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堂
摘要:目前農(nóng)村留守學生越來越受社會、學校的關注和關愛,由于“留守學生”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護,缺少親人的呵護和家庭的溫暖,他們的成長存在諸多問題。如何使“留守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為使“留守學生”健康成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結(jié)合的工作機制,彌補了“留守學生”家庭教育和親情缺失,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讓“留守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關心照顧,使他們的家長放心在外打工。
關鍵詞:構(gòu)建;留守學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6-0008-02
一、案例簡介
1.案例一:“是什么原因沒完成作業(yè)?”面對老師的提問,四年級三班的陳磊同學低頭不語,兩手不住地拉扯著褲腿,年邁的奶奶也在一旁教育到:“你這孩子真是淘氣,老師和同學這么幫你,你還不努力。上次市里的領導和學校還送你書包、學習用具,你還不完成作業(yè),你爹媽又不在家(兩年前外出務工),輔導學習、很多事都沒法做,真是讓人操心?!边呎f邊用布滿皺紋、粗糙的手抹臉上的淚。
2.案例二:“我想你們啊,雖然我能夠料理自己,但有時還是會想到你們不在我身邊,就不開心,你們應該在我身邊,至少要一個……”“你認為我們不想你呀?其實我們很想念你,但是為了生活,我們又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為了每月能領到一點加班工資我們總是拼命干活,到深夜才從工廠回來……”這是五年級二班的學生段蘇玄同學用學校的親情熱線給他們的父母打電話。他是個品學兼優(yōu)、非常乖巧的孩子,從讀書起她就是留守學生,由于父母外出時她年紀尚小,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要性,對父母比較陌生,漸漸對父母產(chǎn)生了排斥心理。
二、案例分析
像陳磊、段蘇玄這樣的同學我們學校有80余名,這些孩子叫“留守學生”。由于“留守學生”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護,缺少親人的呵護和家庭的溫暖,他們的成長存在諸多問題。
1.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大多數(shù)較差,教育力不從心。留守學生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shù)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
2.留守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比較差。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的管教和約束,學習不用心,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嚴重的還有厭學和輟學傾向。
3.留守學生的監(jiān)護人,尤其是祖輩監(jiān)護人,家庭學校溝通不夠。孩子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jiān)護人,造成達多數(shù)只滿足孩子物質(zhì)、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嬌生慣養(yǎng)使其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fā)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4.大多數(shù)孩子性格內(nèi)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留守學生“親情”缺失問題嚴重。他們與其父母的聯(lián)系很少,書信聯(lián)系極少,電話聯(lián)系頻率很低。父母與孩子相隔千里之外,既不能經(jīng)常見面,又缺少通訊聯(lián)系。留守學生與父母溝通頻率低從而導致留守學生缺乏親情的撫慰。
6.父母遠離,孩子都還小,他們的安全讓人時時牽掛,對留守學生加強安全知識的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三、解決思路
課程專家提到“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激發(fā)孩子求知欲的時候要去考慮的是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了?!庇捎凇傲羰貙W生”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護,缺少親人的呵護和家庭的溫暖,他們的成長存在諸多問題,如何使“留守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為使“留守學生”健康成長,應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結(jié)合的工作機制,彌補了“留守學生”家庭教育和親情缺失,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讓“留守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關心照顧,使他們的家長放心在外打工。
四、構(gòu)建策略
1.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為主的關愛留守學生,建立制度和職責,長期有效開展工作。
2.協(xié)調(diào)有關部門解決農(nóng)村留守學生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yōu)化留守學生生存、保護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如學校建立留守學生活動室等。
3.安裝專門為留守學生服務的電話——“親情”電話,專供留守學生與親人聯(lián)系使用。
4.農(nóng)村“留守學生”寫作水平不夠,多數(shù)還沒有寫書信的習慣,很少用這種方式與親人聯(lián)系。提倡“親情”書信,讓留守學生通過“親情”書信,加強與親人的聯(lián)系。
5.開展“教師、同學、家長”三幫活動,使留守學生既有老師關心,又有同伴關心,還有委托監(jiān)護人的關心。(1)推行“代理家長制”。對比較特殊的留守學生,由學校挑選一些老師擔任留守學生的“代理家長”,對他們關心照顧。(2)實行“小先生制”。在每個班確定幾位同學為留守學生的學習指導“小老師”和生活“小伙伴”,承擔留守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幫扶工作。(3)定期召開委托監(jiān)護人培訓會,幫助監(jiān)護人和委托監(jiān)護人了解留守學生的動態(tài),并知道該做些什么工作,怎樣做。經(jīng)常與之溝通聯(lián)系,要求他們做好兒童在家學習生活的幫助工作。
6.開展“一對一”、“一加二”、“手拉手”等結(jié)對幫扶活動,各班組織品學兼優(yōu)、性格開朗、樂于助人的兒童與留守學生“結(jié)對子”。
7.巧安排,使留守學生“天天有活動”。如:交流日、讀書日、文體活動日、與心理老師的交談日、親情電話日等。
8.利用本地特別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多種多樣喜聞樂見的科技活動。
9.開展安全教育,收集了各類安全教育資料,組織留守學生加強教育。
10.根據(jù)學校留守學生工作方案,堅持設計系列活動,如:常辦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文藝表演等。
五、彰顯成效
學校針對“留守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并在成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長效機制。
1.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一套制度和職責。
2.基本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結(jié)合的工作機制。
3.“親情”電話,讓遠離的親人近了。使兒童孤獨、自卑的心在與親人交流中得以釋放,一些兒童變得更加獨立、更加成熟,人也變得開朗了,固執(zhí)、逆反的心理在溝通中化解。也讓外出的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心里踏實放心了。如:五年級四班留守學生宋佳麗說:“自從有了這部電話,我跟父母的聯(lián)系多了,感覺相互之間的距離近了,心理也感覺更溫暖了。”
4.“親情”書信,架設了親情的橋梁,又提高了寫作能力。六年級四班兒童張坤,由于與同學發(fā)生矛盾,自己感到很無助,于是他通過書信的方式告訴了遠在他鄉(xiāng)的父母,父母知道事情后,馬上與老師聯(lián)系,在老師的幫助下,矛盾得到了順利解決。
5.“三幫”活動,彌補了情感缺失。走出了孤獨,融進了集體?!按砑议L”在一定程度上,使留守學生暫時缺失的父愛和母愛得到回歸,心靈得到滿足?!靶∠壬啤辈粌H解決了留守學生的困難問題,而且增強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和團結(jié)友愛。如:六年級留守學生劉玉在這樣的幫助下,由原來孤獨、不合群變成了一個品學兼優(yōu)、性格開朗,大家喜歡的兒童。
6.“結(jié)對子”活動,讓留守學生不再孤獨。學習小伙伴幫助他們慢慢養(yǎng)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學習成績上來了,他們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做其他事情的勁頭也更足了。如:四年級二班兒童王佳琪是一個很聰明的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習習慣很差,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還常常說謊。老師根據(jù)這些情況讓班上習慣好、成績好,平常又與他合得來的同學與他結(jié)成對子。通過一年的努力,現(xiàn)在的王佳琪已經(jīng)成為班上各方面都優(yōu)秀的好兒童。
7.天天有活動,使空落落的心豐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兒童們孤獨寂寞的人少了,小伙伴之間關系融洽得多了;放學后沒依沒靠東游西蕩的人少了,參加集體活動的人多了;不看書不完成作業(yè)的人少了,按時交作業(yè)看書的人多了。
8.在科技實踐中增長才干,增強信心。學校組織留守學生及其他兒童廣泛開展科技實踐活動,成立了美食組(調(diào)查了解,西壩生姜、西壩豆腐、西壩米酒、西壩甜棗等)、旅游組(調(diào)查了解桫欏峽谷、將軍臺等)、家鄉(xiāng)變化組(調(diào)查了解多晶硅基地建設、高速公路等)。通過分組活動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提高兒童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擴大兒童視野,增長才干。
9.開展安全教育,健康成長有保障,掌握了必要的安全常識,提高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保護了他們的安全,使兒童能健康成長有保障。通過安全教育,近年來全校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10.常辦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文藝表演等活動,你幫我助,團結(jié)上進的風氣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