生的第一要務應該是學習,這樣的社團活動(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只是作為學習的補充。
(二)為了追求情感的共鳴
在調查中除了發(fā)現(xiàn)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己群”消費,還有一些學生把錢花在在以流行文化為特點的虛擬“己群”。有學生在網上加入歌友會、影迷會、后援會等虛擬的組織,并購買各種影視、娛樂等產品,這種現(xiàn)象是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校園中。學生在這些虛擬的組織里面獲得的歸屬感有限,然而卻樂在其中。
這是因為學生在這樣的消費之中獲得情感的共鳴。比如,受學生追捧的各種青春電影,從情感消費的角度來看,這些產品抓住了觀眾心理需求,即對青春的懷舊與思考。電影中站在年輕人的角度進行敘事,展現(xiàn)懷舊、愛情、友情、不羈、反思和青春特有的狂亂等情感[2],而這些情感和場景往往是作為同齡人的觀眾所經歷過的,由此引起青年觀眾對自身的現(xiàn)狀和往事的思考,引起心靈的共鳴。用學生的話說:“約上三五知己,花幾十塊錢看一部這樣的電影,可以重溫記憶,也引起對現(xiàn)狀的思考”。并且,學生能夠在這種虛擬的組織中與全國各地的同齡人進行討論,引起情感的共鳴和反思。很多演藝明星也抓住了年輕人的消費特點,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主動和影迷會、歌友會交流、有時也為粉絲的學習加油鼓勁,以增加人氣,以打感情牌來拓展演藝事業(yè)。
當然,在年輕人把流行文化視作圖騰的同時,我們要肯定這些文化的積極意義,引導學生學會冷靜思考,不要一味地追趕潮流,而是辯證、批判地享受流行文化帶來的樂趣。
(三)為了緩解緊張的情緒
緩解緊張的情緒也是情感消費的重要動因之一。比如,有些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會通過網游進行調節(jié)。當然,筆者認為沉迷于網絡游戲不是一種健康的消費方式,也不代表廣大網游玩家的真實精神風貌。撇開沉迷網游的例子,我們在這里所討論的網絡游戲,是作為情感消費的一種,做是作為休閑娛樂的手段,放松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下的緊張心情。我們往往有一種定勢思維,認為玩網絡游戲往往是男孩子。然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玩網絡游戲的學生之中,女孩子不在少數(shù)。不過,學生玩不同類型的網游,其心理內驅力是不一樣的。比如,玩非競技類的游戲,更多地是為了休閑放松心情;相對而言,玩競技類游戲還帶有尋求刺激、發(fā)泄不滿的作用。
當然,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工作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學習和網游的關系,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各種更有益身心的活動,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
(四) 為了獲得他人認同
尋找認同也是高職高專學生情感消費的一大心理出發(fā)點。與本科生不同的是,很多高職高專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并沒有太多的獲得來自學校和家庭的正向評價?,F(xiàn)行教育評價制度唯分數(shù)是論,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量。在進入高等院校之后,很多學生逐漸對于能力、成功有了較為成熟的看法。特別是高職高專的學生,向家庭和學校證明自己能力、獲得認同的意愿較為強烈。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消費獎學金的時候最具有正面的情感。很多學生獲得獎學金之后會請要好的朋友進行小聚會,或者購買一點小禮物送給父母長輩,距他們的主觀體驗,那是“最光彩的消費”,最能獲得他人的對自己能力的認同。其次是通過自己勤工儉學等途徑賺取的生活費,而在消費父母給的生活費時,正面情感最低。有些學生表示,自己已經成年了,還在花父母的錢感覺不是很踏實。
(五)為了追求新鮮體驗
也有一些學生不滿足于日常生活消費帶來的刺激,追求一些新鮮的體驗,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參與休閑旅游和極限運動[3]。就旅游而言,被調查的學生約有78%有旅游(包括短途旅游)的經歷。在旅游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自然地理風光,也能看到特別的風土人情,給人以 “新鮮”、“新奇”的感覺,產生“快樂”、“愉悅”的情感。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旅游消費既是自我知識體系建構的過程,也是獲得在平日緊張學習生活中所沒有的情感體驗的過程。追求新鮮體驗、探尋未知事物的心理實際上是個體內在學習動機的體現(xiàn)。正如布魯納的認為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是好奇心,主張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生的這些情感消費實際上也是其調整學習動機的方式之一。
當然,過分追求新鮮體驗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國內外都曾經有這樣的案例,某些學生沉迷于追求新鮮體驗,耗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養(yǎng)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是賭癮、毒癮,最終荒廢學業(yè)。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教導其科學追求新鮮體驗,控制不合理的心理需求。
(六)為了體現(xiàn)自我價值
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一種特別的、利他型的情感消費。有的學生不定期地參加各種義工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時會自己花錢補貼交通費、或者花錢購物。表面上看,做義工是一種通過施助者給予受助者物質幫助、精神支持的助人行為。而根據(j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助人行為的受益者其實不單純是受助者。施助者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會受到受助者、社會第三方的肯定,給予施助者正面的評價。施助者也會產生正面積極的主觀感受,體現(xiàn)了其作為社會人對于積極社會建構的價值。曾經參與過這類活動的同學表示“那么一點點的錢能夠幫助到別人,很有意義”、“現(xiàn)在的社會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多做好事讓我相信社會還有還是美好的”。
雖然在受訪的學生中,只有較小的一部分會把時間和金錢用于這種利他主義的情感消費,然而這些小范圍的個案全在學生的圈子里產生非常正面積極的作用,對于糾正一些不良的消費習慣、生活習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三、小結
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高職高專的學生正處于快速社會化的年齡階段,他們需要快速增長知識和才干,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心理需求。學生通過情感消費來滿足這些需求在一定上對社會化進程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理性的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果過度追求情感消費,就會陷入到享樂主義的泥潭中,對學習和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給青年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我們要倡導合理的情感消費。作為政府,除了要做好經濟的宏觀調控之外,還要在社會上宣傳積極正面的價值觀;而作為高校,要與社會、家庭做好相互銜接,共同配合形成教化合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而作為青年學生,則要嚴格要求自己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消費觀念,經常內省以抵制低俗和膚淺的不良消費觀念。(作者單位:肇慶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程遠芳,郝永康.當代大學生情感消費的心態(tài)剖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4):137-138.
[2]任飛,張彪.情感消費視角下青春電影的生產與消費[J].中國青年研究.2013(12):84-88.
[3]蔡雪芹.現(xiàn)代青年人的情感消費[J].青年思想家.2004(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