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天娥
摘要:在學科教學中,要運用談話法、講述法、實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多形式全方面進行,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運用的提問就是教學中的談話法,它是教學語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很好地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較之于講述法,更能調(diào)動學生頭腦,讓學生參與積極思考。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提問的技巧和方法,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190-01
提問作為初中語文課堂的“常規(guī)武器”,是教學中運用的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如果想要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濃烈的學習欲望,課堂提問必須有藝術。有藝術的提問,常會像磁鐵石一般吸引著學生。
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很多,但真正有效的卻不多,大多都是效果不佳,甚至沒有什么效果的提問。一是教師的提問頻率過高。傳統(tǒng)課堂中的“滿堂灌”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師的“滿堂問”,整堂課都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沒有主動性,沒有自主性,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思維受到限制。二是教師所提問題的質(zhì)量不高。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不經(jīng)學生思考就能回答,課堂教學時間被浪費了,達不到啟發(fā)學生的作用;有些問題又太難,學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解答,不利于學生積極思維;三是有些提問過于急于求成。問題提出不久,學生還沒有深入思考,或是沒有開始思考就結束問題,壓抑了學生的思維。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問什么、怎么問,能夠問出藝術呢?
一、提問要有坡度
提問不能一味太簡單,太簡單,學生就不會去思考,就達不到效果,但是如果太難,學生又無從思考,也達不到訓練的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要由簡易到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入,讓學生能夠一點一點提高,逐步深入提高,學生學習不覺得困難。要達到這個要求,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難易程度上下功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水平,設計能夠真正起到訓練作用的問題,問題要難易恰當,要分層次,讓學生個個都有思考的機會,人人都能回答的平臺。
二、提問要有多樣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睂W生學習的興趣是內(nèi)在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會精神振作,才會積極地去思考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內(nèi)容和根據(jù)中學生喜歡探究新異事物的特點,提出多樣性問題,這可以使學生大腦皮層產(chǎn)生重錘敲擊般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如在教《紫藤蘿瀑布》,我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和學生好奇的心理,抓住開篇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停住了腳步?”這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馬上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從課文的題目入手,分析課題的短語結構,理清文章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童年時代的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怎樣的?”通過這一引導,學生迅速理清作者的基本思路和意圖。
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的行為,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動精神,充分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思維,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提問活動中來,因此在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主動質(zhì)疑。如在教《第一次真好》時,由于篇幅不長,內(nèi)容淺顯,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提出問題,并在全班進行交流。結果學生不僅將字詞,文章主要內(nèi)容等掌握得很好,還設計出一系列較有價值的問題,比如:“文中寫了哪些“第一次”?“好”在哪里?文章詳略是如何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第一次真好”蘊涵著作者怎樣的感情?”等等。更為可喜的是,他們的思維竟然深入到了對語言的品味和對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挖掘,像“愿你們珍重第一次”為什么用“珍重”而不是“珍惜”?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能嘗試?通過對這些個問題的探討,同學們懂得了遣詞造句和文章主題正確鮮明的重要,他們甚至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明白了像賭博、吸毒等行為,雖然新鮮刺激,卻永遠都不可以嘗試的道理……
如果一個人對某些事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投入,學習也是這樣。用多樣性的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之心,可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三、提問要有延展性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除了讓學生掌握課文內(nèi)容外,應該用問題為學生鋪就一條由課內(nèi)通往課外的興趣之路,把學生思維拓展到開闊閱讀上;也應將重點放在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方面,讓課堂真正變成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園地。
如教《行道樹》一文時,在學生理解了作者是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地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后,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延展性問題:“行道樹的精神品質(zhì)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lián)系起來?”在教《音樂巨人貝多芬》,我提出:“從貝多芬身上,你獲得哪些啟示?”在教《孫權勸說》,我提出:“你知道哪些關于讀書的詩句或名言?”在教《丑小鴨》,我設計延展性問題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去讀一些著作,擴大他們閱讀、思考的視野,提出:“在《安徒生童話和故事選》中,你還喜歡哪些作品?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等。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要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這才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都充滿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曾金秀.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J].成才之路,2011:19.
[2] 韓志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