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和平
【設計思想】
《李憑箜篌引》一詩的教學難度很大。首先,這首詩呈現出“鬼魅”之氣,這既源于詩人樂于搜奇獵艷,長于新奇詭異的創(chuàng)作追求,也與李賀抑郁孤絕的詩人氣質密不可分,詩歌呈現出來的“鬼魅”氣韻對生命體驗還不夠豐富的中學生來說既神秘遙遠又極具誘惑,而這一點,正是以往教學中不敢觸及的。其次,長期以來,中學教師都把《李憑箜篌引》的教學重點定位為音樂描寫手法的分析,卻完全忽略了“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單元主題,難避隔靴搔癢、舍本逐末的遺憾。本教學設計意在以單元主題為綱,變難為易,化繁為簡,呈現一種簡約卻不失多姿,清晰而不棄深度的教學思路。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對詩歌意象、煉字、手法、情感的分析,理解李賀作品的藝術特點,懂得如何賞析古代詩歌的“氣韻”。
2.學生在鑒賞詩詞的基礎上,學會吟詠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鑒賞詩歌詭異的藝術魅力。
2.聲情并茂地誦讀文本。
【教學難點】
1.感受繁密意象的藝術表現力。
2.了解描寫音樂的常見手法。
【教學過程】
(一)目標導入
本單元的主題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板書),“氣韻”是鑒賞古典詩詞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氣”呢?(教師做深呼吸狀)這就是氣,就像人的呼吸,它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對于古詩詞來說就是詩人富有個性的生命體驗和表達,但并不是所有的個性都是美好的,一首好的詩歌還需要有“韻”,就是要有韻味,有詩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鬼才”詩人李賀鬼氣十足的一首詩——《李憑箜篌引》,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探究“鬼詩”的氣韻。
(二)探究“鬼”之氣韻
1.疏通文意
學生結合注釋大聲翻譯課文,教師檢查重點字詞的落實情況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學生朗讀作評價。
2.探究意象之“鬼”
教師引領:賞析古典詩歌首先要從它的重要元素“意象”入手,在這首詩中詩人有意回避了生活中常見的意象,用天馬行空的想象拈入許多超人間的意象,大家來找一找。
學生明確:娥皇女英、素女、昆侖山、鳳凰、玉皇大帝、女媧、吳剛、玉兔。
教師總結提升:我們看到,李賀的音樂可以讓皇帝的妃子淚灑斑竹,讓天界女樂師愁容滿面,讓中國第一神山轟然崩塌,讓百鳥之王仰天長鳴,它消融了冷冷寒光,驚動了玉皇大帝,它讓創(chuàng)世紀女神忘乎所以,讓神仙婆婆不恥下問,它還讓年邁的魚追波逐浪,讓瘦弱的蛟龍翩翩起舞,讓吳質流連忘返,讓玉兔回味不已。詩人正是用如此詭異的意象給我們展現了李憑音樂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板書:意象詭異)
教師追問:詩人在描寫李憑的演奏技巧時,為什么不用常見的人間意象,卻用了大量的仙界神仙意象?
學生明確:用夸張、側面烘托等手法來突出李憑音樂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染力。
3.探究煉字之“鬼”
教師引領:一首好的詩歌,經得起歲月磨礪,經得起眾生咀嚼的詩歌,往往會在遣詞造語上狠下功夫,“鬼才”詩人李賀深深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他在煉字上嘔心瀝血,追新求奇,用詞怪異,體現出一種神出鬼沒的氣韻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品味李賀詩歌的煉字之“鬼”。
多媒體投影“吳絲蜀桐張(奏)高秋、空山凝云頹(停)不流、昆山玉碎(破)鳳凰叫、芙蓉泣(哭)露香蘭笑、石破天驚逗(落)秋雨、老(鯉)魚跳波瘦蛟舞”,要求學生比較鑒賞括號內外的字。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個體審美趣味選擇其中一、二進行個性化賞析,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準備:
(1)“張”讓人聯(lián)想到音樂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白唷眱H僅是彈奏的普通動作。
(2)“頹”用擬人手法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也能表現樂聲的哀戚。“?!弊譀]有此效果。
(3)“碎”讓人仿佛聽到昆侖山崩塌時極其清脆的聲音,表現樂聲的激昂有力,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破”字模擬聲音時表現力很模糊。
(4)“笑”與“泣露”相照應,寫出了音樂的變化起伏。“哭”字沒有這個功效。
(5)“逗”強調“秋雨”是被音樂吸引而來的,突出了音樂的感染力。“落”字顯得太主動。
(6)“老”字說明李憑的音樂讓老態(tài)龍鐘的魚青春煥發(fā),追波逐浪,突出了音樂強大的感染力?!磅庺~”讓人想到的是鯉魚跳龍門,有悖詩歌主旨。
教師點評時應在尊重審美主體的基礎上抓住時機適時引導。(板書:用詞新奇)
4.探究手法之“鬼”
教師引領:意象詭異,用詞新奇的詩可以稱得上是一首奇特的詩,但不一定成為經典之作,《李憑箜篌引》之所以在詩歌的天空燦若星辰,熠熠生輝,是因為作者在音樂描寫的手法上既博采眾長又不落窠臼,窮極奇妙,表現出一種神鬼莫測的藝術魅力,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賞析“鬼詩”鬼斧神工、瑰麗多姿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投影描寫音樂的八種手法:先聲奪人法,動作描繪法,環(huán)境渲染法,以聲摹聲法,以形喻聲法,聯(lián)想典故法,聽者反應法,議論抒情法。
教師準備:
(1)先聲奪人法,是指開篇先描寫人物語言然后再讓人物出場和事件發(fā)生,如《紅樓夢》中鳳姐的出場。
(2)環(huán)境渲染法,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以環(huán)境的靜寂寥廓,襯托聽眾完全沉浸在音樂聲中,渲染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巧。
(3)以聲摹聲法,就是用一種聲音來描摹另一種聲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兩句,用“急雨”的聲音形象描繪了大弦沉重急促音色,以“私語”二字貼切描摹了小弦輕柔細膩的特點。
(4)以形喻聲法,指用形象、用畫面來比喻聲音。如劉鶚《明湖居聽書》一文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的精彩比喻,形象描摹了聲音進入高音區(qū)時的尖細、悠長。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照課文逐句說出手法,再做班級交流,教師點評時應在尊重審美主體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抓住時機適時引導,重點突出對“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的賞析。
師生互動:學生就各種手法質疑,教師解惑。(板書:手法奇絕)
5.探究情感之“鬼”
教師引領:我們從三個方面賞析了“鬼詩”的意象之“鬼”,煉字之“鬼”,手法之“鬼”,但這還不夠,因為鑒賞一首詩最終要落腳在詩歌的情感表達層面,那么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覺得李賀聽音樂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以從哪些詩句讀出?
學生明確:表達了詩人對李憑高超演奏技巧的贊美之情。作者的心情是哀怨苦悶的。如“啼”“愁”“碎”“冷”“泣”“破”“濕”等,用冷色調的詞來渲染樂曲悲傷凄冷的情調,也暗示了聽者李賀哀怨苦悶的心情。(板書:贊美,哀怨苦悶。)
教師追問:李賀表達的是對李憑高超技藝的贊美之情,本應該熱情洋溢、歡快喜悅才對,但我們讀到的卻分明是一個哀怨苦悶、悲傷抑郁的詩人形象,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讀者的閱讀感受如此的不統(tǒng)一、不和諧,可謂冰火兩重天,云泥之別,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學生活動:可以個性化解答,也允許沉默。
教師總結提升:這源于李賀悲慘的人生境遇。李賀雖少年時就詩名遠播,但天妒英才,卻使他一生不得志,他的父親名李晉,“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因避諱,李賀終身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他只能懷著一顆苦悶哀怨、甚至悲痛絕望的心成為科舉考場外的“孤魂野鬼”,于是他將命運的捉弄,人生的失意,生活的痛苦,心情的苦悶一概寫進詩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失魂落魄的“鬼才”詩人有時也想尋找生活點滴的溫暖,當他聽到皇家第一樂師李憑驚天動地的絕妙音樂時,他感受到了音樂熱烈而強大的魅力,但當提起筆時,卻鬼使神差地再一次撕裂了自己苦悶絕望的心,飽嘗苦澀,飲盡辛酸,27歲時,李賀便離開了我們。
(三)吟詠“鬼詩”氣韻
教師引領:讓我們再一次回到單元主題“音聲求氣,吟詠詩韻”,在剩下的時間里咱們要一起讀出《李憑箜篌引》的氣韻,讀出“鬼才”詩人“鬼詩”的鬼魅之氣。
教師通過多媒體明確“吟詠”詩歌的方法和要求:想象畫面;讀出感情;配有表情;調動肢體語言。
教師示范:以前四句為例做示范。教師在描述畫面的同時,提示朗誦時情感的把握,表情和肢體語言的配合,務必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學生活動:
(1)組內活動:奇數組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文本前六句的朗讀要領,偶數組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詩歌后八句的朗讀要領,并在組內誦讀。
(2)班內活動:小組代表對朗讀內容和方法做出說明,并做朗讀示范;其他學生點評。
(3)成果展示:教師通過多媒體呈現全詩,全班同學起立,配合體態(tài)語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詩,再一次深刻理解作品的“氣韻”。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