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 要: 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國家的發(fā)展,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急需大批高層次人才,因此大批各類高校如春筍般涌現(xiàn)。二十世紀末,高校更是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招。二十一世紀,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yè)基地,人才的需求發(fā)生了改變——技術型人才,特別是技工型人才急缺。有著專業(yè)技術特色的職業(yè)學校的發(fā)展被提上了中央國務院的日常議程。
關鍵詞: 分層教學 問題意識 贊美式教育 批評式教育 中職數(shù)學教學
一、學生學情分析
職業(yè)中學的學生在進校時,文化基礎比較差,然而專業(yè)技術的學習,沒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對于學生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數(shù)學,是研究現(xiàn)實世界的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的一種基本工具。然而抽象的數(shù)學學習,對于職業(yè)中學的學生來說,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痛苦。那如何讓學生“學會”數(shù)學,更要“會學”數(shù)學呢?從數(shù)學學習的特點看: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是把新知識納入原認知結構之中,并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新的數(shù)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是個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課堂上僅僅限于“聽懂”,能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人不多,參與意識非常淡薄,這種情況與數(shù)學學習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我通過所觀察了解,將學生的問題歸結如下。
(一)學無章法,學習方法滯后。
面對學習內容的深化,學習要求的提高,教學方法的更新,部分學生采用的方法不科學,如“經常臨時抱佛腳,考前突擊復習”,能夠“做好預習、復習工作”的很少;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只對知識作孤立理解,呆板記憶,而不善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分析組合,能夠“經常概括、歸納數(shù)學知識”的學生更少。
(二)知而不行,依賴心理嚴重。
不少學生學習依賴性強,如“做作業(yè)時常常對答案、抄答案”,學習上主動追求知識,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意識相當薄弱。在改進學法上表現(xiàn)得是知而不行,只有認識而無行動,更談不上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輕于訓練,知識掌握不實。
知識來源于實踐,數(shù)學知識更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經常做題是十分重要的,數(shù)學題型多,涉及面廣,變化無窮,多做題,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但大多數(shù)職業(yè)中學學生輕視數(shù)學課,平時缺少訓練,上課聽過,作業(yè)做過就完事。據(jù)我調查:“經??匆恍?shù)學課外參考書”的學生僅占1%,“平時會,考試忘”的占將近一半。
(四)基礎差,學習情緒低落。
對學習數(shù)學沒有信心,怕數(shù)學。不少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情緒低落,或因屢試屢敗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導致學習信心不足,或者由于進入職高而對前途失去信心,導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不能單純地“指導”,必須在將學法指導有機地、適時地滲透在教法中的同時,結合職高學生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才能起到循循善誘的作用。同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更要加強教學活動過程的管理。
二、教學過程的設定
(一)“吃蘿卜”的誘惑。
職中學生,經歷了升學的壓力,面臨著擇業(yè)的壓力,學習的目的性比初中階段更明確,這時的“不想學”主要不是主觀問題,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首先應當解決的是“不會學的問題”,要喚醒他們的學習信心,開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
1.低起點
低起點是讓學生從基礎的知識層面起步,使基礎差的學生不感到困難,引導他們進入主動積極探索的狀態(tài),確保他們容易取得成功,從而產生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激起求知的強烈愿望,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分層教學
職高學生基礎不一,對于學習的反應和接受快慢不同,所以教師在授課前要對學生有初步了解,在授課過程中進行無形分層,分層教學,如講課的例題及作業(yè),要進行層次鮮明的設置,那么難度明顯跳躍的設問就會對已獲得成功感的基礎差的學生產生刺激效應,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始階段,我們注意降低教學要求,在練習與測驗中讓學生取得更多的成功。經過近一個階段的調整,多次的成功將燃起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主動積極的學習活動,能改變學生學習能力低下的狀況。學生的信心復蘇了,不再滿足學習的低水平。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地因勢利導,拓寬知識面,加大練習梯度,強化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因勢利導,把握“勢”很重要。要求要適度,過低,缺乏刺激,不能吊起學生的胃口;過高,欲速不達,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的做法是針對職中學生的特點,設置一系列的訓練題。以“夠一夠,碰得著,跳一跳,摘得到”為原則,通過系列化的練習,使學習成為內在的“張力”,不斷地奮力向上。高一點,再高一點,通過逐漸提高成功水平,激勵學生獲取更高水平的成功。
(二)“種蘿卜”的培訓。
解決了“不會學、不想學”的問題,那么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意識和積極態(tài)度呢?
1.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人們總是認為在課堂上解決了所有的問題,或者所有的學生把知識都學會了,都能解決問題了,那么這就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最完美的課。但是現(xiàn)在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堂課下來,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建構起知識體系——除非教師硬性抹殺學生的思維。因此,一堂課下來,應當給學生留下問題,要讓學生帶著新的疑問走出教室,與同伴或老師共同探究。所以說沒有問題的課不能稱之為成功的課。
以前,教師認為做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現(xiàn)在我們認識到: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構建他們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在“解三角形”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解決三角形中未知參量的方法:“SAS、AAS、SSS、ASA”,最后給出實際思考題:“水泥廠的樁基的設定”需要哪些數(shù)據(jù),又如何獲得?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為了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包括跨學科學習的機會)。學生在課題探究的過程中,運用和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使學習更有針對性與實用性。同時,這種學習也為教師提供了與學生建立“學習伙伴關系”的機會,師生可以圍繞項目的實施進行交流和探討,民主對話,共尋真理。
2.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認知方面的信息傳遞、能力方面的示范傳授,而且包括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例如。合理安排座位,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以飽滿的熱情、適當?shù)募で?、師生間真摯的友情等教師良好的主導情緒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以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引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問題的主動思索,促成學生的積極情感。
事實證明,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積極的主動情緒和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情感因素,能有效地引發(fā)、激發(fā)、促成學生產生積極情感,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人生態(tài)度。
三、教學活動過程的管理
贊美式的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流,可是這種教育是萬能的嗎?贊美式教育起源于美國,但歷史并不久遠。在經歷了越戰(zhàn)、水門事件、石油危機、經濟萎靡等“挫折”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進入了一個重樹信心的時代。美國人開始把少兒教育問題提升到提高自尊的高度。一些美國育兒專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宣傳鼓動更強化了這種觀念?!白宰稹币辉~成了人人掛在嘴邊的時髦字眼,有些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提高自尊”培訓班。不僅如此,“自尊”更在有些美國人當中形成某種程度的心理障礙:一些教師不再用象征不及格的紅筆打分,不再糾正學生的文法和拼寫錯誤,事情愈發(fā)走向極端。一些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認為,自尊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十分重要,因為從小就覺得自己沒有用的孩子會在心理上先垮掉,這往往會為犯罪打下伏筆,但他們同時也指出,贊美與提高自尊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不實的夸獎和贊美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反而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為看似不懂事的孩子,其實也能分辨出大人夸獎言辭的真?zhèn)巍T谫澝拉h(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與遭受過批評的孩子相比,更難承受批評的挫折。中國民諺說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多些批評,少些贊美,其實并不是壞事。英國政府更是將批評式教育寫入了國家法律。
有時課堂上有幾個學生打瞌睡、開小差、吵吵鬧鬧,有的教師雖感嘆:我怎么總是會遇到這么調皮的學生?卻對此現(xiàn)象不聞不問,照樣上課,或對他們沒有辦法,只能放任自流。逆向的贊美,他們就會認為這種行為沒什么大不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這些行為是正常的一種畸形意識。這種意識對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極其不利。如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行為,并上好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在這方面,我認為要做到:善于觀察,嚴格管理。當你在講課時,當你在思考課堂內容時,你必須時時刻刻觀察每一位同學,觀察他們的神態(tài),學生的一舉一動必須在你的掌控之中。只有及時發(fā)現(xiàn)睡覺的同學,做小動作的同學,分神的同學,甚至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才能及時提醒他們、制止他們,讓他們回到正常的教學秩序中。這就在無形中為他們今后進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培養(yǎng)了良好的習慣。
有矛就有盾,有贊美就應該有批評,兩者有機結合,一張一弛,教學秩序就會穩(wěn)定,教學效果就會增強。
參考文獻:
[1]方元山.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鄭金洲主編.參與教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