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松(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淮安 223200)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醫(yī)學技術的進步,醫(yī)學器械也隨之發(fā)展,逐步體現(xiàn)了人性化,滿足了患者身體和心理方面的治療需求。作為臨床上和電子胃鏡相類似的腹腔鏡,本身帶有攝像頭,因其鏡頭較小,在微小手術中體現(xiàn)了獨到的優(yōu)勢。在實踐工作中,手術實施者可以根據(jù)監(jiān)視器上顯示出的圖像(一般是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圖像),對病情作出基本判斷,同時結合特殊的器械施以手術[1]。因腹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住院時間少等優(yōu)勢,目前被廣泛運用到了臨床治療中[2]。腹腔鏡膽道手術作為腹腔鏡手術中的一個子項目,經(jīng)常被運用于治療腹部方面的疾病,且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對有上腹部手術史的患者施行腹腔鏡膽道手術不再是絕對禁忌。筆者選擇60例施行腹腔鏡膽道手術的患者,旨在探討該術在有上腹部手術史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施行腹腔鏡膽道手術患者60例,對其進行臨床研究。男37例,女23例,年齡18~81歲,平均(45±1.3)歲。手術之前經(jīng)醫(yī)師詢問患者得知,患者有如下上腹部手術史:膽囊切除術18例,胃十二指腸手術6例,肝葉切除術10例,肝囊腫去頂術9例,剖腹探查術11例,脾切除術6例。
1.2 方法:60例患者的手術情況為膽囊手術35例,膽道手術25例結合患者病情選擇全身麻醉或者腰—硬聯(lián)合麻醉,在進行常規(guī)的四孔穿刺之后于內(nèi)鏡下將粘連進行有效分離、探查,施行膽囊切除等膽道手術。第一個孔選擇臍下部位,造氣腹之后盲穿入腹。穿孔途中有7例患者置入光源之后因為粘連較為嚴重視野未完全打開,選擇在臍周圍作另一個穿刺口,以便放入電凝鉤,幫助打開手術術野。其余53例都是在腹腔鏡下在劍突下沒有粘連的地方進行第2個孔的穿刺,利用電凝棒和超聲刀等儀器進行分離,充分暴露視野。最后于第3個、第4個穿刺孔放入套管。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術式,其中膽囊切除術:于患者劍突下切一個10 mm大小的手術口,以此作為操作口。之后選擇右肋緣下鎖骨中線位置并作一切口,切口大小為5 mm,穿入穿刺鞘、建立輔助操作口。本次術式采用的是順行膽囊切除術,利用超聲解剖出一個三角,有效分離出膽囊管之后,夾閉、結扎。再者分離出膽囊動脈,于近端鈦夾夾閉。分離出膽囊床之前需要提起膽囊頸,切下、取出即可。
1.3 術后處理:手術結束后的6 h之內(nèi),護理人員需要撤去枕頭,讓患者保持平躺位,頭部側(cè)向一邊,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每隔30分鐘為患者翻1次身,家屬可以協(xié)助按摩患者的腰部和腿部,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進食情況:一般而言,患者可以食入流質(zhì)食物,最好不要服用甜牛奶這些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手術之后的第2天,可以食入半流質(zhì)食物。腹腔鏡膽道手術患者需要注意適量活動,可以幫助復原[3]。
60例患者中有7例中轉(zhuǎn)施行開腹手術,手術時間30~120 min,平均(69±3.1)min,手術出血量21~79 ml,平均(38±2.2)ml。最后患者均痊愈出院。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對治療效果的高度要求,腹腔鏡手術被廣泛運用。因為它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短、疼痛輕、較高的治愈率等,逐步成為了微創(chuàng)科的典型代表,患者滿意度均比較高。
在對上腹部手術史患者進行第一個孔穿刺的時候需要謹慎,因為第一個穿刺孔容易造成腸道或者后腹膜血管出血損傷,上腹部手術史患者更為顯著。盲穿適用于臍部距離手術瘢痕大約為5 mm的患者,穿刺的時候要講究力道,禁止暴力。在進行粘連分離時由于滲血多,超聲刀可以有效止血。對于手術區(qū)域之外的粘連,如果沒有出現(xiàn)腸梗阻就無需分離。上腹部手術之后,肝門的粘連也比較多,在發(fā)現(xiàn)膽囊之后根據(jù)情況來考慮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游離。
綜上所述,通過對60例施行腹腔鏡膽道手術患者臨床資料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腹腔鏡手術優(yōu)勢明顯,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1] 萬小平,何剪太,張陽德.上腹部手術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體會—附30例分析[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0,7(3):75.
[2] 李 靖,梁 平,楊彤翰,等.上腹部手術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的臨床體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0,11(3):285.
[3] 賀更生,彭和平,胡以則.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與EST聯(lián)合LC治療膽囊疾病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對比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