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斌 劉運海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神經科,湖南 長沙 410008)
部分失眠屬于臨床慢性睡眠障礙性疾病范疇,抑郁性失眠(DDI)及心理生理性失眠(PPI)屬于常見的慢性睡眠障礙性疾病。PPI也是一種原發(fā)性的或為條件學習性的失眠癥狀〔1〕。多導睡眠圖又被稱作“睡眠腦電圖”,對失眠患者的臨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旨在比較DDI和PPI患者多導睡眠圖特征。
1.1臨床資料 DDI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60~88〔平均(66.5±4.2)〕歲;病程(2.6±1.2)年;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睡眠醫(yī)學研究會提出的睡眠障礙國際分類標準及睡眠紊亂情感障礙的相關標準〔3〕,快動眼潛伏期縮短為不足80 min。PPI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61~92〔平均(68.6±5.4)〕歲;病程(2.8±0.6)年;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睡眠醫(yī)學研究會提出的睡眠障礙國際分類標準〔4〕。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要求在實驗室睡眠3晚,前兩晚使患者逐漸適應實驗室環(huán)境,減少對腦電波測試的差異性,第3晚進行正式的檢測。檢測時,每1位受試者單獨進行,取安靜、受試者前兩晚睡眠的實驗室,室溫調節(jié)在15~26 ℃,于另一間房間旋轉各類檢測儀器,其余設置與受試者前兩夜環(huán)境和條件一致。采用P&D-9600型睡眠呼吸記錄分析系統(北京泰達新興醫(yī)學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檢測分析。
1.3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總受試時間、睡眠期時間、睡眠潛伏期、排除覺醒期的睡眠時間、覺醒時間、>5 min醒覺次數、醒起時間,并計算覺睡比(醒覺時間與排除覺醒期的睡眠時間比值)、睡眠維持率(排除覺醒期的睡眠時間與睡眠期時間的比值)和睡眠效率(排除覺醒期的睡眠時間與總受試時間比值)??偸茉嚂r間指從受試者入室躺好并關燈開始計算,直至完全覺醒后開燈為止的總時間;睡眠期時間指受試者自睡眠起始直至覺醒時的經歷時間;睡眠潛伏期指從開始進行記錄時直至1期睡眠出現的時間;醒起時間指從受試者起床時直至起床之間的時間;覺醒時間指受試者在睡眠過程中每次覺醒的時間總和。監(jiān)測和記錄受試者快動眼睡眠潛伏期(受試者入睡起直至首次快動眼發(fā)生的時間)、快動眼時間(受試者整夜快動眼的時間總和)及快動眼周期數(受試者整夜的快動眼出現次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
2.1睡眠進程 兩組總受試時間、睡眠期時間、睡眠潛伏期、排除覺醒期的睡眠時間、覺醒時間、>5 min醒覺次數、醒起時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睡眠質量評價 兩組受試者覺睡比、睡眠維持率和睡眠效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3快動眼睡眠 DDI組快動眼睡眠潛伏期明顯低于PPI組(P<0.01);DDI組快動眼周期數明顯高于PPI組(P<0.05);兩組快動眼時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1 兩組睡眠進程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受試者睡眠質量評價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快動眼睡眠情況比較±s)
DDI屬于抑郁障礙引發(fā)的一種核心病理癥狀,患者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且正常睡眠的維持時間較短,易于覺醒或早醒。PPI也被稱為原發(fā)性失眠,患者由于興奮不安、思慮過度、焦慮煩惱等各類因素而引起精神上的不良,進而誘發(fā)失眠癥狀。PPI的發(fā)病臨床表現與DDI極為相似,患者均出現難以入眠或早醒等影響正常睡眠的反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的精神狀況和工作生活,也給家庭和親人帶來負擔〔5,6〕。老年人群由于生活和精神上的壓力、孤獨等不良身心感受而誘發(fā)的DDI和PPI較為常見,再加上老年人自身睡眠時間相對較短,易覺醒,在DDI和PPI的困擾下休息不佳,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到患者機體的各臟器,縮短患者生命。DDI以具有鎮(zhèn)靜作用的減輕抑郁類藥物治療,PPI以催眠類、邊緣系統神經元活動抑制類藥物等治療。因而臨床的準確診斷對于有效施治具有重要意義,一旦出現誤診,可能在制定治療方案時相差甚遠,不僅不能達到預計的治療效果,還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給患者帶來身心的雙重打擊〔7〕。
人在整個睡眠過程中,一共分為5個階段,而不同階段腦電波表現形態(tài)不同,一般來說,最后一個階段被稱作為“快動眼睡眠”,也被稱為同步睡眠、異相睡眠或快波睡眠,該階段睡眠者表現為眼球快速跳動、心跳不規(guī)則、呼吸節(jié)奏不規(guī)律等現象,且該階段睡眠者較能被叫醒。快動眼睡眠潛伏期、快動眼時間和周期數是評價快動眼睡眠期的3項重要指標。張園等〔8〕研究表明,DDI快動眼活躍在失眠患者中表現明顯,且快動眼潛伏期明顯縮短,而PPI患者的快動眼潛伏期無明顯變化。本研究提示DDI對于患者快動眼的活躍度有提升作用,且作用顯著,因而可考慮將快動眼睡眠潛伏期和快動眼周期數作為診斷的特異性標準來區(qū)分DDI和PPI。
4 參考文獻
1張 磊,馬燕桃,李瑞芳,等.主訴失眠的門診就診者主客觀評估的睡眠質量與生命質量〔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10):746-8.
2Sivertsen B,Krokstad S,Overland S,etal.The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association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e Hunt-2 study 〔J〕.J Psychosom Res,2009;67(2):109-12.
3陳發(fā)展,陸崢.抑郁性失眠的藥物治療〔J〕.世界臨床藥物,2011;32(4):33-4.
4史恒軍,游國雄,王彬源,等.40例老年心理生理性失眠的多導睡眠圖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8;14(3):247-9.
5張 鵬,李雁鵬,趙忠新,等.失眠患者與健康人睡眠感知水平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8;8(3):109-12.
6戚 朦,趙廣宇,宿長軍,等.成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颊叨鄬邎D及臨床特征分析性差異〔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1;27(11):1237-9.
7胡 靜,高覺民,劉蘭英,等.應用多導睡眠圖評價針灸治療失眠癥的效果〔J〕.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11;18(4):220-3.
8張 園,蔣曉江.抑郁性失眠的藥物治療進展〔J〕.重慶醫(yī)學,2009;38(10):1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