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大難題,長期以來,中小學一直各自為政,相互缺乏了解,所以導致進入中學的學生雖然學了幾年英語還得從頭開始學的重復學習的現象,但對一些基礎好的學生來說勢必浪費時間,這樣就造成中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下降和教師工作的重復和低效。所以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是包括全體中小學教師尤其是中小學英語教師必須面對和深入探討的教研專題。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銜接;問題;對策
英語新課程從小學到高中,是有著其本身體系的一貫性的:從《英語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十年是一以貫之的,分為九個級別。應該說,從課程整體編排上,中小學英語銜接應該是較為順暢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銜接不暢的問題。筆者在中學工作11年,現在開始從事小學英語教研工作,發(fā)現中小學英語在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及課題的產生
1.教材與課時銜接問題
我區(qū)自2001年開設小學英語以來,一直使用的是外研社教材,和中學的人教版教材有很多不銜接。后來從2008年經多方調解小學英語使用了人教版新版教材,雖然教材版本相同,都突出對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培養(yǎng),突出任務型教學,強調語言運用、注重能力培養(yǎng)。但是,小學六年級的英語教材和七年級相比基本難度相當,可是小學英語的課時是每周三課時,中學是每周五課時,教材和課時的不和諧勢必會照成學生學習英語的差異。
2.教法銜接問題
通過觀摩中小學課堂教學,我們發(fā)現了中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有很多不同。小學教學方法多采用全身反應法,課堂氣氛愉快、很少考試,快樂學習。初中教學方法以功能—結構—任務型為主,課堂氣氛嚴肅、不斷考試,壓力加大。中小學的教法差異也直接導致一部分學生失去學英語的自信。
3.學法銜接問題
通過教學觀察、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等途徑了解到:小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表現為:大膽、不怕犯錯,積極開口說英語,動筆較少,作業(yè)不多“合唱多”。中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表現為:謹慎、盡量不犯錯,沒有把握不舉手發(fā)言,逐漸以靜態(tài)為主,聽課記筆記,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每天完成較多作業(yè),感性加理性學習語言。經問卷獲悉:51.49%的小學生在家跟著錄音讀單詞和課文,而初中生只占調查比例的16.99%。這說明:初中生在家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很不理想,應引起廣大初中英語教師的重視。
4.評價銜接問題
《標準》指出:英語教學的評價包括非測試性評價和測試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問卷調查六年級和七年級290名學生,97.24%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重要,但是只有48.57%的學生對英語感興趣,43.1%的學生不喜歡英語的原因是“考不好”。過分重視成績而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感,如:興趣、動機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養(yǎng)都被輕視了。另外,小學英語師資不足也是制約評價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走訪中發(fā)現有近60%的小學英語教師周任課在16節(jié)以上,最高的竟達每周20節(jié),況且每班每周的英語課時只有3節(jié);這勢必造成教師備課時間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在某種程度上,這勢必大大削弱初中英語五級評價要求所依賴的基礎。
針對以上發(fā)現的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在小學階段平穩(wěn)、順利的過渡到中學階段,為此,從我區(qū)近50所小學中選出八所有代表性的學校申報“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研究”課題,經市教研室課題領導小組評審,最后由內蒙古教研室課題領導小組審批通過立項。此課題是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也是自治區(qū)基礎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批準號:QGKTWY。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方法
本次課題的研究的總體目的,是為了探討中小學生英語教與學的銜接問題。本課題研究期限為兩年,2010年5月申報,2012年9月結題。
八所學校分別從:口語,興趣,詞匯,閱讀四個方面進行實驗與研究。實驗老師積極參與,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收集整理研究調查材料,匯總教學案例、書寫教學隨筆、 反思等,在近兩年的實驗與研究中,實驗老師們都在自己的教學中看到了可喜的變化。
三、課題實驗的成果
1.學生的所得
口語方面,我們的學生從開始的不愛說到樂于與同學、老師交流;由不會說到正確應用所學語句。詞匯方面,學生由不會記單詞到能創(chuàng)新性的編出許多詞匯記憶的方法,根據phonetic、音標、故事等記憶詞匯,學生詞匯量擴大了很多。閱讀方面,學生由不知道單詞的詞義,不知連詞成句,聯句成篇到已經能讀懂并簡述簡單故事,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有效訓練,學習成績得到了提高。學生在一種放松的學習環(huán)境里學習,減少和降低了他們語言學習的壓力和焦慮。
2.教師的收獲
(1)教師轉變了英語教學觀念,不再以“填鴨式”教學方式主宰課堂。
(2)教師拓展了專業(yè)知識,掌握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單詞,閱讀,及口語方面的教學方法,提升了自身教學能力。
(3)教師減輕了心理壓力,能夠保持一種輕松的教學心態(tài)。
(4)英語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更和諧。
(5)教師心得體會,案例集,論文集。
四、對策與反思
雖然我們的課題已經結題,但我們對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不會停止。小學與中學不僅是知識體系的銜接,更是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有效的學習策略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銜接。總結這兩年來我們在做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針對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研究特總結如下對策:
1.重視個體差異,張揚學生個性
《標準》中的六條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現有基礎上的學習潛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既不能機械地用統一標準來要求每個學生,也不能強迫學生使用單一的學習材料。同時,也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教法和教學材料,并且為適應差異,可以分別對學生指導作業(yè),使作業(yè)量、難度和類別有所不同。
2.更新教學觀念,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現代教師應從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向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轉變,要特別強調交際能力的形成和培養(yǎng)。因此,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著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我們知道,傳統的評價方法的主要問題是評價目標過度強調學科知識體系,忽視人文性,注重對單純的語言知識結構的考察,過分重視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它通過多種渠道收集、綜合和分析學生日常學習的信息,著眼于學習潛力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使教師的評價更加科學。
3.搭建平臺,促進中小學的教學教研交流
搭建中小學教師相互交流的平臺,讓中小學教師開展經常性的相互聽課,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教研活動就很有必要。這對解決銜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將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當然,中小學銜接問題不是一個短期能解決的問題,以上所談也是筆者的一些粗淺認識,需要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我們廣大教育同仁共同去研究去實踐,為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研究添磚添瓦。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外研出版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