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她是“女作家中唯一一位卓然立于男作家群中而毫不遜色的女作家”,她以女性身份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20世紀宋詞研究中僅次于蘇軾的第二大研究“熱點”。
關鍵詞: 李清照 詩詞 藝術成就 叛逆性格 愛國情懷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濟南人。文格非,母王狀元拱辰孫女,皆工文章”(《宋史·文苑傳》)?!端问贰だ罡穹莻鳌吩疲骸芭逭?,詩文尤稱于時?!蓖踝啤侗屉u漫志》卷二云:“作長短句,能曲盡人意。輕巧夾新,姿態(tài)百出?!崩钋逭帐侵袊缘淖慨惔嬖冢侵袊妷x煌的存在。
一、春山淡冶而如笑——李清照在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
清人李調元《漁村詞語》卷三云:“易安居士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須壓倒須眉?!彼膫魇涝~作總共不過五十首,卻名滿天下,影響堪與李白、杜甫、蘇軾比肩。李清照的詩詞不僅善于捕捉細小生動的意象表現(xiàn)情感的細膩和微妙變化,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轉》),而且能融情入景,善于用典。不僅能對女主人公的神態(tài)動作做細膩的描寫,將“愁”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而且善借神語傳說表達自己的情感,如“獨抱龍愁無好夢”(《蝶戀花·暖玉請發(fā)出破凍》)。她是婉約的盟主,最善于寫女性感受,不管是喜悅溫馨的愛情,還是悵惆悲切的哀怨,都寫得細膩逼真,并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不僅比“男子作閨音”更真切自然,而且改變了男子一統(tǒng)文壇的傳統(tǒng)格局。
清人俞正燮于《易安居士事輯》中言道:“易安幼有才藻……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賀方回、黃魯直出,始能知之,而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少游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苯圆患耙装苍~。
江山代有才人出,就在一代文豪蘇東坡似江日西墜時,孔孟之鄉(xiāng)的紅妝少女李清照如一輪新月,橫空出世,成為繼柳永之后神州文壇上的一顆璀璨明星,開創(chuàng)了跟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分庭抗禮的婉約派。
世界著名百科全書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時必須評價李清照,如《不列顛百科全書》說“李清照是一位偉大的女詞人,在中國詞壇的第一流代表人物中,她應該名列前茅”。
二、“獧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村”——李清照的叛逆性格
李清照敢于作詩譏諷公公趙挺之,“以下犯上,炙手可熱心可寒”,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杜甫《麗人行》中的詩句:“炙火可寒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痹凇芭訜o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李清照的離異再嫁更能顯示出她的叛逆性格。關于她這段不幸的婚姻,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了起訴后夫的簡單過程:“紹興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監(jiān)諸軍審計司張汝舟屬吏,以汝舟妻李氏訟其妄增舉數(shù)入宮也。其后有司當汝舟私罪徒,詔除名,柳州編管。”
李清照在《校肉翰綦公崇禮啟》中描繪誤嫁張汝舟的經(jīng)過:“既爾蒼皇,因成造次,信被如簧之說,或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澠俛難言,優(yōu)柔莫訣,呻吟未定,強似同婦?!贝笠鉃椋赫`嫁張汝舟是倉促中的錯事,她病重乏智“所謂牛蟻不分時”,張汝舟熱誠地向她示愛,其弟是老實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語,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張汝舟的假言假行,姐弟首鼠兩端時,迫不及待的張汝舟搶親般地將她迎回家。
王灼《碧雞漫志》說:“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jié)流蕩無依?!?/p>
這樁離婚案恰好顯露了李清照的個性光輝。她不僅在創(chuàng)作上獨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筆的地方痛下筆墨,為人也算得封建時代鳳毛麟角的奇女子。她果斷堅強,一旦認清了騙子的真相,決不姑息忍從,拖泥帶水,立即分道揚鑣,光明磊落地堅決離婚,表現(xiàn)出對封建禮教大無畏的反抗精神。
三、“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李清照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不是純粹意義上纏綿于離愁別恨的弱女子,她關心時局、愛國愛民。面對南北分裂的家國之悲,寫下了“南來尚覺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的不朽詩句;面對南宋朝廷茍安江南的可恥行徑,寫下了“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的詩篇。天才女詩人獨立長江頭,注視著東逝的流水和殘缺的河山,以悲壯的胸懷,吟誦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這是亡國之悲憤、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女詩人追思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在這里,她毫不吝嗇地獻出對項羽這樣一位悲情英雄的頌揚溢美之詞。她不僅是在贊嘆與緬懷千古的英烈,更是在激勵著同時代的真正男兒,義無反顧,共赴國難。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詩意跟抗金名將岳飛不謀而合,憂國憂民,壯懷激烈。《上樞密韓公》詩曰:“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連昌宮里桃應在,華萼樓頭鵲定驚。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p>
宋高宗趙構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顧江山社稷,二不管父兄在金蒙受苦難,情愿向金人大肆進錢獻物。他喜聽勸和說降之辭,而李清照不顧觸犯龍顏的危險,力主收復失地,維護國家尊嚴,特別是最后一句關于“長亂”的用典,既是對茍安妥協(xié)的南宋朝廷的一番逆耳忠言,更是對皇帝身邊“巧言者”的無情鞭撻,這是一種多么難能可貴的情操和品格,千載之后,仍能樹立自尊自立的民族信念。
總之,李清照的一生是悲苦不幸的一生,國恨家仇集于一身,正如《<金石錄>后序》所云:“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遽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在表達愁情時,又具有婉約的優(yōu)美和悲壯的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參考文獻:
[1]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諸葛憶兵.李清照個性成因及其表現(xiàn).東岳論叢,1997(3).
[3]張廷杰.李清照《詞論》寫作動因及其對南宋詞壇之影響.寧夏大學學報,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