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瑞
摘要:詞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漢語中大量的近義詞也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留學生經常會出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偏誤。以“知道、認識、了解”為例,結合現代漢語語料庫和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的語料,分析常見偏誤,在此基礎上提出正確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知道;認識;了解;偏誤分析
漢語中有許多近義詞,意義非常相近,但又有細微的區(qū)別,往往會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難題。留學生知道這些近義詞的大概含義,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經常出現不恰當的情況。曾經有一個學生問我,“我知道你”、“我認識你”、“我了解你”這幾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在他的概念里,這三個詞是可以互換的,“我知道你”就等于“我認識你”,“我認識你”那么“我當然了解你”。
《現代漢語詞典》對這三個詞的解釋為:
[知道]對于事實或道理有認識;懂得:他~的事情很多/你的意思我~。
[認識]①能夠確定某一人或事物是這個人或事物而不是別的:我~他/他不~這種草藥。②指人的頭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感性~/理性~。
[了解]①知道得清楚:只有眼睛向下,才能真正~群眾的愿望和要求。②打聽;調查:先去~情況/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一下。
英文注釋是:
認識to know,to be familiar with, to recognize
了解to know,to understand
知道to know
教師如果單純從語義上去解釋可能不一定解釋得清楚。從這三個詞的英文譯文中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這三個詞的差別,學生會因為“to know”這個義項而把這三個詞混同。因此我從北京大學語料庫中搜集到這三個詞的部分語料,以期能從母語者的認知角度辨別這三個詞在語法、語義、語用上的差別。
一、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的“知道、認識、了解”
(一)“知道”?!爸馈笨梢詥为氉鲋^語,后面可以加“了”。還可以作及物動詞,后面跟賓語,賓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或處所。否定形式是前加“不”,還可以組成“~不~”的格式。
(二)“認識”?!罢J識”是動詞,可以單獨做謂語,后面可以加“了”。還可以作及物動詞,后面跟賓語,賓語一般是人。否定形式是前加“不”,還可以組成“~不~”的格式。另外還可以重疊為“認識認識”的格式,表示動量少的語法意義。另外,“認識”還可以作名詞。
(三)“了解”?!傲私狻笔莿釉~,可以單獨做謂語,后面可以加“了”。還可以作及物動詞,后面跟賓語,賓語可以是人或事物。否定形式是前加“不”,還可以重疊為“了解了解”的格式,表示動量少的語法意義。還可以組成“據了解”的固定用法,作獨立語。另外,“了解”還可以作名詞。
從這三個詞在語料庫中出現的用法及搭配中可以得出這三個詞是動詞,經常作謂語,后面搭配事物或人?!罢J識”后面的賓語一般是人,“了解”后面的賓語一般是事或物,“知道”的賓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地方(方位處所),其否定形式可以在前加“不”。
二、留學生偏誤分析
從對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分析中我們并不能發(fā)現三者的顯著區(qū)別,只是在語法方面有些細微的區(qū)別,語義方面和語用的差別并不明顯,按照前面總結的特點教給留學生這三個詞,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從留學生對這三個詞的實際使用情況分析,才能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因此我利用北京語言大學設計的留學生中介語語料庫的語料,檢索出留學生使用這三個詞時出現的偏誤,舉例如下:
(一)該用“了解”卻用了“認識”
1.對于一些名著也認·識·不少。
2.同時,我對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一些歷史古跡也頗有認·識·。
3.不僅欣賞了優(yōu)美風景,還是我認·識·了不少中國歷史文化。
(二)該用“知道”卻用了“認識
1.在世界上一些父母時時刻刻擔心子女,可我們都不認·識·。
2.閱讀不一定要認識每一個字的意思,但要大體上掌握文章的含義。
3.吸煙多么不好應該自己都認·識·,但就是戒不了。對于不吸煙的人來說,會多么煩啊。
(三)該用“了解”卻用了“知道”
大部分的人早晚都要結婚,那么男生該知·道·女生,女生該知·道·男生。
(四)該用“認識”卻用了“知道
1.當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班的學生都不知·道·同班的學生。
2.越知·道·越感興趣,中國是很有意思的國家。
從語料庫中所列的例子來看,留學生對這三個詞的使用比較混亂,錯誤相互交叉,很多時候都會出錯。
三、如何在教學中辨別“知道、認識、了解”
“了解”、“認識”與“知道”在語義上不一樣。先看“知道”和“了解”?!爸馈焙汀傲私狻倍际峭ㄟ^一定的方式獲得信息,但是,“知道”是基本的、淺層的;“了解”是比較多的、較為深入的,因此“了解”比“知道”所獲得的信息更多,“知道”的不一定都“了解”。這是“知道”和“了解”的區(qū)別。
再看“認識”和“知道”的區(qū)別。在認知水平的深度上,“認識”和“知道”屬于一個層次,都是較為基本的、淺層的,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是“認識”是直接獲得的感受,而“知道”是間接獲取的。我們說 “認識”一個人或一個地方就表示他一定直接見過那個人或去過那個地方,而“知道”并不一定去過或見過。
最后如同“了解”和“知道”的關系一樣,“了解”和“認識”的區(qū)別在于“了解”比“認識”更深入。換句話說,“了解”比“認識”所獲得的信息更多,“認識”的不一定都“了解”。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將這幾個詞放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辨析,教學就會變得簡單得多。如果教師給出如下語料供學生區(qū)別:
A:李麗以前做什么的,你了解嗎?
B:我不了解,我是最近才認識她的。
再比如:
我認識你,可是我不了解你,我不知道你喜歡什么。他認識你,也很了解你,他知道你喜歡做什么,喜歡吃什么,他是你的好朋友。
通過對這些語料的辨別,學生對“認識”和“了解”的區(qū)別大致上會有一個把握,教師還可以再給出以下例句:
認識:1.我認識你們。2.我認識這條路。
了解:1.你很了解我。2.你了解中國文化嗎?
知道:1.我知道日本的富士山。2.我知道桂林,可是我沒去過。
這些簡單的語料可以引導學生得出這三個詞的語法和語義參數,另外,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教師應該弄清楚,否則教師無法有目的、有意識地整理、收集并向學生提供有效語料。這種方法是為了讓學生多練習,但是實際上老師并不會因此而輕松,老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盡量用最合適、最簡單的例子讓學生掌握這三個詞的區(qū)別,讓學生自己體會,自己總結,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真正明白這三個詞的區(qū)別,并能在交際中正確使用。(作者單位:新鄉(xiāng)學院)
參考文獻:
[1]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Z].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3]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經常要思考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