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妍
摘 要: 學案導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知識傳遞方式,有利于彌補教材的不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和諧統(tǒng)一。因此,學案導學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而且側(cè)重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學案導學 編寫原則 實施策略 注意事項
陶行知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雹傩抡n改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梢娊處煹母韭氊煵粌H在于“教”,更在于教會他們“學”。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活動中,“教師—教材—學生”這類單向知識傳遞的方式仍在不斷上演。因此,必須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案導學正是一種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師生發(fā)展的有效教學模式。它是基于建構(gòu)主義理論、主題教育理論和素質(zhì)教育理論而提出的,以期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下面我結(jié)合教學實踐進行如下探討。
一、導學案的編寫原則
“學案導學”是以導學案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導學案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效果。因此,編寫導學案必須慎之又慎。
1.編寫導學案時必須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導學案時要根據(jù)課程標準、本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需要,對教材進行刪減、合并、重組,設計出體現(xiàn)教育改革新理念且凸顯個人特色的鮮活的導學案。
2.編寫導學案時要緊扣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對教育本質(zhì)和教育目的的正確理解,是學生學習的方向。應盡量做到“一課時一目標一學案”,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
3.編寫導學案時要重視學情。學生是導學案的直接應用者,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編寫時要注意梯度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信心。
最后,編寫好的導學案要有啟發(fā)性。導學案不僅要重視“學”,還要重視“導”。導學案中設計的問題應針對學生學習的障礙,做必要的提示,降低難度,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激勵。
二、學案導學的實施策略
1.精心策劃,抓好預習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是每一個學生進入新知識學習必須完成的環(huán)節(jié)。設置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構(gòu)建學生良好的知識儲備、方法準備和心理準備,使學生獲得學習新知識必備的預備性、基礎性和相關性的知識和技能。若教師只是口頭說預習某個內(nèi)容,學生不知道學習目標是什么,不知道重難點在哪里,預習過程就如同瞎子摸象,胡亂一抓。若使用學案導學,學生就可以根據(jù)導學案上明確的學習目標、重難點及預設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如果有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做好記錄,在課堂上就能和學生一起探討,共同解決。這樣的預習才是有實效的預習,同時又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的放矢,自然會事半功倍。
2.設問激疑,提高課堂活力?!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憤”和“悱”實際是進入積極思維前的一種狀態(tài)。學生根據(jù)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已經(jīng)進入“憤”和“悱”的狀態(tài)。此時他們急需教師的點撥和指導,才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孔乙己》的結(jié)尾有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學生閱讀時往往略過。我在編寫導學案時,特地在此處設計了兩個問題:“大約”和“的確”是互相矛盾的兩個詞,為什么會同時出現(xiàn)在這句話中?這樣寫有什么樣的作用?在預習時學生就大致形成了兩種意見,課堂上他們又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在誰也無法說服誰的時候,我引導他們仔細地閱讀全文,讓他們在小說中找出關于孔乙己生存狀態(tài)和人們對他態(tài)度的句子。從人們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中可知人們不會知道孔乙己是否已經(jīng)死了。從孔乙己窘迫的生活狀況可知他確實是難以生存的,最終學生明白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語實際上揭示了孔乙己悲慘的命運,表現(xiàn)了當時冷漠麻木的社會現(xiàn)狀。學生在這種“課前質(zhì)疑—討論探究—分析釋疑”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主動性,最終有所悟有所獲,收到很好的成效。
學案導學中預設問題實際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準備性活動。若無這一環(huán)節(jié),便無法達到“受激發(fā)的狀態(tài)”的效果,學生就難以興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學習中。
3.檢測探究,鞏固學習效果。檢測探究是授課內(nèi)容由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從學會走向會用的過程。利用導學案上設計的檢測練習既可以檢查課內(nèi)學習的效果,又可以讓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
當然,因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檢測探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針對高中語文學科的特點,這部分可以設計為課內(nèi)語段閱讀,也可以是課外同題材同體裁的文章閱讀,或是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例如,教學蘇軾的《赤壁賦》后,再拓展閱讀《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把這三篇作品比較之后,學生便能理解蘇軾在被貶黃州后壯志難酬的苦悶及他故作曠達樂觀的思想。
在檢測探究階段,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上設疑引導學生探索,也可以鼓勵學生質(zhì)疑勇于探索,并提供恰當?shù)膸椭寣W生不僅會學更會用,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學案導學運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導學案不等于題案,應注重學法指導。導學案是教師給予學生學習的拐杖,應注重學法指導。若把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編成一道道題目讓學生做,不僅不能起到導學的作用,反而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讓學生苦不堪言。
2.使用學案導學時,要正確處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之間的關系。切不能因為新課標中強調(diào)學生要在學習中占主體地位,就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不知道或是自己無法理解的知識,教師的講解非常必要。
3.教師要重視課堂生成性資源。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教師預想不到的問題。對此,教師切不可拘泥預先準備好的學案而對學生的疑問置之不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教得使學生借助已經(jīng)積累的東西而不斷獲取知識,這正是高度教學的技巧所在。”②學案導學就是這樣“高度教學的技巧”之一,它不僅可以引導學習、深化知識、提高技能,還可以提高學生思辨、質(zhì)疑、創(chuàng)新的能力,就如輸送營養(yǎng)的小溪,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斷有活水注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再是貯存知識的容器,而是會思維會創(chuàng)造的人。相信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語文教學在與學案導學的結(jié)合中定會闖出一片新天地。
注釋:
①陶行知文集.教學合一.江蘇教育出版社:37
②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1984.
參考文獻:
[1]楊文.淺析文案導學探析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雜志,2011.6,Vol8,6.
[2]王士欣.淺談學案導學在語文有效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教研),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