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存盼
【關鍵詞】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0008-02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边@一規(guī)定強調了教學應以人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不敢或不愿意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交流,習慣于用“輸灌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沒有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注重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留給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
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第一課《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帶了很多教具進教室,并反復向學生進行演示,分別講解什么是面、棱長、頂點等。課后,筆者問這位老師為何要講得這么詳細,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這位老師解釋說,這節(jié)課的教學概念多,要講的內容也多,如果讓學生去探究,花費的時間較多,有可能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從教學方面來看,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慨念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樣就會超出規(guī)定的課堂教學時間。這位教師因為擔心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過長,導致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所以不愿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交流活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的互動主要依賴師生之間的交流,因此,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學生的合作交流。在這節(jié)課里,教師只要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或者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用小棒去搭一搭長方體、正方體,學生就能理解什么是棱、什么是頂點,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學生獲得的知識和體驗才會是深刻的。
二、注重個人教學主張,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一位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草原上有一對牧羊的老夫婦,家里養(yǎng)了77只羊。一天夜里,丈夫看完母羊下崽后回到氈房睡覺,妻子問丈夫:“母羊下了幾只小崽?”丈夫聽了反問道:“公羊有24只,母羊比公羊多10只,小羊比公羊少1只,你說現(xiàn)在羊有多少只?剛出生的小羊有多少只?哪種羊最多?”學生聽完故事后,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老師的身上。此時教師接著給學生分析:“先看母羊和誰比,是誰多呢?計算母羊有多少只就用加法。再看小羊和誰比,是誰多呢?計算小羊有多少只就用減法。然后再把這3種羊拿來比一比,就能知道哪種羊多哪種羊少了?!币粋€學生聽完老師的分析后說:“其實不用計算便可知道母羊的數(shù)量最多,小羊的數(shù)量最少,剛出生的小羊有4只?!边@位老師看著學生當眾反對自己的分析方法,于是馬上打斷學生的話并斥責說:“你能看出來是因為這道題的數(shù)據(jù)比較小,如果數(shù)據(jù)變大了,你就容易看錯了,考試的時候還是用老師的分析方法來計算比較好,這樣才不容易出錯?!?/p>
很多時候,教師為了面子容不下學生的獨特見解,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說明教師只注重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探索與交流,教學沒有真正體現(xiàn)課標中提出的“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理念。其實,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這是教學不斷發(fā)展的動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超越以“教學計劃”“教學方案”為框架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輕松、民主、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動交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對于上文這道題的解法,教師只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分析過程,并與學生進行探討,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解題的思路更為簡單明了,且富有創(chuàng)新性。比如,學生在說完后,教師可以請這位學生將具體的解題思路說一遍,最后總結:母羊的數(shù)量比公羊的數(shù)量多,小羊的數(shù)量比公羊的數(shù)量少,小羊的數(shù)量最少,求有多少只羊。只要將母羊比公羊多出10只中的1只當做小羊,就可以列出算式:24×3+(10-1)=81(只)。這樣一來,教師既解答了問題,又肯定了學生的獨特見解,保護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
三、注重個人思維習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感受
在復習人教版數(shù)學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統(tǒng)計的認識》時,一位教師這樣安排教學活動。先板書自己設計的一道題目,題目的大意是這樣的。給出公園里纜車一次可坐的人數(shù)和相應的單價,以及公園中其他游戲項目的價目表,接著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假如本小組成員一起出去玩,應該如何計劃。學生看完題目后,基本上沒有任何形式的交流,即便有個別學生發(fā)言,也沒有根據(jù)題意說明問題。此時,教師也沒做任何解釋。于是又出示了一個統(tǒng)計圖(如下圖所示)。
接著提問學生:能否結合剛才的題目,在統(tǒng)計圖的相應位置標上單位量詞(如人數(shù)、價格),學生對于老師的提問還是保持沉默。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學生平時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少,缺乏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自信,因而擔心合作交流會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會認為如果自己說的不正確會遭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因此不愿意去交流;二是教師對學生已有認知估計不準確,出題隨意性較大,學生無法理解老師的出題意圖,造成師生之間無法交流。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開展實踐活動課,放手讓學生操作,將課堂還給學生,從活動中建立起師生交流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自覺參與實踐活動的意識,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實際上,在教學這道題時,只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后,再要求學生畫出統(tǒng)計圖就不難了。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根據(jù)條形圖上的數(shù)據(jù)“9、8、7.5、6”可以判斷“7.5”這個數(shù)據(jù)不可能代表人數(shù)。這樣,學生的疑問就會隨著師生的交流及動手操作實踐得到解答。
四、注重習慣性提問,忽視拓展性的交流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具模型,并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學生結束操作后,教師提問: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點是什么?學生因為動手實踐有了一定的感知,紛紛舉手回答問題,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至此,教師覺得教學效果不錯,學生能夠自己得出結論,因而沒有追問學生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教學中,提問是實現(xiàn)師生交流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只要學生回答正確,教學就算成功了,也達到了師生交流的目的。其實,這樣的師生交流并不是真正的交流。以本課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設計層次分明的練習題,要求學生分別找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后,再進一步要求學生折一折或畫一畫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提高能力。課后,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作業(yè),比如,要求學生用細鐵絲分別做一個長12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開放的,也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數(shù)學教學是一個師生合作交流、共同發(fā)展的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師生之間,還是學生之間,都必須學會相互交流、共同探索,這樣才能實現(xiàn)師生互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一目標。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