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銀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線性代數(shù)》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學好這門課程的方法建議。
關鍵詞: 《線性代數(shù)》 課程教學 教學實踐 教學改革
《線性代數(shù)》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結論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計算復雜、技巧性強、邏輯性強;有明顯的幾何背景,研究方法新穎多樣。它是學生從比較具體的數(shù)學到抽象的公理化的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過渡,很多學生掌握不好。我院的學生多數(shù)是文科生,數(shù)學基礎比較差,學起來困難更大。有的學生雖然上課聽懂了,但是做起題來卻感到特別困難,很多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透,從而影響對后續(xù)數(shù)學課程甚至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如何使這門課程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這門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努力和嘗試。
一、把概念弄清楚,理解確切并且記住。
如果概念不清楚,模模糊糊,就沒有辦法運用概念進行邏輯推理,做題時就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學習中應當首先復習概念、定理、例題,然后再做作業(yè),從而使作業(yè)做得比較順利,更節(jié)約時間。更何況,如果沒有弄清楚概念,那么稍微變一下,學生可能就不會了。由于《線性代數(shù)》邏輯性強,后面的內容需要用到前面的概念、定理、性質,如果每次課上學的內容都沒有及時復習、消化,那么時間越長,學的概念、定理、性質越多,腦子里就會亂成一團麻,理不清頭緒,這樣學習后面的內容就會很吃力。而如果課后都能及時復習、及時消化,就會越學越順利。那么怎樣才能把概念弄清楚呢?一般來說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①首先弄清楚概念是怎么提出的?它的背景是什么?②這個概念的確切內容是什么?③多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幫助理解抽象的概念,特別是舉一些幾何上的例子比較直觀、形象。
二、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即運用概念和已知的定理、性質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
形式邏輯的一些基本常識是應當熟悉的。譬如,命題有四種形式:原命題,否命題,逆命題,逆否命題。若原命題正確,則逆否命題一定正確,但否命題和逆命題不一定正確。要能進行邏輯推理,就必須熟記概念和定理、性質,否則如同沒有武器就沒有戰(zhàn)斗力,即不知道怎樣做題。
三、學習每一章、每一節(jié)時,都要明確這章、這節(jié)要研究什么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這樣做,就有的放矢,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思路就清晰明了。如果堅持這么做,就能不斷學到方法,就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深入淺出,使抽象內容具體化。
線性代數(shù)課程的許多計算、結論及證明都是比較抽象的。例如n階行列式的計算,高階矩陣的運算,n個未知量的線性方程組求解等,因為其元素不可能全寫出來,因此其運算過程只能靠想象;另外一些重要概念,線性相關、線性無關,向量組的最大線性無關組,齊次與非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及矩陣的秩等,學生都難以接受。在講這些內容時,我盡量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把相關概念聯(lián)系起來。例如,向量組的最大線性無關組,向量空間的基,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雖然它們所討論的對象不同,但定義都是一樣的。我在給出定義后,講一些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盡量把抽象的內容講得通俗易懂。
五、有詳有略,突出重點,加強應用。
線性代數(shù)課程內容多且難,課時緊。我在講授該課程時,重點要求學生掌握計算問題。如行列式的計算、矩陣的有關運算、矩陣的秩、向量組的秩、線性方程組求解、求特征根、特征向量。詳細講解其意義和用法。對一些復雜的定理證明則主要講解其思路。只要求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理論證明。
六、教學互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認真?zhèn)湔n,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我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計算問題比較多的內容,安排一些課堂練習,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再有針對性地講解,選一些具有典型性及綜合性的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將前后知識連貫起來。
七、學習線性代數(shù)跟任何一門數(shù)學課一樣,必須適當多做一些習題。
光聽課、光看書,自己不動手做,是學不好數(shù)學的。只有通過做題,才能加深對概念、定理、性質的理解,才能學到一些方法;做題時,一定要自己動腦想,不要輕易翻書,只有實在想不出來時才能翻看一下習題解答。只有通過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東西,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做題時盡量用多種方法做,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發(fā)散思維,拓寬思路;做題時盡量算到底,不要因為算起來比較麻煩就不愿意往下算了,認為反正我方法會了。這樣是不行的,因為我們要培養(yǎng)計算能力,有些同學方法都會,就是一動筆就錯,一計算就出問題,算了很多次就是算不出答案,說明計算能力不強,而計算能力的增強要靠平時的計算訓練。
參考文獻:
[1]陳維新.線性代數(shù)[M].科學出版社,2011,7.
[2]吳贛昌.線性代數(sh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