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
摘要: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國普通高校的公共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并對塑造大學生的個性與價值觀、人生觀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現階段,仍有部分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由于教學觀念陳舊、教學不規(guī)范及缺乏專業(yè)師資力量等原因,使得其公共音樂教育發(fā)展緩慢。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本文將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作用及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改革對策,以促進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普通高校 公共音樂教育 現狀 改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fā)展,社會各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長,高校大學生作為推進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其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對于滿足社會人才的要求尤為重要。公共音樂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是高校實施美育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當前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普通高校必須加強公共音樂教育。然而為使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高校必須認真審視和反思其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并推進公共音樂教育的改革。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受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中小學都不夠重視音樂課程,一些科目老師會占用音樂課為學生補課,造成大學生中小學階段缺乏系統的音樂教育。大學生在基礎音樂知識掌握上參差不齊,音樂學習能力較差,整體音樂素質較為薄弱。而普通高校音樂教育開展的目的就是要彌補大學生音樂的欠缺,增強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進而讓大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才。此外,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在高校公共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動與交流,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欣賞與切身體會,加深對音樂的審美體驗與理解,最終有效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生活質量
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生活的變化在無形中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來自于學習、生活和就業(yè)的壓力。這些壓力會使大學生產生焦慮、孤獨、抑郁等消極情感,給大學生的心理及生活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高校通過開展公共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的更多的接觸音樂并增強對音樂的興趣,因而大學生會利用更多的閑暇時間學習、欣賞和表現音樂。這樣能有效的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并培養(yǎng)其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增強適應社會與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精神品位與生活質量。
(三)有利于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綜合性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當代大學生在畢業(yè)后若滿足社會的需求,其整體素質至關重要。高校開設公共音樂教育,一方面,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有效提高其音樂素養(yǎng),塑造個性,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觀。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音樂知識,增強學生的興趣,學到一門才能。這樣有利于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就業(yè)崗位后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長,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達到做一個綜合性人才的目標。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重視,教育理念淡薄
從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普遍存在缺乏對音樂教育開展的重視,音樂教育理念的淡薄的問題。首先,很多高校領導缺乏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普遍重視專業(yè)教育及科研,卻認為音樂教育開展的意義不大,因而很多高校并未將公共音樂課程納入學校的開課計劃中,大學生無法接觸到音樂教育。其次,部分普通高校雖然設立了公共音樂課程,卻未收到實效成果。主要因為這些高校的公共音樂理念淡薄,學校在課程設置及教學條件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一些音樂教師也不夠重視公共音樂課,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付和敷衍的問題嚴重,其領導和教師都未從思想上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二)課程設置隨意,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設置方面存在極大的不合理性。一方面,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有些高校僅開設一門音樂選修課,有些高校由教師任意選擇和開設課程,這些課程設置都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滿足高校開展公共音樂教育的要求,更不能滿足學生通過公共音樂學習而提高音樂素養(yǎng)的需求。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內容設置較為單一。有些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多以音樂欣賞內容和中外音樂史為主,對于器樂及音樂美學等內容設置極少;有些高校的公共音樂課程內容設置以教師個人興趣選擇為主,沒有固定的音樂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學生音樂方面價值觀的混亂,降低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重講授,輕參與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部分高校在公共音樂教學課程內容設置上偏理論性,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存在重講授,輕參與的問題。在公共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仍以自己為主體,一味地講授音樂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學生不能參與音樂體驗。此外,音樂教師不注重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不關心學生在課外的音樂學習需求,因而學生缺乏豐富的音樂生活,進而容易逐漸喪失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F階段,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喜歡音樂但音樂課的現象,此現象表明,傳統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存在相當大的不足,有悖于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宗旨。
(四)機構隊伍不健全,專業(yè)師資缺乏
由于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起步較晚以及缺乏其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高校雖然開設了公共音樂教育,但公共音樂教育機構隊伍都不夠健全,專業(yè)師資極為缺乏。首先,高校缺乏專門的公共音樂教研機構與教研人員,僅附屬于本校音樂專業(yè)系部,沒有獨立出來。另外,很多高校對公共音樂教育投入較少,專門的音樂專用教師缺乏,具體系統的理論指導相對于其他科目而言欠缺。其次,在公共音樂師資隊伍方面,很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教師都不是專職教師,在職教師多是由音樂專業(yè)系部的教師兼任,很大程度上對教師教學的專注度造成了影響。師資隊伍的缺乏,直接影響了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樹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新理念
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只有在樹立教育新理念的基礎上開展,才能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此,普通高校應該從如下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普通高校領導應該正確認識公共音樂教育在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認識到公共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培養(yǎng)其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能力,對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要明確公共音樂教育的目標,以提高大學生音樂素養(yǎng)為核心因材施教,在不斷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最后,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要接受新觀念,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改變傳統教育中“重實用輕美育”的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與體制,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合理設置公共音樂課程體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應有明確的課程體系設置標準,根據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其公共音樂課程體系應設置成“一主多輔”的模式,“一主”主要指一門綜合性的音樂理論知識與鑒賞的必修課程,主要包含基本樂理、簡譜、中西音樂史等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古今中外高雅音樂作品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岸噍o”則根據各高校實際音樂教學條件與現狀的基礎上開設各類音樂選修課,例如交響樂賞析、中國民族音樂、戲曲、聲樂、現代流行音樂等,學生基于自己的音樂興趣而選擇選修課進行學習,從而挖掘學生在某音樂方面的潛力,并向其方向發(fā)展。除此之外,高校在設置這些課程課時,要進行科學規(guī)劃并認真落實以36課時的音樂課學分為標準,提高每一課時的教學效率。
(三)創(chuàng)新公共音樂教育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高校教育教學方法要摒棄傳統的以教學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教學科目,更應該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在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充分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述,利用比較法與討論法讓學生廣泛的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真正將理論知識掌握。在聲樂等音樂技能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學應大量選用學生熟知和喜愛的歌曲讓學生進行重點練習,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教師可以優(yōu)先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流行歌曲,不僅能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當然在學生進行聲樂練習之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每一為學生的真實水平,為其選擇合適的曲目,進而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
(四)加強普通高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其質量和數量直接關系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水平。因此提高普通高校音樂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建設無疑是較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為此,各高校要重視公共音樂教育,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采取以專職教師為主、外聘教師為輔的方式進行教學,并加強對音樂教育人才的引進。高校要重視對現有音樂教師的培訓工作,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多開展教學交流活動,組織提高教師外出進修深造的機會,組織教學匯報演出等,通過教學交流與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質。最后,高校還要加強對音樂教師的考核評價工作,通過考核機制,增強教師教學的責任感,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五)將公共音樂教育融入高校日常工作細節(jié)
當代大學生是有朝氣、有理想抱負、富有活力的年輕群體,其自身對知識、對感性及自我體現意識有強烈的追求,開展豐富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能夠使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因此,各高校應該將音樂教育滲透到高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廣播臺“中外名曲欣賞”欄目建設,舉辦學?!耙魳匪囆g節(jié)”、“音樂達人秀”等比賽活動,舉辦音樂專題講座等,使學生在欣賞、體驗音樂的環(huán)節(jié)中,感受音樂的魅力,進而全面推進高校的音樂素質教育。
四、結語
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普通高校開展公共音樂教育更加突顯出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我國高校在看到公共音樂教育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加強教育改革,使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向著規(guī)范化、科學化、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筆者通過本文的分析探討,希望為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改革提供意見參考,為提高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水平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純.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建設[J].藝術百家,2010,(04).
[2]王娟.當前廣西地區(qū)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求實,2010,(S2).
[3]陳朝霞.大學公共音樂教育定位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5,(05).
[4]宋振軍.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08,(01).
[5]張雪梅.當前高校公共音樂選修課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