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華
新課程改革倡導互動探究教學,這是對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地徹底摒棄。現代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與主動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互動平臺,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核心,來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求勝心強的特點,更能夠引起小學生的積極參與,這也正是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的具體體現。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來有效實施問題教學法呢?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此展開論述。
一、提高問題本身的價值性
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來展開互動探究,問題本身的價值性直接關系到問題教學法的成敗。我們要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問題本身的價值性、思考性與探索性。這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
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問題只有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基于學生的現實基礎,才能引起學生對問題本身的關注,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思考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能圍繞著問題展開主動探究。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水平,這樣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如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不可回避的客觀事實。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如果采用“一刀切”,那么只會讓探究成為部分學生的特權,而將大多數學生排斥在教學之外。只有尊重學生間的客觀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夠基于自身基礎得到自身的長足發(fā)展與提高。
(二)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
提問只是一種手段,其最終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因此,在設計問題不可盲目追求本身的新穎與有趣,而是要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圍繞教學內容來提出特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展開探究,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字的音形義,段落大意,還要讓學生實現語言的內化,讓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真正為我所用。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以開放的眼光來審視教材,立足教材,同時又延伸到課外,提出富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將教材與現實結合起來。
(三)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學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這是教學的指導思想。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新課改,理會新課標,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在運用問題教學法實現先進思想的真正融合與體現。這樣的教學才能成為有效的教學、成功的教學。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將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將學生的認知活動推向高潮,提高問題本身的價值性。
二、把準問題提出的時機性
頻繁的提問,只能讓學生忙碌地解決問題,使得學生成為機械的問題解決者,而逐漸對教學失去興趣。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到提問的時機性,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fā)學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的趣味性提問
小學生年齡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很難長時間對某一事物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往往只是幾分鐘的熱度,很容易為外界所吸引。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時,如果教師專門來提醒學生,那么很容易打斷正常的教學思路。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愛問為什么的特點,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積極地調用知識儲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便可以將學生的思維與注意力引到正常的教學軌道上來,從而使學生將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來。
(二)學生思維受阻時的引導性提問
小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生活閱歷少,受自身諸多條件的限制,在理解文章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或是無法理解,或是理解膚淺,甚至是理解錯誤,此時如果由教師直接指出,并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并不利于學生的真正理解與掌握。而采用提問的方式,則可以以一個新的角度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fā)學生的重新思考,這為學生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使得學生從新的角度來重新進行思考,從而使得學生真正地理解文本,走進作者內心世界,走進文本世界,從而達到真正理解與掌握。
(三)課堂結尾時的總結性提問
結尾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情況下我會提出一些鞏固性或是考查性問題,以這些問題來將整個課堂教學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哪些已經掌握,哪些還沒有掌握,從而使學生明確課后學習的目標。這樣的提問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本節(jié)課的教學知識點,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掌握情況,這更能起到鞏固與提升的作用。
三、設計提出形式的多樣性
小學生喜愛新鮮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單一的提問形式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而逐漸失去探究的動力與學習的興趣。因此,運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要設計出豐富多樣的提問形式,帶給學生新鮮的感受,以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
(一)寓問題于趣味故事中
小學生喜愛聽故事、講故事,將枯燥的問題與趣味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更能增強問題的趣味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引發(fā)學生探究動機,使得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的愉悅氛圍中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寓問題于多媒體中
多媒體課件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的語言描述與講解,采用多媒體來展現問題,更能將學生帶入一個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中,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這不僅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發(fā)學生想象,激活學生思想,更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更利于問題的解決。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桂森山水的風光圖,讓學生思考怎樣來描繪桂林的山與水。這樣便可以引起學生主動思考,并使學生產生積極閱讀的興趣,來看一看作者是如何來描寫的。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除了直接提出問題外,還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來設計豐富多樣的提問方式,以此來增強提問的靈活性,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技巧,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對問題本身、提問方式與提問時機等進行全面的探索與實踐,以期使提問更加精彩,使之成為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