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姣榮
摘 要 本文研究了目的論的產(chǎn)生和引起的爭議,闡述了作者自己的觀點。本文引用了眾多翻譯理論家的爭議和辯護,把目的論客觀地呈現(xiàn)。批判也引起筆者對翻譯理論存在意義的思考。最后得出結(jié)論,翻譯理論是描述性的,而非規(guī)定性的。它描述譯者在翻譯中采取的方法,而不是給后人設(shè)立條條框框。譯者應(yīng)在眾多翻譯理論中博采眾長,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
關(guān)鍵詞 目的論 批評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Controversy and Thinking Caused by Skopostheory
LV Jiaorong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leological generate controversy and caused describes the author's own point of view. 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controversy and defended numer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the teleological objectively presented. The author also attracted criticism reflections on mean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existence. Finally concluded, translation theory is descriptive, not prescriptive. It describes the approach taken by the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but not for posterity established outside the box.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anslate the many theories absorbing, to achieve the best translation effects.
Key words skopostheory; criticize; translation
0 引言
目的論由漢斯·威密爾正式提出,此理論要追溯到德國功能派理論。這個理論有四個創(chuàng)始人,首先,凱瑟林娜·賴斯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然后就是漢斯·威密爾的目的論,第三個是賈斯塔·赫滋·曼塔利提出的翻譯行為模式,最后克里斯蒂安·諾德集大成,提出目的性行為。
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這個目的有三種解釋: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啟迪讀者);和使用某種特殊翻譯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為了說明某種語言中語法結(jié)構(gòu)的特殊之處而采用按其結(jié)構(gòu)直譯的方法)。除了目的法則之外,目的論還有兩個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連貫性法則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準。所謂語內(nèi)連貫是指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忠實性法則指原文與譯文間應(yīng)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
關(guān)于目的論,前人已有詳細論述,本文就不再贅述其內(nèi)容。筆者主要聚焦于此翻譯理論引起的爭議并提出見解。
1 目的論引起的爭議
以下爭議是選取張南峰(2004:123-133)的《中西譯學(xué)批評》中的幾個批評,選典型者以議之。
1.1 目的論令翻譯目的縮窄了嗎?
Peter Newmark (1991:106)說: (1)目的論強調(diào)要針對特定的讀者,無視一個譯本可能針對多種類型的讀者的事實,導(dǎo)致翻譯目的被縮窄。但威密爾早說過,目的論并沒有規(guī)定譯文一定要遷就目標文化;盡量忠實地模仿源文也是一個合法的目的,但譯者必須知道其行動的后果,也就是這樣制造出來的譯文在目標文化里有什么效果,與源文在來源文化里的效果有多大差異(vermeer,1989:176-182)
(2)功能主義必然導(dǎo)致譯文被過分簡單化,只關(guān)注源文信息而犧牲了源文豐富的意義(Peter Newmark,1991:106)。但威密爾也說過,保留源文各種詮釋的可能性也是合法目的;不過他又暗示,這種目的未必能完全達到。
1.2 關(guān)于忠實和忠誠
“功能主義損害源文的權(quán)威”(Newmark,1991:106)以下表明紐馬克對翻譯的態(tài)度:
“我絕不會取消源文的王位,去掉它的語言,排斥它,蒸發(fā)它,改造它,無視它;相反,我會仔細地看它。如果它好,我要通過翻譯準確地傳達它;如果它有缺陷,我要通過翻譯暴露它。(Newmark,1991:106)”
諾德的回應(yīng)是她提出的忠誠原則,應(yīng)該能打消“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疑慮(Nord, 1997:119,124-125)但是,忠誠原則不可能令紐馬克滿意。首先,這個原則依然允許改動權(quán)威文本,只是在有違其他參與者的期望時需要解釋而已;其次,在改動源文并不違反其他參與者的期望時,甚至不需要解釋。例如,根據(jù)埃及的慣例,把希伯來文學(xué)翻譯成阿拉伯語時,“以色列”必須譯成“巴勒斯坦”(見Ben-Ari,2000:40),而埃及的讀者自然知道譯者做了調(diào)整,所以就不需向他們解釋了。這樣的改動,顯然是有違忠實原則的。
也許因為如此,所以紐馬克說,諾德雖然用忠誠原則把市場導(dǎo)向的、鼓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目的論修改得溫和些,對被取消了王位的作者發(fā)了點慈悲,但是并未能說服他(Newmark,1998:145)。
忠誠原則又引起威密爾的幾點批評。
第一,他也一向認為譯者應(yīng)該交代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但這是有文化特殊性的觀點;他的目的論,是普通的翻譯理論,是沒有文化特殊性的,不能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Vermeer,1996:39,42,106-108)
第二,每個文化都可能有多種限制,例如不需贊美納粹政治等,沒有理由單單列出忠誠這一種限制;(Vermeer,1996:87)
第三,對一個人忠誠導(dǎo)致對另一個人不忠誠(Vermeer,1996:94)
第四,諾德的忠誠原則原先只是說適用于德國,后來卻聲稱有普遍適用性(Vermeer,1996:80-81)。
諾德的回應(yīng)是,普通理論不必能夠直接應(yīng)用,因此也許可以不考慮道德問題,但譯員培訓(xùn)就跟翻譯一樣,并不是在脫離文化的普通環(huán)境里進行的,學(xué)員講在某幾個歷史時期的某個群體里做工作,因此培訓(xùn)工作必須考慮這些具體的環(huán)境。(Nord,1997:124)
筆者認為,翻譯理論確實要考慮輸入文化和道德問題,而眾多的經(jīng)典巨著的翻譯也是根據(jù)目標文化環(huán)境做了相應(yīng)改變,并非完全忠實于源文。例如,《查泰來夫人的情人》傳入中國時,在翻譯里把太過露骨的情節(jié)做了刪節(jié),就是為了照顧中國的婉約間接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中國人民當時的接受程度;《紅樓夢》英譯本中也有對一些臟話做了零翻譯處理,就是因為在目標文化中找不到相對應(yīng)的詞或者避免這些詞語的傳播;蘇曼殊的《慘世界》完全是根據(jù)當時中國水深火熱的現(xiàn)狀,杜撰出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中華劍”,而原文是完全沒有的。因此,每個翻譯目的論必然要受到文化和道德的束縛。
1.3 工具性和文獻性翻譯的二元對立
工具性翻譯是面向目標文化的,而文獻性翻譯是面向來源文化的。從沒有考慮中間道路的可行性。翻譯方法論上的二元對立只有施萊馬赫明確提出過:
“他【真正的翻譯者】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他盡量不打擾原作者而將讀者移近作者,二是盡量不打擾讀者而將作者移近讀者。兩個途徑彼此迥然不同,譯者必須步步為營,盡最大努力緊緊地沿著其中一條途徑前進,否則,將兩者混而為一,即會出現(xiàn)無法預(yù)見的后果,作者與讀者更極有可能永遠無法走在一起。(施萊馬赫,2000:25)”
筆者認為,實際存在的翻譯現(xiàn)象是工具性和文獻性翻譯同時存在,大多時候不能二元對立。例如,楊憲益、戴乃迭的《紅樓夢》英譯本,很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但有時也采用文化上的歸化策略;霍克斯的譯本,文化上的歸化較多,但任務(wù)地點還是在中國。所以兩者不存在二元對立,多是相輔相成的。
1.4 應(yīng)用理論的通病
應(yīng)用理論的通病就是:先驗主義和規(guī)范主義。如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傳意翻譯方法,以及諾德版本的目的論。然而,任何先驗的規(guī)定都不可能把所有種類的語境和目的都考慮到,規(guī)范性的理論也不能適用于一切翻譯的任務(wù)。那么,應(yīng)用翻譯理論怎樣才能發(fā)展呢?
勒菲弗爾提出:“只要翻譯詩學(xué)的性質(zhì)不再是規(guī)范性的而是描述性——只要它的內(nèi)容不再是一系列的規(guī)定,而是對譯者能用和已用的種種可能的策略的描述。(Lefevere,1992:101)”
2 思考
從中國古代的佛經(jīng)翻譯到現(xiàn)在引進的各種西方翻譯理論,各種翻譯理論騰空出世,你方唱罷我登場,或同臺競技的大有存在。如古代的道安的“五十本三不易”,近代嚴復(fù)的“信達雅”,西方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那么,這么多翻譯理論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難道我們要遵守所有的翻譯理論嗎?在我們下筆翻譯之前真的要想一遍前人提出的各種理論,然后按部就班地實施嗎?翻譯理論到底用來干什么?是規(guī)定怎樣進行翻譯實踐,還是描述譯者進行的工作?那么多的翻譯理論,都要遵守嗎?答案是,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翻譯理論。比如拿目的論和本雅明的純語言翻譯觀做比較。本雅明說,“凡是旨在執(zhí)行傳達功能的翻譯都不可能傳達任何東西,只能傳達信息,因而也就傳達了非本質(zhì)的東西。這正是劣質(zhì)翻譯的標志?!倍康恼搫t是只是傳達信息,在本雅明眼里是劣質(zhì)翻譯,但在現(xiàn)實中卻受到廣大譯者的歡迎并且很實用,它們一個是純粹的陽春白雪,一個是實際的下里巴人,卻同臺競技,相安無事。
因此,翻譯理論的存在并非要指導(dǎo)譯者怎么進行翻譯,而是描述翻譯過程中所用的方法。因為世界上要翻譯的東西種類繁多,有要傳達意義即可的,有要傳達意義兼神韻的,所以相應(yīng)的翻譯理論也就應(yīng)運而生。它們是前人譯者的精髓,是后人參考的榜樣。
3 結(jié)語
每個理論有貢獻就會有批判,批判的目的是讓這個理論更加完美。而世界上無一理論能毫無缺點地存在,所以,對于目的論的批判沒有讓這個理論衰落,而是讓它更清楚更客觀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引發(fā)我們對翻譯理論的思考。翻譯理論并不能靠一個標準去衡量,它們描述的是翻譯實踐中譯者所采取的方法,并非給后人設(shè)立條條框框。前人翻譯理論眾多,而翻譯之路尚長,后來的譯者就見仁見智,在眾理論中博采眾長,無論直譯還是意譯,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就是造化。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中國翻譯思想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 張南峰.中西譯學(xué)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4:115,123-133.
[3] 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9-122.
[4] 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