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摘要】文本細讀,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對言語存在的一個發(fā)現(xiàn)過程,也是對言語細讀的一個體驗過程。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文本細讀應唱好“三部曲”。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關(guān)鍵處進行細讀。
【關(guān)鍵詞】文本細讀;閱讀教學;挖掘教材;教師素養(yǎng);課堂操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在閱讀教學中,文本作為一個重要的“對話者”應該受到重視。文本細讀,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對言語存在的一個發(fā)現(xiàn)過程,也是對言語細讀的一個體驗過程。這些通過教師親歷親為得來的細讀經(jīng)驗,對閱讀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財富。
一、功在行文外,細讀成行“三部曲”
當前,文本細讀正成為一個熱點,風靡小學語文界。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文本細讀應唱好“三部曲”。
(1)愚公移山,誦讀用心。詩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鄙虾V丶壗處熧Z志敏老師的學生盧雷找他一起備課《開國大典》,他問盧雷的第一句話:“課文會背嗎?”面對啞然的盧雷他說:“等你課文背出來了,再來找我備課?!比ツ?,有幸走進賈志敏老師的課堂,聆聽他的報告,現(xiàn)場他就一字不漏地背誦了《開國大典》,讓在場的我們目瞪口呆。是的,誦讀于心,背在課前,用在課中。日積月累,在課堂上就會如魚得水,激情澎湃,成就一代名師。
(2)重錘重敲,品讀細心。古人云:“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未宜忽。”對課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如在執(zhí)教《搭石》時,抓住“協(xié)調(diào)有序”這個詞,進行回旋式朗讀推敲。①找一找?!霸鯓幼叽钍沤袇f(xié)調(diào)有序?”②走一走?!耙黄饏f(xié)調(diào)有序地走一走搭石”——引導學生讀走搭石的句子,體味“協(xié)調(diào)有序”。③悟一悟。在情境式朗讀體驗中,學生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從而也透視出“協(xié)調(diào)有序”背后的人性之美。
(3)拓展留白,續(xù)讀精心。以《去年的樹》為例,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作者——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以求對作品、作者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要注意讀寫結(jié)合,及時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如《去年的樹》學完后,孩子們肯定有很多想說的話,問孩子們想對誰說?想說些什么?這樣就給孩子們一個很好的想象空間,使課文的生命得以延伸。
二、力在細讀內(nèi),破解行走之“謎”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關(guān)鍵處進行細讀的方法很多。但是,歸結(jié)起來,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捕捉“疑”點,入扣題眼
文章的標題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通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文章的靈魂。例如,《小珊迪》一文,課題為《小珊迪》,在行文中卻從未出現(xiàn)過“小珊迪”的字眼,而只出現(xiàn)“珊迪”,一共6次。此時,我們就應把疑問聚集到這個“小”字上了!年歲偏小、身體弱小、地位渺小,但是,珊迪精神意義上的形象小嗎?不?。〔坏弧靶 ?,而且應該冠以一個大大的“大”字,他的精神形象是高大,他的靈魂價值是偉大。但課題偏偏給你一個“小”字,把這個“大”字深深隱藏起來,這就具有一種反諷的味道和力量。
(二)精敲細推,滋培語感
細讀文本從語言入手,仔細推敲詞句,想想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用這種說法而不用另一種說法。如:唐代詩人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痹娭械摹扒谩蹦芊駬Q成“推”?讓學生通過換詞品味,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多進行這樣的訓練,能培養(yǎng)學生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三)匠心獨具,還原生活
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反映,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
于永正老師教學的《草》最能說明問題。
師:現(xiàn)在,我扮演奶奶。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注意。
生:奶奶,我背古詩給您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什么時候?qū)W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么多的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哇?
生(一愣):嗯,因為……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離離”就是很茂盛的樣子。這句詩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
(眾笑。)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而是“一歲一枯榮”???,就是干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你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唐詩了。
(眾笑。)
于老師匠心獨運,把一般教師只作簡單枯燥的理解和記憶通過角色互換演繹得曲折有致。這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沒有脫離語言而故弄玄虛,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可見,有時生活情趣猶如教學的潤滑劑,能讓課堂變得生機盎然,讓學習成為愉快的享受。
(四)“知人論世”,情感橋鏈
解讀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閱必要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闡述,以及前人對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
三、結(jié)語
關(guān)注文本細讀,把“怎么教”和“教什么”整合在一起納入了教師的視野,而我們的目標始終在前方,在孩子的心靈世界。因此,文本細讀的終極旨歸絕不僅是教材的細致研讀,絕不僅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鍛造提升,而是為了孩子的母語學習和精神成長。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迷失在語言的密林中和細讀的旋渦里不能自拔。
參考文獻
[1]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江洪春.文本細讀,成就精彩語文人生[J].小學語文教
師,2008(7).
[3]王崧舟.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際[J].小學語文教師,2008(7)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