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軍
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建設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xù)堅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應根據(jù)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課程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實施機制。
一、轉(zhuǎn)變觀念,變“講堂”變“學堂”
新課程把語文教學推向了新的階段,但至今仍有不少語文教師對此認識不足,仍然沿襲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方式,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上課還是以教師的講為主,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如果說那樣的教學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也只能算是“高耗低效”或“片面短效”,這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全面教育是相去甚遠的。要徹底改變這一局面,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思想觀念。山東杜郎口中學就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該校的語文教學課堂上,看不到現(xiàn)代化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只有三面黑板,這些黑板就成了學生展現(xiàn)才華的陽光舞臺。課堂上的黑板不夠用,他們就在教室外的黑板上寫,甚至在地上寫,到處都可以成為學生展示才能的場所。在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主人,想說就說,想寫就寫,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獲得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正當行為是不受約束的,讀書時或站或坐,表達是自由的,討論是熱烈的,發(fā)言是爭先恐后的,只要圍繞主題,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表達。
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啟示廣大語文教師: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的學是為了“會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不僅“學會”,而且要最終達到“會學”。這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應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他們在“主體突出,生動扎實”的有效課堂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展現(xiàn)智慧,豐富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將傳統(tǒng)的“講堂”變“學堂”。
二、立足課堂,推動“三大轉(zhuǎn)變”
1.教師由“嚴師”變?yōu)椤皩W友”
語文教師要摒棄過去那種師道尊嚴的思想,與學生平等相處,做學生的朋友,給學生一種親近感。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營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覺得課堂氣氛很寬松,教師的面孔很親切,學習起來就會很愉快,就會主動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認真思考問題,積極探尋結(jié)果,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共同研究,與學生的關(guān)系自然融洽,就能夠加速提高語文學科的成績。
2.備課由“教案”變“學案”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學習內(nèi)涵的三大要素。對學習的熱愛,對探究的癡迷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chǔ)性條件,把備教案改為備學案,學案就要緊緊圍繞學生在課堂上怎樣更好地學習而備,要圍繞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學生自主探索,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合作交流而備。根據(jù)成功教育教學的策略,要求教師備學案要做到“低”、“小”、“多”、“快”?!暗汀本褪且推瘘c,幾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大部分問題;“小”就是小步子,新舊知識之間的跨度要小,讓他們充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在自身的進步中體驗成功的愉悅,使他們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多”就是讓學生多參與活動,手腦并用,互相協(xié)作,合作交流;“快”就是要及時反饋。在反饋中,教師要用發(fā)展的觀點評價學生,學生自評、互評,激勵為主,注重過程,關(guān)注結(jié)果。
3.學生由“觀眾”變?yōu)椤爸餮荨?/p>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不僅是導演與主演的關(guān)系,而且是民主平等、和諧相處的關(guān)系。這樣,學生在一個民主開放的“學堂”上,他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們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解放,他們就會積極展現(xiàn)他們的學習激情,積極展現(xiàn)他們的個人才能,學生們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幫助的積極性會有很大的提高。我們要求教師對于“學堂”上出現(xiàn)的較復雜問題,教師不要簡單地給予結(jié)果,而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用自己的觀點展示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采取形式多樣的方法,在分組協(xié)作基礎(chǔ)上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還可以通過辯論的形式,展示他們的學習內(nèi)容,展示他們對復雜內(nèi)容的理解等。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展示中不難使他們掌握知識,并且達到開寬視野、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學堂”上,教師讓學生充分展示學習的積極性,但不要讓學生漫無目的、放任自流地學習。我們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學案”的要求去開展學習活動,要培養(yǎng)學生的緊張感,緊迫感,這就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堂”上有高效率、快節(jié)奏地學習,在緊張的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平等競爭,語言表達能力、交際協(xié)調(diào)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研促教,構(gòu)建課堂教學模式
1.確定課堂教學通用模式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有情境創(chuàng)設、目標揭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當堂訓練幾大板塊。學習目標必須定位準確,表達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不得超過三條,且以可操作性較強的知能目標為主,過程方法目標與情意目標相機滲透。每堂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時間不少于25分鐘。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使用在兩次左右,易流于形式。
2.成立學生課堂學習小組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認為要通過組織健全、合理的教育集體來教育學生,強調(diào)教育者對集體及集體中每個成員的教育和影響應是同時的、平行的。從現(xiàn)在流行的班集體“雁行理論”來看,班級學習不同于個體的學習,互幫互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習型組織建設理論,將所有學生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均衡分組。組織能力強且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任組長,便于組織學習,管理學習。教師可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將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成動態(tài)曲線,幫助后進生,以保持相應的“隊型”;不同的學習小組之間開展競賽,促使每個學生奮發(fā)進取,使班級真正成為學習的共同體。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只有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貫徹到教學實踐、備考實踐中去,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讀寫素養(yǎng),讓學生喜歡閱讀,掌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