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軍
【摘要】新課改地理教學中,提倡有效教學,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本文從對有效教學的理解、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選擇、學習效果的測評四個方面就如何實現(xiàn)地理有效教學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有效教學;程目標;教學方式;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有效教學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以遵從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出發(fā),依據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結合教學實際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式,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關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對新課程地理有效教學的理解
在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的今天,為實現(xiàn)全體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和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依據課程標準使用教材,結合師生實際情況,運用現(xiàn)有的教學設施和恰當的教學方式,對學習過程和結果及時進行評價。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計劃的要求,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科特點,教學設施的實際,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通過最佳的方式,使全體學生都達到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基本標準,同時又有體現(xiàn)個體差異的不同發(fā)展。要實現(xiàn)中學地理有效教學就必須從“課”的基本要求出發(fā)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實施,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設施,師生狀況、教學過程與教學方式、評價標準和方式等教學要素的意義、作用、性質和實施條件,并在教學實際中有效地加以綜合,使得課改真正取得實效。
二、依據課程標準,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
要想提高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正確理解課程標準,并在教學實際中認真貫徹課程標準,但許多課堂教學實例反映出教師不是以課程目標的達成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是隨意而為。如選擇教學方式缺乏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深入分析,為探究而探究、為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甚至以一節(jié)課有多少時間用于討論和多少時間用于演示課件作為衡量一節(jié)課優(yōu)差的主要標準等,使得學科教學沒有依據,沒有標準,也就達不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足,影響著中學地理有效教學的實施,主要問題如下:
對課程目標三要素的內涵與聯(lián)系不夠清晰。
(1)對于“知識與技能”這一目標,一般理解為學生通過學習一門課程應逐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即所謂“雙基”。問題是這一目標與其他兩個目標是什么關系,是首先考慮“知識和技能”目標的達成及相關內容的安排,再考慮“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的達成;還是首先考慮“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再考慮“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最后才考慮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安排;是將三個目標的達成分割開來,互不聯(lián)系,還是緊密結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有機地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過程與方法,逐步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
有效教學非常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很多學者認為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必需條件。這說明注重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夠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解決問題也好,創(chuàng)新也好,都要以知識作為基礎。沒有知識的思考,盲目提倡只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就可以了,只能是空想。
(2)對于“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許多教師誤以為是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而沒有理解為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方法。其實從這一目標的具體要求看,仍然是認知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等的總和,并隱含著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了便于教師理解和把握這一目標,沒有必要回避習慣的“培養(yǎng)能力”的說法。
(3)對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與德育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不能視為等同于原大綱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偏重心理方面的含義,而德育雖然也是心理變化的過程,但其內涵遠比心理活動寬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實際養(yǎng)成結果必須通過學生進入社會以后的實際表現(xiàn)加以檢驗,而對于道德認知和一定的道德行為則是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的。
三、結合教學實際,實現(xiàn)地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過分依賴“師講生聽”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或簡單地依賴某一種教學方式,是不可能全面達成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各種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課程目標,必須通過實踐活動親身感受、體驗和領悟。大力實施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中學地理有多種教學方式,如啟發(fā)式的講授式、探究式、體驗式、討論式、研究性學習等。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與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與小組學習、合作學習有機的結合。
課程改革和有效教學都不是要以某種新的教學方式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根據各種教學方式的適應性,恰當的選擇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但在實驗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形式化,重現(xiàn)象不重本質,有形式而無實質,有外在活動卻沒有內在體驗;二是絕對化,以為新課程的實施只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這三種方式,不分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每一學科、每一節(jié)課、每個學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應當明確指出,沒有哪一種教學方式是“最好的”。只有靈活運用才可能取得教學實效。
四、重視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證明教學是否真正有效的標準。在課程改革試驗中,中學地理課程必須注重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與過程,注重評價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的效果和進行探索性活動的水平,注重評價學生對地理觀念、區(qū)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能力,注重評價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變化。因此在使用書面測試、口頭表達、繪制地理圖表、讀圖分析等方法外,還要通過對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觀察、診斷等方法進行評價。
在課程改革中,存在對學生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關系理解偏頗、把握不準等問題。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的方式,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價值取向,對學習的動機、效果、過程,以及非智力因素進行較全面地評價。其功能在于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反思。但其也有評價標準較難統(tǒng)一、評價過程和程序難以規(guī)范,評價結果難以證明公平與公正,難以為社會所接受等局限。
在課程改革實驗的教育教學評價中應當重視終結性評價的改革,包括平時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監(jiān)測方式和題目的編制,還有畢業(yè)和升學考試制度、方式、試題編制的改革。否則會遏制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隨著我國教育形式的不斷變化,如何采用新的教育理念評價改革中的課堂教學,是一線教師迫切的要求,也是當前的教學實際中期待解決的問題,以便為今后的有效教學提供可行的評價方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生動、主動、活潑的發(fā)展,使新課改教學真正煥發(fā)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昕、任奕奕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吳岱峰,基于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案例分析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9)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