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個人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毙W生的閱讀主要包括課內(nèi)和課外閱讀?,F(xiàn)在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那么如何讓他們對閱讀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并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結(jié)合起來,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呢?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安排于課堂教學之前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這給學生理解文本帶來了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先進行相關(guān)知識的課外閱讀,不但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還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如《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一課,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并不了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張揚個性,他們所處的時代是網(wǎng)絡飛速發(fā)展,學術(shù)見解百花齊放的年代。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人們怎么會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觀點不同怎么就會遭受如此大的壓力,所以更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伽利略不迷信權(quán)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但是,如果在預習的時候,學生閱讀了伽利略的資料,了解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了教皇對科學家的迫害,了解了伽利略正是因為這次成功的挑戰(zhàn)不再被比薩大學聘用,可他依然堅持追求真理,那么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有了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人物更加豐滿,學生理解課文也會更加深入。
二、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與所學課文內(nèi)容有密切聯(lián)系的課外資料,既能疏通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初學課文時補充多種信息,激發(fā)閱讀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睂W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chǎn)生主動需求。
例如,上四年級“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一組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談談所知道的我國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景觀,當學生介紹不全時,教師再用圖片和小標題簡單地介紹我國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29處景觀,學生很快就對它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告訴學生,課本里只向我們展示了其中的三處文化遺產(chǎn):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其余的要我們自己去找資料學一學,學生的課外閱讀激情很快就調(diào)動起來。
2.深讀課文時滲透課外內(nèi)容,加深閱讀理解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感悟,在感悟時滲透多種內(nèi)容,擴大閱讀量,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教材中存在著不少的教學難點,這些難點如果純粹通過教師的口頭講解來教學,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知半解。我們不妨嘗試著讓學生自己閱讀與課文難點相關(guān)的補充材料,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一夜的工作》最后一段:“……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很顯然,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不懂:明明作者只看見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怎么卻說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出示了教學參考書上的閱讀材料。
周總理的一天
時間: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時已患重?。?/p>
下午三時起床
下午四時與尼雷爾會談(五樓)
晚七時陪餐
晚十時政治局會議
晨二時約民航同志開會
晨七時辦公
中午十二時去東郊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和王后
下午兩時休息
學生閱讀后,馬上感悟到:總理太忙了,他一天的休息時間居然只有兩個小時。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這是從周總理工作表中隨意抽出的一天,周總理每天都是這樣辛勤地工作。不用多說,學生再讀“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一句話時,他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便不再是一個夜晚的情景,他們“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終繁忙的總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鞏固時巧妙運用,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
積累是為了運用,運用是拓展閱讀的目的,課堂上設計形式多樣的開放問題,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內(nèi)外積累盡情地表達出來,既能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又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老舍筆下的《貓》既古怪又可愛;《母雞》既讓人討厭又讓人肅然起敬。學完課文后,學生們也躍躍欲試。教師就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用文字片段來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沒多久,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誕生了:有執(zhí)著忠誠的小狗,有淘氣可愛的接吻魚,有調(diào)皮機靈的小猴子,有既笨又聰明的小烏龜……
三、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延伸于課堂教學之后
結(jié)合課堂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可選擇同類作品與課內(nèi)作品進行對比鑒賞。在鮮明的對比中,作品的特點更加清晰,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入,學生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感所向。同時,在比較閱讀中,學生的鑒賞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不再人云亦云。
例如,在執(zhí)教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一課時,學生們被梅花那傲視寒冷,笑對群芳的氣魄所震撼。此時,教師適時補充閱讀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一個寂寞,孤獨的梅花形象躍然紙上。這時,教師適時留下一個課后思考題:是什么讓同樣的花朵具有如此大的反差?鮮明的對比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課后,學生們查背景,剖析句子,最終得出結(jié)論:作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心胸氣度不同、處事態(tài)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立意不同。毛澤東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賦予了梅花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形象,體現(xiàn)的是詞人開闊的胸襟和偉大的氣魄。而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借梅花不爭艷斗寵,任憑百花妒忌排斥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抗金的堅定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在課內(nèi)、課外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從多個角度找尋答案,對文本的挖掘更加深刻。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同一個事物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發(fā)掘出不同的內(nèi)涵。這不正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鑒賞嗎?
英國教育部部長布朗奇說:“每當我們翻開書頁就等于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心靈的,莫過于學習閱讀?!遍喿x是積累,寫作是創(chuàng)造,豐富的閱讀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學生只有通過課外閱讀,獲得大量的語文資源,才能不斷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我們將課外閱讀與課內(nèi)閱讀相結(jié)合,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責編劉宇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個人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毙W生的閱讀主要包括課內(nèi)和課外閱讀?,F(xiàn)在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那么如何讓他們對閱讀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并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結(jié)合起來,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呢?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安排于課堂教學之前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這給學生理解文本帶來了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先進行相關(guān)知識的課外閱讀,不但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還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如《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一課,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并不了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張揚個性,他們所處的時代是網(wǎng)絡飛速發(fā)展,學術(shù)見解百花齊放的年代。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人們怎么會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觀點不同怎么就會遭受如此大的壓力,所以更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伽利略不迷信權(quán)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但是,如果在預習的時候,學生閱讀了伽利略的資料,了解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了教皇對科學家的迫害,了解了伽利略正是因為這次成功的挑戰(zhàn)不再被比薩大學聘用,可他依然堅持追求真理,那么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有了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人物更加豐滿,學生理解課文也會更加深入。
二、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與所學課文內(nèi)容有密切聯(lián)系的課外資料,既能疏通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初學課文時補充多種信息,激發(fā)閱讀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chǎn)生主動需求。
例如,上四年級“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一組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談談所知道的我國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景觀,當學生介紹不全時,教師再用圖片和小標題簡單地介紹我國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29處景觀,學生很快就對它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告訴學生,課本里只向我們展示了其中的三處文化遺產(chǎn):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其余的要我們自己去找資料學一學,學生的課外閱讀激情很快就調(diào)動起來。
2.深讀課文時滲透課外內(nèi)容,加深閱讀理解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感悟,在感悟時滲透多種內(nèi)容,擴大閱讀量,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教材中存在著不少的教學難點,這些難點如果純粹通過教師的口頭講解來教學,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知半解。我們不妨嘗試著讓學生自己閱讀與課文難點相關(guān)的補充材料,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一夜的工作》最后一段:“……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很顯然,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不懂:明明作者只看見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怎么卻說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出示了教學參考書上的閱讀材料。
周總理的一天
時間: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時已患重病)
下午三時起床
下午四時與尼雷爾會談(五樓)
晚七時陪餐
晚十時政治局會議
晨二時約民航同志開會
晨七時辦公
中午十二時去東郊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和王后
下午兩時休息
學生閱讀后,馬上感悟到:總理太忙了,他一天的休息時間居然只有兩個小時。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這是從周總理工作表中隨意抽出的一天,周總理每天都是這樣辛勤地工作。不用多說,學生再讀“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一句話時,他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便不再是一個夜晚的情景,他們“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終繁忙的總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鞏固時巧妙運用,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
積累是為了運用,運用是拓展閱讀的目的,課堂上設計形式多樣的開放問題,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內(nèi)外積累盡情地表達出來,既能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又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老舍筆下的《貓》既古怪又可愛;《母雞》既讓人討厭又讓人肅然起敬。學完課文后,學生們也躍躍欲試。教師就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用文字片段來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沒多久,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誕生了:有執(zhí)著忠誠的小狗,有淘氣可愛的接吻魚,有調(diào)皮機靈的小猴子,有既笨又聰明的小烏龜……
三、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延伸于課堂教學之后
結(jié)合課堂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可選擇同類作品與課內(nèi)作品進行對比鑒賞。在鮮明的對比中,作品的特點更加清晰,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入,學生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感所向。同時,在比較閱讀中,學生的鑒賞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不再人云亦云。
例如,在執(zhí)教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一課時,學生們被梅花那傲視寒冷,笑對群芳的氣魄所震撼。此時,教師適時補充閱讀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一個寂寞,孤獨的梅花形象躍然紙上。這時,教師適時留下一個課后思考題:是什么讓同樣的花朵具有如此大的反差?鮮明的對比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課后,學生們查背景,剖析句子,最終得出結(jié)論:作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心胸氣度不同、處事態(tài)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立意不同。毛澤東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賦予了梅花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形象,體現(xiàn)的是詞人開闊的胸襟和偉大的氣魄。而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借梅花不爭艷斗寵,任憑百花妒忌排斥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抗金的堅定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在課內(nèi)、課外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從多個角度找尋答案,對文本的挖掘更加深刻。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同一個事物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發(fā)掘出不同的內(nèi)涵。這不正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鑒賞嗎?
英國教育部部長布朗奇說:“每當我們翻開書頁就等于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心靈的,莫過于學習閱讀?!遍喿x是積累,寫作是創(chuàng)造,豐富的閱讀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學生只有通過課外閱讀,獲得大量的語文資源,才能不斷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我們將課外閱讀與課內(nèi)閱讀相結(jié)合,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責編劉宇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個人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毙W生的閱讀主要包括課內(nèi)和課外閱讀?,F(xiàn)在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那么如何讓他們對閱讀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并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結(jié)合起來,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呢?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安排于課堂教學之前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這給學生理解文本帶來了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先進行相關(guān)知識的課外閱讀,不但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還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如《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一課,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并不了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張揚個性,他們所處的時代是網(wǎng)絡飛速發(fā)展,學術(shù)見解百花齊放的年代。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人們怎么會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觀點不同怎么就會遭受如此大的壓力,所以更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伽利略不迷信權(quán)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但是,如果在預習的時候,學生閱讀了伽利略的資料,了解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了教皇對科學家的迫害,了解了伽利略正是因為這次成功的挑戰(zhàn)不再被比薩大學聘用,可他依然堅持追求真理,那么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有了背景資料的補充閱讀,人物更加豐滿,學生理解課文也會更加深入。
二、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與所學課文內(nèi)容有密切聯(lián)系的課外資料,既能疏通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初學課文時補充多種信息,激發(fā)閱讀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睂W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chǎn)生主動需求。
例如,上四年級“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一組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談談所知道的我國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景觀,當學生介紹不全時,教師再用圖片和小標題簡單地介紹我國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29處景觀,學生很快就對它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告訴學生,課本里只向我們展示了其中的三處文化遺產(chǎn):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其余的要我們自己去找資料學一學,學生的課外閱讀激情很快就調(diào)動起來。
2.深讀課文時滲透課外內(nèi)容,加深閱讀理解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感悟,在感悟時滲透多種內(nèi)容,擴大閱讀量,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教材中存在著不少的教學難點,這些難點如果純粹通過教師的口頭講解來教學,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知半解。我們不妨嘗試著讓學生自己閱讀與課文難點相關(guān)的補充材料,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一夜的工作》最后一段:“……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很顯然,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不懂:明明作者只看見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怎么卻說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出示了教學參考書上的閱讀材料。
周總理的一天
時間: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時已患重?。?/p>
下午三時起床
下午四時與尼雷爾會談(五樓)
晚七時陪餐
晚十時政治局會議
晨二時約民航同志開會
晨七時辦公
中午十二時去東郊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和王后
下午兩時休息
學生閱讀后,馬上感悟到:總理太忙了,他一天的休息時間居然只有兩個小時。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這是從周總理工作表中隨意抽出的一天,周總理每天都是這樣辛勤地工作。不用多說,學生再讀“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一句話時,他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便不再是一個夜晚的情景,他們“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終繁忙的總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鞏固時巧妙運用,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
積累是為了運用,運用是拓展閱讀的目的,課堂上設計形式多樣的開放問題,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內(nèi)外積累盡情地表達出來,既能使課內(nèi)外知識融會貫通,又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老舍筆下的《貓》既古怪又可愛;《母雞》既讓人討厭又讓人肅然起敬。學完課文后,學生們也躍躍欲試。教師就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用文字片段來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沒多久,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誕生了:有執(zhí)著忠誠的小狗,有淘氣可愛的接吻魚,有調(diào)皮機靈的小猴子,有既笨又聰明的小烏龜……
三、將課外閱讀有目的地延伸于課堂教學之后
結(jié)合課堂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可選擇同類作品與課內(nèi)作品進行對比鑒賞。在鮮明的對比中,作品的特點更加清晰,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入,學生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感所向。同時,在比較閱讀中,學生的鑒賞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不再人云亦云。
例如,在執(zhí)教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一課時,學生們被梅花那傲視寒冷,笑對群芳的氣魄所震撼。此時,教師適時補充閱讀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一個寂寞,孤獨的梅花形象躍然紙上。這時,教師適時留下一個課后思考題:是什么讓同樣的花朵具有如此大的反差?鮮明的對比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課后,學生們查背景,剖析句子,最終得出結(jié)論:作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心胸氣度不同、處事態(tài)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立意不同。毛澤東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賦予了梅花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形象,體現(xiàn)的是詞人開闊的胸襟和偉大的氣魄。而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借梅花不爭艷斗寵,任憑百花妒忌排斥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抗金的堅定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在課內(nèi)、課外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從多個角度找尋答案,對文本的挖掘更加深刻。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同一個事物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發(fā)掘出不同的內(nèi)涵。這不正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鑒賞嗎?
英國教育部部長布朗奇說:“每當我們翻開書頁就等于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心靈的,莫過于學習閱讀?!遍喿x是積累,寫作是創(chuàng)造,豐富的閱讀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學生只有通過課外閱讀,獲得大量的語文資源,才能不斷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我們將課外閱讀與課內(nèi)閱讀相結(jié)合,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