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倩
(四川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 400031)
法語教學在中國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半個世紀以來,教育工作者逐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一系列有關法語學習的教材、練習冊和多媒體學習工具等。
令人惋惜的是,盡管法語教學大有起色,但是法語教學法卻鮮有改變。傳統(tǒng)教學法仍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導致學生只能作為聽眾,任務僅限于做筆記。老師在課堂中只單純扮演一個傳播知識的角色,而不是教會學生主動習得,導致學生難以發(fā)現學習的樂趣,更別說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為什么中國的法語教學會面臨如此尷尬的狀況呢?
首先,因為中國缺乏適應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法。現如今,盡管教學法的重要作用已經被承認,但是事實上,教師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教學上,都沒有給予教學法相應的重視。更由于教師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課程往往帶有教師的個人色彩。
其次,迫于法語專業(yè)四級和專業(yè)八級考試的壓力。全國法語專業(yè)四級和專業(yè)八級作為國內評定學生法語水平最具權威的考試,其出題的模式完全遵循傳統(tǒng)教學方法。為了達到令人滿意的過級率,教師不得不依賴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最后,學生在學習中態(tài)度被動。中國人不善于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這一性格主要歸因于之前長達十幾年強加在學生身上的以傳統(tǒng)教育為主的學校生活。從幼兒園階段直至高中畢業(yè),重復性機械性的學習模式壓抑了學生活潑、善于發(fā)現的天性,使其性格逐漸變得靦腆內斂。一些中國學生寧可背誦抄寫課文,也不愿意主動進行口語練習。老師不得不做出各種努力,幫助、鼓勵甚至強迫學生開口講話。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期待與需求,也為了嘗試解決這一教學上的難題,我們針對四川外國語大學南方翻譯學院法語系二年級的17名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這次問卷調查中,17名學生回答了以下三個問題:
1.作為法語專業(yè)的學生,你們認為,一堂成功的法語課是怎么樣的?
2.老師怎樣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對老師有什么特殊要求?
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我們從中總結出三個共同點。
首先,學生希望老師上課時不要照本宣科,能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課外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對于學生來說,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最重要。
其次,教師應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如:擴充詞匯量、講解語法和分析文章結構,等等。
再次,學生渴望在交流中學會交流,也就是說,學生想通過口語練習提高口語能力。學生表面的膽怯掩蓋了想要交流的愿望。事實上,與其坐在桌前聽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更愿意自己開口說話。
由此可見,在學生眼中,一堂成功的法語課不僅有趣,而且信息量大。
正如參加這次問卷調查的一名學生所說的:“我希望老師能寓教于樂,充分與學生互動,在互動中協(xié)調師生關系,師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p>
鑒于學生的要求,我們打算設計一堂閱讀課,在課堂中引入交際法,以此彌補學生的不足,即:口頭表達能力。
我們選擇了由馬曉宏編寫,外研社出版的法語教材《法語》中的一篇名為《法國高鐵溯源》的課后閱讀作為上課材料。試圖在這本公認以語法翻譯教學法為主的教材中加入交際法,讓學生在學習了語法詞匯知識之后另有所得。
在開始講解《法國高鐵溯源》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由法國國有鐵路公司拍攝的廣告,看完廣告后,我們立即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這則廣告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播放這則廣告的主要目的是在課程一開始就創(chuàng)造活躍的氣氛,在輕松的氣氛下,學生可以沒有負擔地開口說法語。因為僅了解語言結構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熟練地應用語言。
與此同時,學生還希望了解法國的文化。在當今全面開放的中國社會,語言無疑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同時文化又是加深彼此了解的最佳載體。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儀、電腦、幻燈片等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保證學生在說法語中了解法國文化。
在這次閱讀課中,我們在大屏幕上展示法國火車票打票機的圖片。通常情況下,沒有去過法國的中國學生并不會知道這個機器的名字與功能,這樣就能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面對學生的好奇,教師提問:
教師:Qu’est-ce que c’est? (這是什么? )
A學生:C’est une machine.(這是一個機器。 )
B學生:Elle est jaune.(它是黃色的。 )
C學生:Je ne sais pas,mais je vois la SNCF.(我不知道,但是我看見了法國國有鐵路公司的縮寫。)
每位學生的回答都是正確的,這是一個黃色的機器,在機器上方,我們能看到SNCF字樣的縮寫。教師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并用法語給學生解釋:這是一個打票的機器,我們稱它為打票機。
師生間的良好互動確保了課程的良性進展。由于互動,教師不再作為學生的對立面而存在,不再扮演控制者、監(jiān)控人,而成了組織者,甚至是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和意愿的主持人。要想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受益匪淺,教師就應如此。
為了讓師生互動達到較佳效果,我們在向學生講解《法國高鐵溯源》一文前,還教授了關于火車、購票等實用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語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教師首先在黑板上寫出與之相關的表達方式,如:
1.Bonjour,je voudrais acheter/réserver trois places pour Grenoble.
(您好,我想買/預定三張去格勒諾布爾的票。)
2.Quel jour voulez-vous voyager? Et à quelle heure?
(您打算買幾號幾點的票?)
3.Veuillez composter le billet avant l’accès du train.
(上火車前請打票。)
4.Nous avons pris des allers-simples ou des allers-retours?
(我們買的單程票還是往返票?)
5.Ecoutez,on annonce le départ de notre train du quai numéro trois.
(聽,廣播里說我們的火車??吭谌九_。)
學生可以借助以上的表達方式和自己已有的詞匯儲備編寫對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一人扮演顧客,一人扮演售票員,進行即興對話。通過對話這一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融入場景開口說話,而且可以加深對以上表達方式的記憶。
隨后,我們進入到《法國高鐵溯源》正文的學習。為了讓課堂能夠持續(xù)互動,在講解課文前,教師給學生五分鐘時間閱讀文章并回答幾個和課文有關的問題,然后由老師向學生提問。學生通過泛讀全文與思考這幾個問題,能對全文有大致了解,為之后的精讀精講打下基礎。
在文章詞匯表達方式的講解方面,我們可以依托傳統(tǒng)教學法,通過法語和母語交替解釋達到預期學習效果。
最后,我們要求每個學生歸納文章段落大意,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文章結構的把握。
1.教師應扮演的角色
何為稱職的老師?教師是一個思想者、一個決策者、一個動員者、一個教練員。
教師是一個思想者。他不僅有淵博的學識,而且能根據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
教師是一個決策者。他選擇教材、課程內容、課堂活動和課外資料,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是一個動員者。他鼓勵學生學習,將在課堂內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教師是一個教練員。他通過課上和課后練習訓練學生,通過這些訓練,教師從帶領學生到引導學生,最后實現學生自主獨立學習。
2.學生應扮演的角色
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自主學習。
魯賓和湯普森就自主學習能力曾說:“一切取決于你們自己,你們才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因素。成功與失敗在于你們自己的付出。”學生自身是學習過程最重要的因素。為了培養(yǎng)自學能力,學生需要不懈努力,通過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方式,全身心投入,以期獨立學習。
正如束定芳在《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一書中說:“外語教學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把外語看做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一樣,是一門知識課。實際上,外語學習完全是一種能力和技能的培養(yǎng),學生只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掌握外語?!痹谕庹Z教學中引入交際法迫在眉睫。筆者呼吁,教師應該面對現實問題,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現有的教學體制所造成的諸多限制,勇于實踐,在課堂中引入交際法,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讓他們能在真實環(huán)境下如同母語般自如地運用外語。
[1]Pierre Martinez.La didactique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6.
[2]Paul Cyr,Claude Germain.les stratégies d’apprentissage, CLE International,1998.
[3]JannieCourtillon.Elaborer un cours de FLE,Paris,Hachette,2003.
[4]Synergie Chine.Pologne,DrukarinaCyforwa EIKON PLUS,2007
[5]Synergie Chine.Pologne,DrukarinaCyforwa EIKON PLUS,2011.
[6]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