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芬
葉圣陶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迸囵B(yǎng)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目標和任務。語文新課標這樣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彼詫W好語文首先要學會閱讀,教師在授課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增強語感能力。
一、理解朗讀
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好的文章,需要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禾煜駝偮涞氐耐尥?,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學生通過朗讀,從優(yōu)美的語言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機盎然,春天的百花齊放,春天的生機勃勃,這就是在朗讀的基礎上,達到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敝v的時候教師不用分析古詩的意思,而讓學生反復朗讀,自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大部分學生都能體會出這首詩秋風蕭瑟、悲涼的氛圍。實踐證明:反復朗讀是理解詩歌、文章的有效方法,是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方式。
二、情感誦讀
誦讀是在學生對文章已經(jīng)有所理解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入交匯,用聲音傳遞出這種語言的美,從而達到對文章的理解升華。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學生在朗誦中就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聲音、情感,表現(xiàn)一代偉人的、自信、恢宏;舒婷的《致橡樹》,學生在朗誦中通過自己的聲音、心情傳遞出木棉的溫柔、橡樹的偉岸,還有那堅貞不渝愛情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學生在朗誦中體會出作者在康橋的夜晚吟誦低唱,輾轉(zhuǎn)尋夢的情感。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體會融合在朗誦中,表達了自己對詩歌、文章的理解,這就是學生語感能力的進步和提高。
三、品味默讀
語文之美,美在它的情感語言,美在它的思想內(nèi)涵,美在它的意境深遠……語文世界,勾勒出美麗自然,彰顯出美丑善惡,折射出世間百態(tài)……語文中的經(jīng)典永遠在哪里守望,等待我們?nèi)ヌ綄?,去細細地品味,默讀就是品味的一種最好方式。默讀是快速閱讀理解的方式,它更能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更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智慧。例如,教材中的小說,都需要學生閱讀并整體感知情節(jié)內(nèi)容,只有把握了情節(jié),才能進一步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經(jīng)過這樣的閱讀訓練,學生在拿到一篇陌生文章時,也能很快地讀懂并把握主題,這就是提高語感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這也是提高學生做高考閱讀理解題的一種方法。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簡單的語言,道出了我們教師教語文的方式,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語文教學只有通過反復地“讀”,多種方式地“讀”,才能使學生領略語言的美,把握情感的美,豐富意境的美,才能使學生懂得為文之道,做人之理,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促進學生成才。
(西藏拉薩市第二高級中學)