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
摘 要:筆者在一次外出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澳大利亞先進的幼教理念和策略方法。澳大利亞早教強調多元化和包容性,澳大利亞學習框架的5條原則分別是“與幼兒建立安全、尊重、相互的關系”“高期望和公平性”“與兒童家庭建立合作關系”“尊重多樣性”“不斷學習與反思”。本文闡述了筆者此次外出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并對中澳幼兒教育的差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尊重;包容性;多元化;歸屬;存在
一、初看澳大利亞幼兒教育
1.了解
來自不同地方的江蘇人相聚到一起,聆聽來自遙遠的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學前教育系專家的教誨,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是一次開闊眼界、提升自我的機會。幾位外教進行了簡短的自我介紹,無一例外都介紹了自己的兒女,可見孩子對于他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家庭成員。之后蘇珊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澳大利亞的幼兒學習框架為“歸屬、存在和形成”,揭示了澳大利亞幼教精髓。從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們“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
2.初探
羅拉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幼兒教學法。她說教學法是教學實踐和教學理念相結合的整體,是教學藝術、教學工藝、教學形式和教學功能等的統(tǒng)一。她說,教師要做教學法的引領者。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觀點。
3.深究
由于文化差異和素質的不同,中國的幼兒園沒有將社區(qū)很好地融入其中,讓其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價值。澳大利亞的五大教學目標為“強烈的本體感”“與外部世界建立聯(lián)系”“有強烈的幸福感”“自信的參與學習者”“成功的交流者”。從這五大教學目標不難看出,他們更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孩子認識自我、展現(xiàn)自我的能力。
4.細琢
今天講的是多元化和包容性,老師講得更多的是包容性。而在談及包容性時出現(xiàn)最多的詞是“尊重”。的確,面對多元化的人群、多樣化的認知方式,我們唯有尊重,才能更好地解讀、評價他人。老師還談及孩子的發(fā)展與學習問題,其中涉及諸多著名教育家的理論觀點。
5.研討
我們重點研究了包容性教學實踐、包容性中的問題,其中談到的“行為原則”“社會生態(tài)原則”“計劃原則”觀點和我們的無異,只是觀看的音樂活動視頻讓人不敢茍同,因為我們的音樂教學是注重孩子對歌詞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來教學;而視頻中的外國老師只是不斷地播放音樂,加上身體動作引導教學。
二、中澳幼兒教育的差異
中國幼兒教育與澳大利亞幼兒教育最顯著的差異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幼兒數(shù)量的不同
在澳大利亞,一個班級只有十幾個孩子;在我們中國,一個班級至少有三十幾個孩子,很多班級都有近40個幼兒,乃至更多。幼兒數(shù)量上的差距直接導致教學上的差異,而澳大利亞的教學方式更多適合小班化教學。對于我國來說,這么多的孩子,如何對每個孩子進行觀察,如何去詳細記錄,都有很大的難度。
2.教師的工作量不同
中國的幼兒園教師除了帶班,還要做很多工作。而澳大利亞兒童早期教育課程內容與我們中國的課程也有較大區(qū)別,他們更注重使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更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精神,幫助幼兒實現(xiàn)他們想要達成的目標。
3.理念的不同
(1)西方強調活動的過程,我們則注重結果。
(2)西方尊重個性,鼓勵個性化發(fā)展,我們有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
(3)西方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我們幫孩子解決問題。
(4)西方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們認為不符合正確答案的都是錯的。
(5)西方的愛不只是付出,更是尊重與欣賞,我們卻總喜歡批評。
三、汲取澳大利亞幼兒教育經(jīng)驗,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幾周的學習,澳大利亞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反思,他們非常善于反思,每次老師們的反思都是我學習的好時機。我們也要經(jīng)常反思,不斷追問,不斷探索,不斷超越,我們也會不斷發(fā)展,不斷改變自己,形成新的教學理念!短短兩周的培訓,我收獲了朋友,收獲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收獲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王振宇.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