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
一、分值及內(nèi)容分布
2009年—2013年分值均在18—19分,被稱為物理壓軸題,分量之重、難度之大顯而易然,2009—2012四年考察的內(nèi)容均為電場和磁場類結合或單獨考察磁場類問題,2013年一改風格,考察了電磁感應,而且沒有考察常規(guī)電磁感應問題,考察的是和電容器相關的電磁感應題,涉及了不被重視且有難度的微元法。2014年備考25題,筆者認為磁場的重心不能偏離,但電磁感應和力學綜合類題目也要重視。
二、考察內(nèi)容分析
2009年—2012年四年考察了電磁相結合或磁場類題,實際2008年的寧夏卷,2007年、2008年的全國卷都考察了類似問題。也就是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勻強電場中的運動或者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是綜合性很強的問題,它會應用到受力分析、物體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功和能、幾何知識、圓周運動、洛倫茲力、電場力等多方面知識,知識涉及面很廣,題目難度較大。應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多訓練、多思考,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在高考中遇到這種題型時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
近幾年主要考察軌跡的描述,著重幾何知識的應用,相對來說弱化了物理而強化了數(shù)學和幾何運算,但即使弱化也很難,只是相對舊課標的考題而已。導致一般學生不能順利完成,得分率不高。實際上2013年雖然考察了電磁感應,但重點在微元法這一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上。
復習中建議:
1.關注往年試題,關注各地最新模擬卷試題,把握命題方向。
在復習中加入幾何關系、微元法等小專題的專項訓練。
2.構建物理模型,注重過程分析。
備戰(zhàn)高考物理壓軸題,要特別注意物理模型的構建,注重物理過程的分析,要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過程較為簡單的問題,仔細分析每個過程的約束條件,如物體的受力情況、臨界狀態(tài)、狀態(tài)參量等,以便運用相應的物理規(guī)律逐個研究,至于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則可以從物體運動的速度、時間、位移等方面尋找。筆者認為,物理壓軸題難在對綜合能力的考察,如果將三個考察點放在一起,那么難度不是“1+1+1=3”,而是“1+1+1=8”,也就是2的3次方,什么時候學生將“1+1+1=8”變成“1+1+1=3”,綜合能力就提高了。
3.重視數(shù)學應用,提高解題能力。
數(shù)學應用能力是高考物理五項能力要求之一,要注重根據(jù)具體問題找出物理量間的解析關系、幾何關系、三角函數(shù)關系及函數(shù)圖像關系,靈活運用三角函數(shù)、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注重認識圖像、分析圖像、運用圖像和描繪圖像能力的培養(yǎng),能熟練運用圖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理綜25題,第(1)求粒子a射入?yún)^(qū)域1時速度的大小,需先由幾何關系確定粒子在區(qū)域1做圓周運動的圓心位置和半徑大小;第(2)問求y坐標之差時,需由幾何關系確定粒子a在區(qū)域2做圓周運動的圓心位置和半徑大小,以及高開區(qū)域2時的位置和所用時間,再根據(jù)時間確定b粒子的位置,進而根據(jù)幾何關系找坐標之差。
例如:2010年全國新課標理綜25題,一是要讀懂“最后離開磁場”的意思,二是要找?guī)缀侮P系確定半徑,這里的幾何關系不是很好找。
4.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實施知識遷移。
2011年江蘇高考物理試卷的壓軸題是一道考察回旋加速器的問題,回旋加速器也屬于磁場類問題,但討論的是一種非常規(guī)的回旋加速器,不同于教材中介紹的,由于平行極板的析長很短,粒子在一回旋周期內(nèi)只被加速一次,而不是兩次,但工作原理基本相同,考查了信息汲取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過程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應用數(shù)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種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基礎上的高水平的思維,是一種知識的遷移、能力的遷移,更是一種提升、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備戰(zhàn)高考物理壓軸題,要注意聯(lián)系生活、生產(chǎn)和科研中的實例,關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技動態(tài),開闊視野,注重知識和融會貫通與實際應用,加強信息題的訓練,提高信息篩選、汲取與應用能力,實現(xiàn)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知識、能力的遷移。
5.調(diào)整備考心理,講究應試策略。
備戰(zhàn)高考物理壓軸題,應妥善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注意克服以下兩種心理障礙:一是悲觀畏難情緒;二是盲目樂觀情緒。
在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積極備考的基礎上,為爭取壓軸題多得分,還需運用以下應試策略:合理把握時間;解題先易后難;決不輕易放棄;切忌死守蠻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